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深刻认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为中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奠定思想基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一

  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

  摘要: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和他们成长的环境,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着手,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细微之处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以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开展; 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现实意义

  古人云:“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常言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细微行为的肯定与否定、表扬与批评、发展与杜绝等对学生间接或直接实施的行为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长期教育习惯。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品质、生活行为、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农村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要特别重视从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着手,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从而提高农村孩子的内在素养,已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农村中小学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养成教育要强调行为养成

  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育应该强调养成。养成教育作为一种以其独特形式而存在的教育,它包括课内的、课外的,有意的、无意的,利己的、利他的,语言的、行为的等多种形式。古人曰:“长到老,学到老”也包含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重视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始终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行为活动,某一次正确的行为会排斥另一次不正确的行为。反之,意识到不正确行为或排斥这种行为不仅会终止这种行为,还会倡导另一种好的行为。

  重视养成不仅体现在一种行为上,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其它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在同一正确意识支配下的不同行为活动,如果不强调养成,一种好习惯不稳定,其他坏习惯就会滋长。倡导养成教育,可扼杀许多不良行为,使学生的终身行为得到健康发展。

  2.养成教育应重视细微行为

  养成教育行为细微的特点决定了养成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细微行为的发现,然后对其行为施以肯定与否定、表扬与批评、发展与杜绝等教育行为,使孩子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发现细微行为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细微行为,对细微行为不能熟视无睹。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教育要想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需要从学生点滴细微的行为习惯养成抓起。如:看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要轻声慢步,上学衣帽要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拾到物品要交给老师或归还给失主,遇上老师或者长辈主动问声好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上的。如果教师注意到了某种行为的出现,对学生肯定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益性、社会性,这种细微行为就会诱发出学生认识的升华和飞跃,他就会不断地履行这种行为,从而形成好习惯、好行为、好素质。

  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否定、批评、杜绝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细微行为。例如:扔一张废纸、毁一颗花草、说一句脏话等。教师否定、批评、杜绝这些细微行为,才会有利于认可和弘扬那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才会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优秀品质,才会有利于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3.养成教育要体现集体行为

  教育具有社会性,养成教育也是如此。

  养成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应该体现集体行为。养成教育重视细微行为,强调习惯的养成,但如果不体现在集体行为上,养成教育的效果则会微不足道。

  体现集体行为可促进养成教育形成一种潜意识的课堂形式和课外形式的教育环境。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没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教育他们懂得集体,认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多为集体做事情,树立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树立起正确的集体观念来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着手,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抓住中小学这一关键时期,从点滴细微之处做起,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育活动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以此来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养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途径

  中小学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品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是促进形成人格品质的基础。有人说“教育学生九年,关系学生一生”,这种观念强调的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教育孩子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使他们终生受益。?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成长的环境不如城市优越,要想提高他们的素质,养成教育更要切合实际地去开展。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充分挖掘其非智力因素促进其成才;好的生活习惯能培养其自理能力;好的品德习惯可以使他们成为“好孩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中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形成道德人格的基础。我想,对于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开展:

  1.以团组织、少先队引领学生养成教育。团组织和少先队在中小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团队会、校园广播站、学校文明岗、年级黑板报、班级学习园地、团队系列教育活动等途径来实现自身对农村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价值。?

  ①团队会:利用团队会向学生介绍团队的光荣历史、团队的有关知识、以及祖国对他们寄予的希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红领巾广播站:队员可以自己组稿、自己播音。既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增强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文明监督岗:每天上课前由四名学生站立校门两旁值勤,即为文明监督岗。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严以律己的责任心,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到较好的督查作用。

  ④“火炬”黑板报:把学校黑板报办成以“火炬”为主题的板报。内容可以介绍少先队知识、少先队活动信息、安全教育指南、百科知识荟萃等。?

  ⑤系列教育活动:根据学校实际,不失时机地开展团队系列教育活动,寓思想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庆“六一”或“五四”文艺汇演、“入团(队)宣誓仪式”、“国庆联欢会”、“迎元旦学生书法绘画展”等。?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促进养成教育。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环境育人更为重要。学校要切实抓

  好校园文化建设,让环境熏陶人,让环境感染人,让环境教育人。

  ①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成为育人的阵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场所。如在校园的墙壁上贴上标语“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等。

  ②丰富走廊文化。在教学楼走廊里贴上恰当的标语。如:“轻声慢步过走廊,上下楼梯靠右走”、“语言要文明,礼貌对待人”等。

  ③绿化美化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身心、熏陶学生行为的作用。

  ④让校园内的国旗、校训、名人名言等,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牢记行为规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方方面面在无形中就营造出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对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各学科相互渗透。各科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开展对中小学生进行养成习惯的教育活动。?

  4.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班会的主题要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小学生要以教师引导为主,中学生要以自主策划为主,让活动充满乐趣,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

  5.成立学校鼓号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为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6.家、校、社会积极配合。学校通过家访、“电访”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自理、自立的能力。学校有责任与社会各界携起手来,积极开展有利于少年儿童成长的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利用地方文化熏陶。要充分挖掘农村当地特有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参加“祭奠英烈”、参观革命纪念馆、请英模到校做报告等活动,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独特作用。?

  8.创建书香校园。农村孩子的视野较窄,学校要开放图书室,班级要建立图书角,让学生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从书中吸取营养,了解伟人故事,领略名人风采,引导他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9.营造班级育人氛围。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校长的办学理念、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教学的绩效管理与评价,都集中到班主任一人身上来体现。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育人氛围,是促进农村中小学养成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教室内的课桌摆放、标语的位置固定、黑板报内容的设计、班规的内容确立等。?

  总之,养成教育的途径很多很多,作为农村中小学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的新途径。

  三、养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具体做法

  中小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农村中小学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是养成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笔者就农村中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的方法问题谈几点做法,仅供参考。

  方法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一个人的品德行为如果没有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不可能达到思想和意志上的升华。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这就要求学校要从这一大目标着眼,从品德行为训练入手,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法。

  一要把培养学生“三热爱”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平时要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等。在爱的熏陶下,自觉养成尊敬长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品德,从而达到具有深厚“三热爱”情感的境界。

  二要把培养学生远大理想同当前面临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明确中小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教育他们懂得远大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实的文化基础,从而自觉养成专心听讲、独立思考、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要把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同培养文明行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道理,激励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乐于助人、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要把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同继承优良的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养成勤劳勇敢、谦虚宽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二:要严慈相济,循序渐进。

  中小学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较快的时期。因此,养成教育中要严慈相济,蕴慈于严,以爱动其情,以严导其行。

  首先要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坚持正面教育,既传授知识,又讲清道理,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言行,同时施以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监督其执行,用校纪、校规等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其次要严格训练和耐心教育相结合。在落实中小学生《守则》、《规范》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各种贯彻细则和管理条例,进行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把管理过程变为训练的过程。

  再者要情感教育同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以爱心赢得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行为上的顺应、目标上的认同,从而把教育过程变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

  养成教育中,还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也要分年级提出品德行为习惯的侧重点和不同要求。如低年级侧重于行为习惯、认真学习、文明礼貌的教育,培养学生文明待人、自觉守纪和勤奋学习的良好品德。中年级侧重于意志品德、伦理道德和生活自理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伦理和生活自理能力。高年级侧重于意志力和判断力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抵御不良行为思想的诱惑和侵蚀,提高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方法三:要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他们在温馨的欢乐气氛中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转变思想、净化心灵,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寓教于乐,首先要结合中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一整套蕴含品德行为习惯教育的系列活动。如举办主

  题班会、读书会等活动,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 教育。同时,在活动中要注意增强学生自我教育意识。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锻炼 管理自己的各种活动,从 中悟出某些专靠空洞说教不能悟出的道理,使做为活动主体的学生之间产生互相仿效、互相影响,以促使各自的品德和行为受到有益的影响。

  方法四:要目标激励,提高实效。

  目标激励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目标激励,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使每个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智力、非智力潜能,在积极参与集体目标完成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状态,逐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

  一是要善于用目标激励每个学生。要使各类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

  二是要建立符合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养成实际的高信度和能效度的目标体系。有学校目标、班级目标、个人目标,并且形成协调系列,即个人目标是学校目标和班级目标的组成部分。这样就使学校目标和班级目标转化为个人的努力目标,从而诱发、引导、激励每个人的行为。

  三是要善于用目标体系 组织开展竞赛评比、争先创优活动。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氛围里、公平竞争的心态下,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奋斗过程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开展养成教育,必须两手都要抓:

  一是教育学生通过养成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二是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以阶梯式教学法为契机,激活课堂活力,引导学生自主完善。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坚持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为内容的班级争先创优活动、学生争做文明人活动等,将有力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好地推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养成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是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品德教育最有力的抓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规范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迅速 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应当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施教时期,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通过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懂得做人最基本的道理,不仅对他们现阶段的健康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关系到他们今后的成功发展和终生幸福,而且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地提高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不管怎么说,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它也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因此,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和他们成长的 环境,从开展养成教育着手,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 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以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二

  中小学素质教育浅谈

  摘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生素质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什么叫素质?素质教育思想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又是什么?如何更好有效培养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界和全国亿万家庭、千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所谓"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的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30-02

  1.提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想的提出,有一个逐步明确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国家提出了"加强双基"的要求。接着提出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后来又提出了要重视非智利因素的培养。这些思想的提出,虽然没有冠以"素质"一词,但实际上很多东西已涉及到素质方面的主要内容。其次便是"素质"一词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提出和经常性的运用。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后来"素质"一词有在中央有关教育方面的文件政策中多次出现,但此时还没有提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则是在第三阶段,即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正式明确提出来。可见,素质教育这一思想是在克服应试教育不足倾向的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教育理念。

  2.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的确定,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预期的基本的教育成果和大致规格要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所要达到的水平在数量及质量上的大致规定。因此,在确定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依据。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为实现这个目的而规定的教育总方针,它应该是我国指导制定中小学生素质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要注重基础教育的性质。因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为了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教育,为培养"四有"人才奠定重要基础。所以说,基础教育的内容及层次应该是制定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三是应注重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层次。只有根据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层次的科学分析,同时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使它即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因此,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使面向全体学生,即尊重学生个性,又发挥学生特长。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思想品德、道德观念、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等等态度,努力提高他们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高素质"四有"新人为国家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中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确定中,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但归纳起来。以下几项则更为恰当:第一,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它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素质、。第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和素养的教育。包括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科学素养的培养,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智力能力的提高以及兴趣特长的培养等。第三,价值观的教育。包括理想人文精神教育和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以及消费观念等方面对教育。第四,生理体育素质教育。包括青少年男女生理成长过程各自不同的特点教育,以及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体质体能的锻炼和提高的培养教育。第六,心理素质的教育。主要指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激发培养中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鼓励他们的奋发有为等多方面教育。第七,劳动技能的教育。指对中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掌握教育、劳动组织及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教育。第八,审美教育。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育。第九,挫折教育。主要包括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如何克服困难、挫折都教育,培养他们勇于在逆境中成才的坚强信念。

  4.素质教育思想的实现

  当确定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之后,怎样实现这一教育思想呢?优化培养方法是教育者应该进行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粗浅认为,采用激励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优化培养方法。当然激励的方法很多,这里,我们主要谈以下几点:第一,知识激励法。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的最好阶段,而各种教材的内容又是各科知识的精华提炼,所以,教育者可利用这些知识固有知识内在的强烈吸引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进而产生创新思想以及创新能力。第二,故事激励法。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古今中外成功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向上的学习精神,这主要适应于历史、语文、地理等等课的教学。第三,竞争激励法。利用中小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讲清成功者如何光宗耀祖,又为自己一生奠定良好基础。采取竞争激励的形式,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集中到学习上来。第四,辩论激励法。在课堂中,有些问题可采用让学生自己开展讨论或辩论的方法,使他们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容易记住和记得牢。第五,中小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心理特征,对事物富有新鲜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中突出一个"新"字,以此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好像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蕴藏的素质。第六,校外基地法。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校外的爱国教育基地、风景名胜景点、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动物园、科普基地等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中小学生高尚情操、爱国热情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态度,为中小学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甘肃人民出版社.

  [3] 何爱军.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江泽民.《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5]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7年10月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三

  素质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管理

  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增强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中小学实施的改革教育,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十分的关键,对于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素质教育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改善,要保证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在素质教育中,可以根据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实施,从而进行不断的改革,这样来增强中小学校的组织技能,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管理

  在素质教育中,对于学校实施的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的教育,能够不断的加速中小学教育的建设以及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转变教育的思想以及传统的观念,全面的提高师资的队伍建设,能够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全面的提高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

  在当前,中小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这些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我国国民整体的素质的高低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十分的关键,在教育管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它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教育工具,对于素质教育,它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教育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于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发展中,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人类潜能的发现,不断的开发人的创造力,全面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因此这些希望都寄托在教育管理上,尤其是对中小学的教育管理,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面临着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功效。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来说:它是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国际竞争中,素质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基本上都在提倡积极的进行教育的改革,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以及综合的能力作为改革的目标。例如:在美国提出的是:“要实施帮助所有人的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力”的高质量的教育;在日本提出的是:“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而在德国提倡的是:“基础教育使得学生个性与社会责任的培养要融为一体”全面的实施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而且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来说,它是植根于我国民族土壤的优秀教育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将中华的文化及时的传播。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不仅仅促进了我国教育专家以及工作者对于我国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重新思考以及能够对我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

  另外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弊端提出来的。由于我国在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许多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等其他的状况,因此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负担比较中,往往许多个性就得到了限制,因此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能够完善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将我国的基础性教育作为实践改革的主旋律,为现代中小学的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能够完善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不足。

  中小学的教育管理

  对于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以及教育的制度,并且采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以及具体的措施,能够带动和引导学生的师生,在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状况下,实施教育管理的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通过三个层次进行具体的教育管理实施,分别是:对国家和地方性的行政组织对于基础教育系统进行管理;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对于学校进行的管理;中小学校教育管理者,对于学校内部的各个系统进行的教育管理。

  对于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施

  4.1正确的确定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由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校的组织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要及时对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消除与素质教育的客观本质, 制约一些与教育对人类和社会的需求满足情况相脱节的思想认识。积极的确定与素质教育客观本质与人类社会相适应的认识。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要积极的倡导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教育价值的取向一致。在中小学教育总,能够变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的实施是:在教学的目标上进行实施,要根据一定的社会教育目的以及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完善教育管理的工作。这样既强调了个体,也塑造了群体,能够积极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教学的方式上,英爱变换形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参与的意识,注重学生群体意识以及协作意识的加强。

  4.2确定合适的价值取向

  在确定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之后,能够保障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相一致,能够及时的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最终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教学活动中去,这样能够使中小学生在教育中全面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总结

  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研究,了解素质教育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积极的推崇新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管理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变换教育的思想,设置新的教育理念,这样来保证中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能够不断的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提高我国全面的综合素质做充分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新波,刘志学.实践基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以张店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案例[J].素质教育管理,2010(8).

  [2]陈敏华,谢霞飞,王培.基础教育转轨与高师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8).

  [3]宁本涛,耿文涛.素质教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取向[J].教育评论,2012(11).

  [4]王卫东,梁忠义.新教育技术对于中国教育现代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1(14).

  [5]叶飞,刘康灵.适应素质教育 更新教师观念[J].中国教育研究,2012(26).

有关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推荐:

1.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2.浅谈中学素质教育论文

3.关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4.浅谈美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5.关于小学激励教育论文

155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