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期末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积极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篇一:《积极心理学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完善大学生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采用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培育学生党员的积极人格,增加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营造积极的党建组织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路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主要职能是汇聚优秀青年学生,在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应积极借鉴并运用心理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水平。积极心理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热点,借鉴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新的视角和实践助力高校学生党建应对挑战,有利于党建工作创新性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虽然积极心理学历史较短,但是它的影响早已超出美国,波及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正蓬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非常关注,研究者都普遍感受到这是一门幸福学科,它本土化的过程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理论的生动实践。传统心理学主张关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从“积极”角度入手,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发挥人的潜在动力,塑造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组织系统为支撑点。关于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对现在的快乐和充盈、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重点是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关于积极人格品质方面,提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以及六大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品质;关于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构建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有利于养成人的积极心理品质[1]。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发掘人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提倡用积极的眼光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含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的潜在力量和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追求幸福生活[2]。高校学生党建的工作理念是培养有理想、有追求的党的事业接班人,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理念更加积极,工作机制更加人性,组织文化更加优越。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大学生党员是党的事业接班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运行中,理应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党员,健康的心理是基础,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进其发展的潜在动力,完善学生人格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应将组织目标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相融合,这就要求学生党建工作人员要以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所有积极品质,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要提供形式多样的主流政治文化实践平台,重视学生党员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行为表现,进而教育学生党员形成积极的政治认知,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对出生在9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个性张扬、追求自我实现、渴望被认可和尊重,党建工作常采用理论培训、说服教育和灌输道理等方式,这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并帮助个人发现自身潜力,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中获取正向能量,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3]。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学生党建工作,提倡采用尊重、接纳、理解、赞美、共情等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方法,赢得学生党员的心理和情感认同,激励学生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实践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组织文化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的组织系统是构成人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4]。广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热情很高,党建组织机构具有吸引学生为入党而努力奋斗的积极力量。但传统党建工作的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导致组织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高校校园文化中常常是“团学工作轰轰烈烈,党建工作无声无息”,学生党员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造成学生组织归属感淡薄,党组织的优越性不明显。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强调党组织的团队建设和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完善激励机制,丰富活动形式,更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增强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一)培育积极的工作队伍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创新学生党建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并在工作开展中运用积极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学生党建工作者首先要经过专题培训、专著阅读、学术论文、经验交流等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具备积极教育基本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其次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党建理论相融合,比如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相结合,主观层次的幸福感研究与追求中国梦相结合等,善于在党的主流价值体系指引下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实践;最后要将积极理念嵌入日常工作中,以积极的心态、情绪和方法开展各项事务,向学生党员传授积极的生活理念、方法和技巧。

  (二)发挥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

  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力量在个体层面,重点研究人格中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拥有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具体包括创造性、兴趣、宽恕、爱学习、感激、勇敢等24种性格类积极力量[5]。遵循上述内涵,学生党建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过去经历和现实表现中,研究青年学生积极品质形成的心理机制,挖掘每一位学生党员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对其加以赞赏、支持和激励,使他们不断完善仁爱、勇敢、爱学习、创新等优秀人格,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能量。同时要了解学生党员消极表现背后的心理需求,通过积极的工作方式逐步调整学生不合理认知,激励学生发挥积极人格力量克服存在不足,实现全面发展。

  (三)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

  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量变促成质变,由变动的积极情绪长期积累可以形成稳定的积极人格力量。学生入党过程就是一次感受成就、荣誉、公正等积极情绪的体验,但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是“入党前努力奋斗,入党后轻轻松松”。因此激发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积极情绪体验,教育学生思想上、行动上和组织上同步入党,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工作实践来看,要增加学生入党后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学生党员的内在动力,学生入党动机大多来自外在力量的驱使,比如家庭期望、同学影响、现实所需等等,学生入党以后,必须指导他们对党的历史沿革、理论精髓、形势政策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从内心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树立学生党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在实践中体会积极情绪,组织学生走访革命圣地、观看党史展览、聆听优秀党员讲述等,真实体会地感受党的奋斗历史,引导学生从个人成长经历中体会党和国家政策带来的变化,感悟党执政理念和政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学生党员在党组织中积累的积极情绪体验,会泛化至日常生活中,不仅能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更能潜移默化地将积极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

  (四)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党建组织因其性质的特殊性,组织系统的设计要保持严谨性、公正性和优越性。但是由活跃、个性、有创意的青年学生组成的学生党建组织,在坚守党建工作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在环境设置、制度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更加迎合“90后”的喜好。在党员之家的环境布置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漫画等鲜活的形式展现红色主题,同时既提倡学生在实体环境中体验红色文化,也提倡学生在微信、微博、QQ群等虚拟环境中交流党建思想;在制度设计中,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发挥自身所长践行党的宗旨,只要学生尽自己所能贡献积极力量,党组织都应给予个性化的肯定和激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为每位学生党员建立“政治生日”档案,在学生每年入党的时间送上组织祝福,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解决学生党员的实际困难相结合,让广大学生党员感受来自党组织的独特关怀。营造温馨、和谐、积极的党组织文化,学生党员身处其中,能体会到快乐、成就和幸福,增强“我是一名党员”的归属意识。

  参考文献:

  [1]童林,李霞.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陈晓蕾.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J].前沿,2014,(Z3).

  [3]周文芳.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吴永祥,关娜,王东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1,(27).

  [5]果孝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篇二:《积极心理学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摘要: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消极因素过多。应当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树立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

  1.职业敏感度。职业敏感度能够体现关系到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否能适用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职业敏感度也是考虑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首要条件。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学习与培训,对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否存在联系这个问题上认识普遍不够。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学生参与课余的职业学习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8%,大学二年级参与课余的职业学习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25%,大学三年级参与课余的职业学习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45%。大学一年级学生持有商务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证书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3%,大学二年级持有商务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证书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43%,大学三年级持有商务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72%。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不管大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均没有深刻的认识,普遍都是通过教学过程所学习的知识来对所学专业进行判断。

  2.招聘信息关注度。招聘信息关注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以及学习的方向。通过调查发现,大学一年级学生通过浏览网站、阅读报纸等方式了解招聘信息的人数为0。大学二年级学生通过浏览网站、阅读报纸等方式了解招聘信息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12%。大学三年级通过浏览网站、阅读报纸等方式了解招聘信息的人数为89%。对了解招聘信息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走访,发现了解招聘信息的高职院校学生中,其关注比重最大的是招聘单位,其次是薪酬,很少有对职位本身的信息关注。

  3.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人在职场上能否取得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学生积极应对学习和工作的一种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在学校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能自己动手单独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学生的23%,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学校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能自己动手单独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学生的45%,大学三年级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能自己动手单独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学生的79%。

  4.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要求。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未能参加工作,就算是从事暑假工工作或者兼职的情况,也不能真实体现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的情况。但是,通过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学校规章制度遵守程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大学一年级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34%,基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55%,不愿遵守或者忽视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11%。大学二年级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18%,基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62%,不愿遵守或者忽视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20%。大学三年级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8%,基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54%,不愿遵守或者忽视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38%。

  5.理论知识转化能力。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的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工作所必备的条件。通过调查发现,有占调查人数6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认真听课,有占调查人数总数3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选择性的听课,还有5%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4%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课程难度高,自己无法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业敏感度普遍低是高职院校学生消极心理带来的影响。通过高考的分流,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生源通过高考分数线进行了分类。众所周知,普通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于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这样公开的事实,给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带来了一种暗示,高职院校学生无形中会认为自己与普通高校学生差一个等次,其所带来的职业预期也低于普通高校学生。这种消极的心态带来了学生的低沉和将来职业需求层次的降低。高职院校学生在其学生时代没有对职业生涯进行很好的规划,自然谈不上有的放矢的关注招聘信息并通过招聘信息查找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对招聘信息关注度低也是消极心理所带来的影响。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脱离父母的关照和影响,认为将来的就业还是需要关系、需要父辈的指引,所以对就业信息以及动态关注较少。在对招聘信息关注的过程中,对招聘单位的关注度最高,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招聘信息中的用人单位固然是应当考虑的原因之一,但不能是首要原因,并不是高职院校所有学生都能在名声显赫的用人单位中找到一席之地,能够让自己找到发展之路、提升自身能力的工作才是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选择。

  2.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是学生自主意识不强导致的。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职院校学生也不例外,从小就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均以学期期末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的。这样被动的学习模式,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就无法融会贯通。

  3.职业道德是一个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社会要遵纪守法,工作过程中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这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当然,当前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纪律性。父母、教师等的道德水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遵守纪律情况。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能够更好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其实也能反映出学校的管理存在着一些漏洞,大学一年级学生新来乍到,无法发现规章制度的漏洞,所以选择严格遵守。学生发现漏洞或者是学校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将会导致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恶化。

  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研究

  1.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高职院校应当在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心理咨询仅仅是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疑惑进行咨询和指导,是被动的、消极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普遍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都能有积极的心态。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信息渠道,通过建立聊天室、qq群、微信群等现代化手段,多元化的疏导模式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2.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指导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紧密结合就业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例如有些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就强调要先就业然后找工作,也就是说先随便取得一份工作,然后在工作过程中再去发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心理。就业指导过程中,虽然应当教育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好高骛远,但是应当指导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职业生涯提早规划。只有提早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才可能让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找准定位。

  3.培养高职院校的积极健全人格。积极健康的人格是职业素养的保障。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健康的人格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必备条件,人格的良好特质是良好心境形成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良好心境,才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遏制消极人格的出现,才能保障我们心理健康。所以,学生应当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引导、学校的激励措施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4.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水平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一种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服务。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学校规章制度是否能严格执行、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让学生能充分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生能够遵纪守法,为将来在工作过程中能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冬美.大学生知性化生存的心理困境及其超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朱翠英,胡义秋.积极心理取向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必然性及其模式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篇三:《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经济发展不是目的,更不是唯一最高的硬道理,GDP只是实现人的生活全面幸福的手段。如果经济发展了,人们步入了小康社会,不满意和精神痛苦却日益增加,出现所谓的“13跳”,那么经济发展就不是硬道理,而是痛苦之源和罪恶之源。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是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幸福生活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人们仅仅是为主观的某种满意的感受而活着。当然,我们不否认高楼大厦、汽车电脑对于幸福生活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必须化为某种人的主观幸福感受衡量才有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可以向人们开启通向幸福的大门。

  一、打破不合理的消极心理学传统,引领心理学重新回归三项使命。

  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繁荣昌盛的和平时期,这个社会的文化就会特别关注人的创造性、幸福等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反之,社会关注积极品质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本身的繁荣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和影响。心理学自取得独立以来,肩负三大使命,由于二战特殊的时代背景,致使心理学变成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类存在问题的科学,心理学工作者把精力集中于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上,这种心理学被称为病理心理学或者消极心理学。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的核心任务是修复问题,却忘记了心理学另外两大任务: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不难发现,无论是从心理学自身发展来看,还是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消极心理学只看到人的心理问题和一些不良事件、恶劣环境,把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为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寄希望于去掉问题之后就可以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幸福、快乐和繁荣。消极心理学以问题为中心,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个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去掉心理问题或行为上的问题也不一定就能自然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在消极心理学视野里,不存在利他、同情、美德等,有的只是错觉、幻觉、非理性、自私自利等字眼。在消极心理学看来,消极的社会动机是真实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积极的社会动机只是一个副产品,是人类偶然为之的。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影响了心理学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比如,两百年前,边沁提出的享受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以致一些当地人唾弃利他、宽容、感恩、希望、乐观等人性的高级品质和高级需要。当然,这也和积极心理的似本能性并不对应特殊的行为模式有关,如满意和幸福就没有特殊的行为模式,人们不容易认为它们是人类本身具有的心理品质。人们被经验蒙蔽,更倾向于认为享受、竞争、贪婪、嫉妒、焦虑、抱怨才是真实的情绪和真实的人性,“我多你少”、“我赢你输”的短缺经济学的马太效应才是生命的真谛,反而认为那些积极品质仅仅是些理想主义的传说或者道德说教者的杜撰。人们不知,那些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并未使人远离动物本性多远,物欲横流的生活无异于醉生梦死,跟着感觉走并不会产生真正的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使人幸福的心理学,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彼岸。

  当我们从消极心理学的角度把一个人评价为少焦虑或无焦虑、少恐惧或无恐惧时,这个人就是心理健康的。可实际上,免于心理疾病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一个少有消极情绪的人是否积极地热爱生活、是否有效地开发了个人潜能、是否活得精彩,不得而知。在心理健康评价视野中,孤僻、脆弱、妄想、忧郁、攻击性等成为主要关注的内容。然而大千世界,众多文化,不同国度,生活着许多情绪积极、内心快乐的人,他们体验着病人难以体验的幸福,每天都充实而有意义地生活着。心理学就应该研究这些超级健康的人、内心充满积极性的人。其实,从相反的角度说,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心理健康的人和最积极的人,就不能理解心理病态。从消极心理学的实践来看,我们已经证明:依靠修正问题的消极心理学不能为人类谋取幸福。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并不是说在积极心理学家眼里人类只有美好品质,也不是说积极心理学家不研究心理问题和疾病,只是积极心理学有自己的见解。

  积极心理学强调预防心理疾病用于治疗,预防的大部分任务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挖掘和培养积极品质。预防与治疗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的是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相信人性中一定有抵抗阻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并相信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和康复功能。用自我康复的功能战胜疾病因素的影响,减少障碍因素的危害。

  预防的心理基础在于强调人性本来具有的抵抗疾病的因素,它不是我们从外部注入的力量,预防的力量在于动员人本身的力量。一个接近吸烟者的青少年,自身内部就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个正确的处理与朋友交往的尺度的罗盘,一个不想吸烟的健全的是非判断。预防只是帮助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积极潜能和巨大的强项,领悟到原来就有的抗拒诱惑的力量,领悟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把握未来、选择正确生活方式的人,是他自己选择了远离吸烟,而不是心理医生改变了他,是他不接近吸烟的人。再如一个具有精神分裂倾向的人,他自身内部也具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这种经验原来就存在,只是一个人有病时,这些经验被遮住了,由外显的变成潜在的。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挖掘这种积极的经验,将之放大,加以利用。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有本质的不同,心理与心态具有整体性,当我们被积极心理所主导时,心理疾病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当我们被消极心理吞噬时,要调整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关注积极心理,拥有积极乐观、快乐的心是很重要的。

  积极的心理品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积极的心理品质在适应过程中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它可以引发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扩大注意范围,使人主动卷入环境,乐观而有效地探索环境中的任何事。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则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见”,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积极的心理品质还可以扩大人的思考和行动的范围,使人更加有创意和灵活性,愿意接纳新经验。伴随积极情绪的认知,产生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积极心理品质还可以建立持久的个人资源,使人长寿和有力量。消极的症状和情绪使人逃避现实,具有悲观的偏见,缩小注意力,使人僵化。

  评价和看待人时,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如临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人格心理等)都应该引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范式,运用和应用积极心理治疗方法,注重人性积极的一面,把握个体在成长潜能的长处和优势,把这些优势转变成使人适应环境和创造幸福的最佳力量。

  三、结语

  现代社会,人类不仅为了简单地活着,而是为了有意义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幸福地活着。人与人、人与万物是靠各自积极组成社会的。人只有积极地对待世界万物,社会才能和睦相处而安宁,人类才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心理学只有提倡并践行研究人类积极品质才能满足人类社会对幸福生活的需要,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彼岸。

  参考文献:

  [1]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15.

  [2]Seligman ME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i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hchologist,2000,55.

  [3]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787-794.


猜你喜欢:

1.积极心理学论文

2.mooc积极心理学论文

3.积极心理学对作业改革的启示论文

4.积极心理学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5.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论文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期末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篇一:《积极心理学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完善大学生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关于护理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护理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护理心理学研究,既遵循心理学研究的规律,又兼有医学研究的特征;既与所有学科研究具有相同原则,又独具自身学科研究的专门特

  • 关于行为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行为心理学的论文

    行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心理以及行为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行为心理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关于管理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管理心理学的论文

    近年来,由于管理心理学不断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社会对掌握且能够灵活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

  • 关于儿童心理的论文毕业论文
    关于儿童心理的论文毕业论文

    家庭是儿童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家长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其观念对儿童的心理影响作用也很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

93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