学习啦>论文大全>管理论文>

浅谈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界兴新的研究领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一:积极心理学

  摘要:积极心理学不仅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其积极的理念也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归纳总结当前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视野、新取向、新技术,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思路、技术手段的创新。积极心理学正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对此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以及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趋势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将散落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积极内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客观实证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反映了心理学从ill-being取向到well-being取向模式的转换,对我国方兴未艾的心理健康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与启迪,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积极心理学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趋势

  “一石激起千重浪”,积极心理学一经引入我国,迅速引起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引起极大反响。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分析与思考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趋势呈以下三种:

  (一)转折――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测量、积极干预,实现研究视野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的转变,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为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

  1、转变价值取向,提高教育功效

  曹新美,刘翔平的研究中认为消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贫乏化、教育形式的单调性和教育途径的单向性,形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关系的对立。其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取向,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而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挖掘教育的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2、增强积极取向,拓展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增强了心理辅导的积极取向,强化了心理辅导者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拓展了心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的积极价值。积极型心理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心理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打开了心理教育为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门,积极型心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心理教育范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是我国心理教育范式建构的现实而正确的选择,必定会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

  (二)渗透――从理念导入到思想渗透

  积极心理学不再只是“改良”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添加物”,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一种理念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并开始从理论上探讨积极(型)心理教育的构建。

  1、提出积极(型)心理教育定义

  积极心理学为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因此,积极心理因素也就成为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心理依据。进而王希永对积极心理教育做出定义,认为积极心理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心理教育,使之成为心理教育的主流和重点。崔景贵也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导人心理健康教育中,从科学信念、目标构成、建构策略来构建积极型心理教育,并提出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定义:即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

  2、探索积极心理教育途径

  在积极心理教育思想下,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积极心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研究认为积极的心理品质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道德等诸方面。增加积极心理体验是培养积极品质的途径,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主要是自助式教育。包括自助式心理探讨、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自助式心理激励、自助式心理社团等。

  (三)构建――从理论思考到模式探索

  除了进行理论思考外,还有学者开始了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如孟万金教授便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在以往诊断性和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和推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操作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开发心理潜能”为主要手段,以“多元智能”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学科渗透的有效途径。在实施方法上,注重团体自主训练和学生活动体验。在研究方式上。以教师行动研究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在评价方式上,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等其他评价方式为辅。

  孟万金教授倡导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借鉴和整合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①特点:一切从“积极”出发;②目标: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和心理武装自己。根除消极心理滋生的土壤。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从而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③在遵循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扬生命为主。从正面点播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用阳光雨露滋润心灵的健康成长;二是分享欢乐、传播幸福为主;三是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四是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为主;五是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为主;六是全员参与、突出主体内因为主;④以“提高学习效能”为突出效标。与各科教育紧密结合,学科渗透成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到目前为止,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全国已有三百多所学校(幼儿园)申请参加实验。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综上可见,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思考发展到理

  论建构。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已不言而喻,而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引与结合也已势不可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视野。

  (一)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取向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反映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取向的转换。即从消极、变态的心理研究转移到积极品质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消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变态等)层面,而应着眼于积极的发展层面。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多从关注防治心理障碍与疾病来维护心理健康,忽视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种情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相悖离。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充满生气,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昂扬向上,热情洋溢。自由舒展,把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向高处。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体现在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性三方面: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包括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三方面;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主要表现为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三方面。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成长发展(包括心理疾患的矫正)的过程应该是不断促进人的心理积极的、良性的发展。指向幸福的追求,终极目标是导引人追求幸福,是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

  教育必须保护学生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积极能力。自主地创造美好人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与价值。马斯洛指出:“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完善的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造就与培养具有积极品质、美德以及幸福能力的完善的人。

  (二)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技术

  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量、评估以及相关的原因分析、对策的研究众多。但在心理健康评估中,使用的最多的量表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他还有Zung焦虑量表(SAS),生活事件调查量表等。严格说这些都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而是反映心理负面、病态的倾向,用这些量表来刻画心理健康状况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批评。例如,在以大学生为样本的大多数研究中,大学生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项得分都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但如果据此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结论不免有失偏颇。实际上,在国外SCL-90只是作为“幸福感”的负面指标与评价工具来使用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发展与应用正面指标,从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刻画与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轨迹,为现代心理教育的评估、诊断、研究提供有效的工具,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其实,我国1997年就已经有人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和Kamman和Flett制定的情感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景淑华、张积家。1997,),尝试将幸福感指标引入大学生研究中。

  (三)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存在很多困惑。诸如: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做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做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操作?积极心理学为现代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内涵。

  心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行动,目标就是培养拥有积极人格,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人格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积极,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状态,而是对生命的理解与领悟,是对人生价值的自我直接肯定。对美好生活的感觉和衡量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将不断开拓新的教育视野。

  三、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作用

  (一)理论基础的创新

  1、理论的变革

  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论来源和技术支持。什么样的理论决定什么样的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向”模式是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影响下形成的工作方式,究其实质是因其理基础的性质决定的。积极心理学是不同于以往心理学的积极理念,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的科学,其理论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积极的血液,从消极走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理论的创新。

  2、理论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轰轰烈烈发展二十多年,但是,这二十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在没有相对确定的理论基础的情形下倔强地成长着。它就如同一个流浪的小孩。一会敲敲精神分析的门、一会拍拍人本主义的窗,在行为主义家寄宿几天又在认知心理学家短暂做客。心理健康教育游走在各种理论之间,虽说亦可以集各家之长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家一个做法”,干预手段随实际工作者对各理论的掌握程度或喜好而定的现象。

  积极心理学将散落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积极内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拥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技术。因此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创新还表现在理论的整合方面。

  (二)教育思路的创新

  1、构建积极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人类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美德正是战胜心理疾病的力量,通过发掘并专注于人类自身的积极潜力,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通过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采取方法增强这些积极品质从而实现积极预防。也就说心理学家教会人们如何使用乐观的品质,就可以非常有效的来预防抑郁和焦虑,而不是去一味地去修正缺陷。以此类推,如果我们希望处在高危情况下的青少年能都避免出现问题,有效的预防不是简单的去治疗,而是发掘并培养他们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品质。

  2、使用积极指标,评价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家Diener认为心理健康有三个标准:一是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二是积极方 面,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三是多维性,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负面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正面情绪、情感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条标准中有一条是“具有幸福感”。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正面指标,或者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正性维度,或者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内容。程灶火等认为: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传统目的的补充,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同时也为探讨心理障碍的机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可见,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幸福感是基于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态度和评价而建立的指标,它是通过人们的心理状态、满意程度的测量而获得的,能深刻地反映心理素质的综合状态,是解释和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正面的、核心的、重要的指标,为全面反映心理健康水平开辟了途径。

  (三)技术手段的创新

  1、多种测量技术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以正面指标评价心理健康状况,而作为正面评价指标之一的幸福感的测量技术已经形成以结构化问卷测量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的多样化测量体系,为全面、准确、深入揭示幸福的本质,评估生活质量、生活满意提供着坚实的技术基础、技术支持。

  2、积极心理干预

  积极心理学认为,“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治疗在修复弱点的同时,更要培养和建立人们自身的优点和力量。因此,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用积极干预来进行心理问题的解决。积极心理干预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人手,通过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潜力从而实现问题的消解与积极力量的升华。积极干预主张用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完成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种积极力量不是通过外在的灌输获得的,而是在干预中个体自主建构得来的,是个体积极品质的发掘与培养、积极力量的保持与提升。

  综上可见,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思考与建立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势必成为当前研究的重心。这对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以及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治疗观

  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促成心理学的焦点转向,由关注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事物转向同时建设积极的品质。”[1]这一观点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心理学的兴趣和研究焦点不应该仅仅是那些抑郁、苦难、疾病和伤害的体验,还要包括联结、满足、健康和幸福等内容,这些才是对人类的经验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此观点尤其关涉心理治疗领域。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干预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痛苦,消除症状,更应该增进来访者的幸福和满足。这是心理治疗本然的目标,同时也可以起到预防、缓冲甚至自愈的功能[2]。积极心理学的这一思想为心理治疗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预设和方法论指导。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观

  积极心理治疗首先是以反消极心理治疗模式的姿态出现的,其对传统消极心理治疗的“反”是从价值观到理论及方法的改变。

  如P. Bankart所言,“心理治疗的过程和实质从根本上是由治疗师用来赋予他自身的生命以意义的那套价值观塑造的”[3]。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治疗模式的选择最终基于治疗师对人性的基本理论预设。以人性的优点与美德为出发点的积极心理学家,其心理治疗观必然也是将人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成长潜能作为基本的理论预设。Seligman指出:“治疗师们处理心理疾病时总是在一种修复损伤的'疾病-病患'框架下进行:受损的习惯、受损的驱力、受损的童年、受损的大脑。”[4]4而积极心理治疗则不仅是研究那些受损的部分,而且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美德;治疗不是修补错的,更是要致力于发掘、培养、建构起那些积极的、正面的力量;通过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流畅感、快乐、生命意义等,以帮助来访者克服障碍。

  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观中其实暗含了一个治疗取向的问题:既然来访者自身具有美德和力量,则其本身即是最好的专家;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发掘自身潜力。因此,Maddux认为,与传统的医学治疗模式相比,积极心理治疗具有四个基本的理论假设:其一,积极临床心理学关注生活中的日常问题,以及积极心理因素在减轻精神症状中的作用;其二,心理疾病与非病态心理问题二者没有类别差异,只是程度不同,心理的疾病到健康是一个连续统;其三,心理疾病不能等同于生理疾病,是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其四,治疗师的角色是教育者、咨询者、社会活动者,而不是医生,能够为来访者提供援助的也不仅是咨询室或医院[5]。因此,治疗的任务是促进来访者的自我积极品质的发现;治疗的目标不是如何判定来访者症状,寻找痛苦的根源,而是帮助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演进。提升来访者的幸福感,其实质就是在治疗病症、减轻痛苦;促进他们优秀个性品质的发挥,就是在解决心理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心理治疗师的任务“不仅是在减轻负面因素,更是帮助来访者建立起愉快的、充实的、有意义的生活”[6]634。

  这种治疗取向实质上蕴涵并表达了积极心理学的一种元理论观点:人类作为自组织系统,具有朝向成长、发展、和谐的内在倾向。这一倾向是前摄的,并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适合的社会环境。如果缺少环境支持,就可能产生负面结果[7]。因此,心理治疗师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帮助他们发现内在自我的情境和过程。

  在这一价值假设下,在方法上,积极心理学认同 “心理治疗是奠基在科学之上的艺术”。科学并不是心理治疗的全景,心理治疗本身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表达——自身与他者联结的能力,成

  为完整的人的能力,能够面对存在困境的能力[2]16。因此,积极 心理治疗可谓是结合了科学和 艺术的治疗体系。一方面,它认同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治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但另一方面,它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咨-访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即治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治疗师的价值观和态度表达,这是一种帮助来访者重新理解生命意 义和价值的艺术,而这是科学所无法实现的。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论

  Seligman曾将积极心 理学喻为“一把大伞”,借用这一比喻,积极心理治疗技术也可谓是结合了当代各种治疗方法的一把“大伞”。伞柄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伞骨则是各种为实现积极心理治疗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一) 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论进路

  虽遵循同一价值核心框架,积极心理治疗也由于各自的理论取向及研究背景不同而展开了几条不同的方法论进路。

  从主流心理学角度出发,Peterson & Seligman建立了一套“积极 临床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有着改变的力量,就是美德与人格力量。美德主要有6种,其下有24种人格力量特质。他们对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病因学提出的假设是:积极的人类美德与力量是对抗心理病理发生的有效的缓冲器,某种美德或力量的缺失可能才是真正的心理失调错乱的根源[8]412。因此,发现、促进、提升个人的积极人格特质与美德是心理预防、干预最重要的途径。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出发,Linley & Joseph坚持将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潜能”作为其元理论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着朝向成长和乐观 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自我实现潜能既可能得到 社会 环境的帮助和促进,也可能在其中受到伤害,这正是心理问题的源头。治疗师的角色和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倾听他们内在的声音,使他们学会从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角度出发评价自我体验[2]100。

  从现象学、跨 文化角度出发,德国的Peseschkian也发展出一整套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Peseschkian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观点[9]是: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但Peseschkian的理论并未得到当前主流积极心理学的认可。有些英美学者认为其观点并非来自于主流积极心理学传统,它的“积极”实质是来源于“实在”一词,即“事实和给定”,“事实和给定之物不一定必然是障碍和紊乱,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种种能力。”这与主流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是对当代读者的一种误导……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我们认为Peseschkian的积极心理治疗不是积极心理治疗”[2]94。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理论进路的不同决定了积极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现出积极的“拿来主义”特点。

  Seligman等人的“积极临床心理学”遵从一般的分类描述性科学临床研究,更致力于建构一套与 医学治疗模式相对应的分类体系,建立可靠的、稳定的、合理的评估方法,开展前瞻性的纵向研究、 经验方法以及干预的有效性研究等等。他们编撰了《性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CSV ),与以临床精神障碍为核心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相对应[8]411-412。CSV 以人类的力量为核心,界定了人类力量与美德的概念,制定了人类美德与人格力量的分类目录,为构建和采纳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性基础。同时,Seligman也提出了一些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心理治疗策略[4]6-7,如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为关注、权威形象、构建和谐关系、言语技巧、付费治疗、信任、鼓励病人自我暴露、为问题命名、 语言表达小技巧等等,而深度策略则是灌注希望,构建缓冲力量,以及叙事。这些策略也体现出他对人文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的借鉴和采纳。 Joseph和Linley等人的积极 心理治疗则主要采用并深化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但与人本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只是在理念上采纳了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认为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尊重来访者的实现潜能,关注其积极品质,创造无条件尊重情境,注重咨-访之间的互动关系。只要是在这一核心理念框架之下,各种技术都是可以采 纳的。他们编制了一些测量量表(如幸福感量表、简短抑郁-快乐量表)等运用于心理治疗,将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行为主义、存在主义,甚至东方的禅修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反对宗派主义,提倡治疗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出“问题中心“的方法论取向。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问题及其思考

  有人把积极心 理学的兴起看作是一场拯救心理学的革命,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心理治疗中的新成员,积极心理治疗有必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思考。

  (一)积极心理治疗向何处去

  如Linley所言,积极心理学正处于 发展的十字路口,积极心理学未来发展会有三种可能性[10]:一是与消极心理学在元心理学层面上的完全合并而彻底消失;二是与消极心理学在元心理学层面上的部分合并,即如同当前状况,研究者们认可两种心理学的观念,但研究焦点和方法依然并驾齐驱;三是积极心理学不能带来大家所期待的整合,而逐渐成为一个边缘化的领域。当前的积极心理治疗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和机遇。如前所述,积极心理学虽然从最初的人性观预设、理论观点就走上了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道路,但在心理治疗领域,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都有着共同的本然目标——帮助来访者减轻痛苦。且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 实践,在这一领域, 医学治疗模式已然在理论的成熟度、技术可操作性上更具有优势,对于某些心理病症可能更加有效。因此,要全盘否定或取而代之是不可能的,积极心理治疗要能够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最好的路径就是与之有效整合。

  我们认为,二者的整合可以有三条进路:首先是治疗目标的整合。如果说医学治疗模式是让人们从“-5”到“0”,那么积极的治疗模式其目标则更是从“+2”增进到“+6”[11]。从心理连续统来考察,二者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心理治疗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治愈来访者的心理伤痛,而且可以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它并不是像传统心理治疗一般只关注病症的解决,也不是如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不重视症状及其原因,而是一个从解决问题入手帮助来访者走向幸福的历程。

  其次是治疗思维的整合。医学模式以心理病理学为焦点,长期受传统概念化训练的治疗师们已经形成较为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他们关注的消极的“症状”及其建立在病理学之上的治疗方法,都已经内化为治疗的解决图式。积极的心理治疗以力量为关注点,在心理病理学的术语上,在对于“症状”的解读上,在寻求解决方法的思路上,都与传统的医学模式大为不同。但这两种思维模式其实是可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治疗师在对来访者进行单维性症状测量的同时,也要测量其力量和积极特质;不仅应作出DSM的症状鉴别判断,也可以根据CSV寻找他的积极因素。

  其三是治疗方法的融合。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在治疗理念上的不同,并不能拘束二者方法手段的相互借鉴与交融。如Seligman提出的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对于传统心理治疗师而言就并不生疏,他们在日常的 工作中经常会加以使用;再如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PT),其理论核心就是强调对事物的积极解释,通过改变认知、强化正面行为等行为主义的方法来帮助来访者寻找自身的积极力量,解决心理问题。

  其四,对治疗因素的再认识——这里主要指的是来访者的消极的症状因素。消极的心理因素并不意味着其作用也是消极的,从进化论的观点看,消极情绪和 经验对人的心理也起着一定的保护和提醒的作用[4]7。虽然早期的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不应该是研究的重点,对于心理治疗而言,更重要的是积极的力量

  和未来的希望。但消极因素并不是没有意义,完全忽略是不应该也不允许的,Peseschkian的研究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如何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才是关键所在。因此,在心理治疗领域,必须把二者综合起来考虑。事实上,积极心理学自身也体现出了这种悄然的转向:早期的积极心理学只关注于积极品质,近五年来更多学者开始致力于人类心理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研究。这种消极——积极——综合的趋势可以给积极心理治疗以新的启示。

  (二)经验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整合问题

  在积极心理学内部,其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和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两种方法论以其各自背景的不同,体现出了既统一又分裂的割据局面。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积极心理学一开始就举起科学的大旗,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经验主义的立场之上。Seligman就曾经努力证实“积极心理学就是以良好的经验科学法则为本质特征的”[6]634;“我们,可以毫不脸红地说,首先是科学家。我们努力寻求支持与促进的工作,不是别的,正是可复制的、累积的和客观的”[12]。这一方法论的表述,正是为了与现象学方法的人本主义相区别,以维护积极心理学的创新性和独立性。确实,阅读当代美国心理学的文章可以发现,许多积极心理学的文章是基于数据支撑的。然而在心理治疗领域,有一些问题无法回避,如“美德”、“力量”等这些涉及价值的核心概念是否能以科学的方式测量程度、证明正负?如何在治疗过程中予以恰当的操作性定义并加以运用?Seligman提出的三种深度策略,其意义和方法是直觉的、模糊的。Maddux和 Joseph等人认为这是“无法加以研究、训练和发展的”[2]92。其实,作为重视体验的心理流派,积极心理治疗是无法完全与现象学研究方法、质化的研究方法割裂关系的。

  事实上,实证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方法是可以恰当结合的。前者关注个人层面的力量和美德,重视科学、量化、客观,是积极心理治疗操作性层面的重要途径;后者强调环境的影响,重视咨-访关系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其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精神,是积极心理治疗价值观层面的重要指导。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核心思想坚持积极心理治疗观,治疗方法兼容并蓄,则积极心理治疗可能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除了研究方法层面外,从心理治疗的具体层面上说,积极心理治疗一直是在探求一条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治疗之径。的确,临床的心理治疗必须遵从一定的科学规律,心理治疗师首先必须是“科学家”,但他又可以表现出艺术家般灵动、敏感、独具个性和魅力的一面。这也给我们带来更多启示。心理治疗应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其解决途径不仅可以是科学-艺术的,同样也可以是哲学-技术的,宗教-常识的。在理论探索方面,心理治疗应力求科学性、哲学化、常识性,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则应建立综合性心理治疗模型,把握一切可用的、合理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普适性问题

  毋庸置疑,经过20年的发展和心理学界的大力推动,积极心理学已经由热门成为主流之一,心理治疗领域也出现了众多研究成果。但因为研究主要来自于西方心理学界,其引发了我们这样的思考:这些成果也同样适用于东方人群吗?首先,积极心理学的诸多概念,如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力量特质等,是存在跨文化差异性的,某些在西方被认为重要的概念或特质在东方社会文化中则未必适用。如什么是幸福或不幸福,幸福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积极特质,哪些积极特质在治疗中的作用更大等等,这些观念的认识是由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建构的,因此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中不得不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核心概念及方法等,亦需要做出跨文化的考量。

  其次,当前积极 心理学许多积极特质的量表和积极干预方法的研究中,样本主要来源于西方白人大学生和 网络,其结论具有一定的 文化局限性,推广性尚值得商榷。因此,在引入或借鉴西方积极心 理学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时,必须持谨慎的态度,要考虑到其间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及适用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更要考虑是否适用 于中国人群。如Seligman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积极疗法”(Positive Psychotherapy,PPT)的有效性[13],但其中的“感恩访问”,即通过写信并亲自登门拜访、将感恩大声朗读出来的形式则未必适用于更为含蓄的东方人,不易为来访者所接受。因此,对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将东方文化的精华融入到积极心理治疗的范式之中, 发展出更加适合于东方人的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方法。

  积极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另一支利箭”,为这一领域所带来的,与其说是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改变,勿宁说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任务。我们也希望,它能够带领当前的心理治疗走向更为宽广而深刻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Seligman E P,Csiksz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Jan 2000,55 (1):2-14.

  [2] Joseph S,Linley P A.Positive Therapy:A meta-theory fo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practice[M].London: Routledge,2006.

  [3] 班克特. 谈话疗法:东西方心理治疗的历史[M].李宏昀,译.上海: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6.

  [4] Seligman E P.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and Positive Therapy[M]∥Snyder C R,Shane J.Lopez.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 Maddux J E,Gosselin J T,Winstead B A.Conceptions of psychopathology: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M]∥In Psychopathology: Foundation for a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4.

浅谈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积极心理学论文

2.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毕业论文

3.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范文精选

4.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5.有关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

6.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

浅谈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界兴新的研究领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一:积极心理学 摘要:积极心理学不仅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其积极的理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3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