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浅谈小学礼仪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礼仪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谈小学礼仪教育论文

  礼仪是人类文明之树的硕果,它的芳香弥漫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假如没有这样的芳香,我们的世界将失去很多色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礼仪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礼仪教育论文篇一

  《 浅谈小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 》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学习、交际、娱乐,我们都在提倡讲文明,讲礼仪。“礼仪”一词可以说妇孺皆知。本文针对如何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生 礼仪养成教育 习惯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学习、交际、娱乐,我们都在提倡讲文明,讲礼仪。“礼仪”一词可以说妇孺皆知。但礼仪的定义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它的规范对象和适应范围是什么,在学术上属于什么学科,有些什么类别和作用,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和应用礼仪知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那么,什么是礼仪?礼仪即教养的含义,是指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展示自己的良好修养。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仪表、穿着、交往、沟通、语言、情商等内容。

  什么是礼仪养成教育?我认为,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简言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他们的学前阶段虽然也受到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些启蒙教育,但是,那都是简单、直观的模仿,是缺乏自觉意识和理念的一般性训练。跨入小学,做了小学生,这时才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小学生。小学阶段又是他们学习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科学思维方法的起点,也是他们真正学习如何做人的开始。因此,小学生一进小学之门,便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礼仪养成教育,就显得相当有意义了。这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如何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呢?我的体会是,要充分顾及小学生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在加强领导,落实措施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三个“字”。

  一是抓“实”。就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起点要低,要求要严,措施要实,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要扎扎实实练内功,在艰苦训练和耐心点拨中求提高。

  二是抓“细”。就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规范要求,养成计划,训练过程,检查措施,奖惩办法都要详细具体,条文不宜过多,但表达要精确,可操作性要强,文字要通俗,要让学生们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一学就会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在学校和老师的精心引导下,使文明规范变为小学生的自觉行为,并使之升华为一种人生的“习惯”。

  三是抓“全”。就是对整个礼仪教育训练的目标要求、内容、措施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要着眼于教育是实现人的个性社会化的本质,立足现代,面向未来。不能随形势或凭意念搞“实用主义”的礼仪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对未来社会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要求出发,精心设计和编制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全部内容,引导小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文明的现代人。

  在明确教育的主要环节和基本做法之后,我们还必须研究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在遵循小学生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前提下重点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坐、立、行”起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是有个规范。俗话说:“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训练学生的“坐、立、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稳健。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其实,一个人“坐、立、行”的姿势很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教养、气质,而且,直接影响着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与看法。当然,对小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

  二、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学生文明的礼仪习惯

  学生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学校和老师可以利用“在国旗下讲话”和品德与生活等各种机会,经常不断地、深入浅出的给学生讲解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内容,教会学生文明交往的基本做法。让我们的小学生了解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更是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应当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这也是未来社会文明交往的重要根基。

  三、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家乡开始,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怀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还很难理解。因此,在教育中,文明应该持低起点,重实际的做法。首先引导学生懂得爱护班级、爱护学校这个集体。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既然集体为个人的成长创造了条件,那么,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就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和家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关心,并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颗要为建设家乡流汗、出力的种子。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能接受和体会的。我们应当从这些“小处”着眼,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怀,并使之逐步成为一种理想和信念。

  四、从勤学好问、热爱劳动抓起,培养现代人应有的基本品质

  勤学好问,热爱劳动,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前提。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创新,同样离不开人的这一基本品性。因此,学校教育应当十分重视这一点。小学生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让他们深深的懂得,人的进步与发展靠的就是勤学好问,热爱劳动。读一篇课文,就应该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去朗读;抄写一个词语,就应该强调,一笔一画把字写好;做一道算术,就必须认真仔细的演算正确;扫一片地,就要扫得干干净净,排一组课桌,也应该是排得整整齐齐。这就是习惯,这也就是做人的基本品性。没有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没有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态度,就不能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和老师应当严格的把握好这一点。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应当引起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高度重视,也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其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同时,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身先士卒,为人师表,努力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为学生作榜样。俗话说,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在垂范。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切实抓好学生礼仪养成教育,就一定能为明日之中国培养大批优秀文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小学礼仪教育论文篇二

  《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探究 》

  【摘 要】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逻辑诠释与功能定位的再思考,提出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对于进一步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 文明礼仪 规范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23-0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讲文明、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2010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迅速增长与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接受良好道德意志品质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时期养成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一生。因此,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

  一 文明礼仪教育的逻辑诠释

  文明礼仪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礼仪的本质涵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几乎所有的礼仪都与这个本质有关。

  1.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基本礼仪规范教育

  礼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包括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方面。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语言、动作方面相互表示谦虚、敬重和友善的行为规范;礼节,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相互表示尊敬、祝颂、慰问或哀悼等的惯用形式;仪表,是指个人的美好外表和良好形象,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个人卫生等;仪式,是指在较大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规定的程式化活动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礼仪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两个方面。个人礼仪是指礼仪主体在律己方面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主要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是交往礼仪的基础;交往礼仪是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领域与各种特定对象交往时应注意的行为准则、礼节和交际语言。

  2.文明礼仪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交往的枢纽

  《礼记·礼运》云:“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这就是说,礼仪是做人的重大事项,是用来讲求诚信、搞好和睦而牢固地规范制约人的行为举止的。礼仪是人们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礼仪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是握手问好,除此之外,还要面带温和笑容,彼此眼神中流露出诚意,这是构成人际交往首要的礼仪条件。正是通过讲究礼仪这一枢纽,达到促进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3.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就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礼仪可以反映国格,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水准之一;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礼仪可以反映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度之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施行礼仪,以对他人的尊重为前提,以自尊、自重、自强、自律为基础,以满足交流知识与信息、寻求友谊和理解的需要为目的。

  二 文明礼仪教育的功能定位

  1.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需要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礼仪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特点是以礼为核心,围绕礼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读物都是以礼为主线编写而成的,这些童蒙读物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字简明、通篇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堪称中外儿童教育的典范。

  2.文明礼仪教育是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需要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不少条文与礼仪有关,涉及课堂、校园、宿舍、家庭、公共场所等各种场合的文明举止以及对师长、同学、客人等各种特定对象的礼仪规范。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将规范变成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和文化涵养,这将有力地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礼仪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重要素质,应成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礼仪修养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协调、沟通、开拓、创新的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立足社会、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 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做好四个结合

  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具体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必须以学校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项活动为辅助,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二是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四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注重实践性,坚持知行统一

  注重实践、知行统一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既要讲明礼仪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又要讲为什么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文明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归宿。卢梭也说过:“人的道德素养的真正形成,有赖于道德习惯的日积月累。这种道德行为习惯的积累,离开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熏陶,只靠道德知识的讲授是无法做到的。”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使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总之,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礼仪教育教给小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不应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还应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学礼仪,知礼仪,用礼仪。

  参考文献

  [1]黄正平.文明礼仪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基[J].人民教育,2011(18):24~27

  [2]贝新茞.文明礼仪教育:富有魅力的德育[J].中国德育,2011(2):23~26

  [3]〔法〕卢梭.爱弥儿(上、下)(李平沤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浅谈小学礼仪教育论文篇三

  《 浅议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 》

  论文 关键词: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 教育 ;方案

  论文摘要: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树立 科学 的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通过对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提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交往礼仪养成方案和“三级九档”的养成教育模式。

  在人类 社会 发展 的不同阶段,一定的社会形态、 政治 经济 、 文化价值取向,会产生相应的礼仪规范及行为准则。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 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本文通过对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试图提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交往礼仪养成方案和“三级九档”的养成教育模式。

  一、认识先行,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理念要科学化

  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新,一新百新。教育要创新,理念要先行。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要树立以下理念:

  (一)互动理念

  “互动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要注重师生的互动,只有教师言传身教,讲究礼仪常规,才会带动学生明礼。l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只有师生快乐互动,才能营造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互动还表现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影响,光靠家庭和学校某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起来,让家庭和学校的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以此才形成礼仪教育合力。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二是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 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四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动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展现,其主体地位也能够顺利实现。

  (二)互利理念

  “互利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认识到只要人人讲礼仪就能使双方或多方从交往中得到快乐,从 心理上互利互惠。一个拥有礼仪的孩子,其内心是善的——有爱人之心,行真诚之道,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外表是美的——文雅的行为举止,优美潇洒的风度,得体端庄的打扮, 自然 大方的谈吐。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礼仪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双赢的。当一个受过交往礼仪教育的孩子得到另一个人的彬彬有礼的对待时,他肯定内心是愉悦的,也会快乐地以礼相待,这样,双方都能从交往礼仪中得到快乐,所以说交往礼仪的培养是以互利为原则的。

  (三)互尊理念

  “互尊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知道在交往中讲礼仪是双方或多方互相尊重的表现。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相互尊重是交往的首要原则。“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所有的礼仪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敬重,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顾及他人的尊严,切不可失敬于人,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才掌握了礼仪的灵魂。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互相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四)灵活理念

  “灵活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知道礼仪常识是一般不变的,但运用礼仪要灵活多变,要因人因时因事不同而随时变通。礼仪的规则是死的,而社会生活本身是多变的,所以,对于礼仪的运用也要灵活应变,这种适度的应变表现在:要注意人乡随俗,尊重民族、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礼仪交往应与对方的身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保持一致。一般来讲,与己关系密切者,礼仪可以相对简单,而与己关系疏远者,礼仪应比较讲究。礼仪要因场合的不同而不同,正式场合,礼仪要规范;非正式场合,礼仪应简洁。礼仪要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二、与时俱进,交往礼仪养成教育内容要时代化

  礼仪是为适应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社会的发展、 历史 的演进、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会出现交际活动中的新观点、新问题,进而要求礼仪产生变化,使之适应社会。所以,礼仪是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相对的变动性。小学生交往礼仪在内容上同样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一)弘扬传统,与国情相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 以文明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几千年的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并沉淀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且生生不息,具有极大的“核心竞争力”。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应坚持“立足国情,弘扬传统”。在弘扬传统时应采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家庭中,西方社会孩子直呼父母姓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他们强调平等、自由相一致,但在我国就不可以盲目效仿。因为长幼有序是我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家庭礼仪的最重要部分,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在小学阶段,主要应让学生弘扬“尊老爱幼、和睦友好”的优良传统。要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 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

  小平同志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 现代 化”,小学生礼仪养成亦要放眼世界。礼仪是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因此,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还要让孩子们适当了解世界各国的不同礼仪风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尊重。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支持并建立起互信关系。只有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才有可能在国际交往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西方人表达坦率,东方人表达含蓄。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总会客气一番:“今天的菜不好,但饭要吃饱。”中国人在公众场合 发表演讲时常喜欢说:“我讲得不好,请大家多包涵。”这种状况若出现在西方,往往会引起西方听众的反感:“明明知道自己讲得不好,为什么还要浪费我们的时间呢?”西方人把过分谦虚看作是虚伪。又如面对赞美,西方人的应答方式往往是“肯定式”或“互酬式”,即肯定自己确实不错或夸赞他人更好、更漂亮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愉悦。在中国文化下,人们面对赞美常常表现为“谦虚式”,以“哪里哪里”或“您过奖了”这一类话予以应答,掩饰心中的愉悦。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坦然”面对他人的赞美,以“致谢式”报以回答。上述提及的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仅仅是其中不多的一部分。让小学生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跨出国门,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地树立中国人的形象。   (三)促进融合,与时代同步

  融合不是被同化,更不是彻底的 中国 化或西化,而是在中西方交往礼仪 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实现互补,在融合中得到 发展 ,对传统的东西赋予新的内涵,催发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交往礼仪是一成不变的。 政治 的变革,朝代的更迭, 经济 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会导致文化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交际礼仪也不例外。况且,国际间、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也势必影响到各民族的交际礼仪不断地发生某些或大或小的变异,从而使交际礼仪显现出一定的时代性或阶段性。当 历史 的年轮进入 现代 社会,高度发达的科技使世界各国间缩短了距离,整个地球似乎微缩成一个村庄。由于各国人民可以便捷地走来串去,导致国际间、民族间的交流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交际礼仪的相互交流、吸收乃至融合也日益增强,从而出现了国际社会的新趋势。如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求人们珍惜时间,讲究效率;还要求人们乐群合众、讲究信用。因此在小学也 应用现代礼仪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尊重他人人格,不失礼、不失约、不误时”,对客人和外宾以礼相待,接打电话时必须做到态度平和、咬字清楚、音量适中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体现文明时代的特征。

  三、循序渐进,交往礼仪养成 教育 体系要序列化

  (一)礼仪养成教育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及家庭状况存在着种种差异,因而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心灵是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米德认为,自我是不断发展的东西,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自我的发展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嬉戏阶段,个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如教师、护士、厨师等,其特点表现为嬉戏的形式,它是缺乏外部社会 组织的。例如捉迷藏、抓坏蛋等。其次是游戏阶段,此阶段特征是游戏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儿童可以同时担任好几个角色,并遵循游戏规则与约定,将之融合成一个整体。第三是泛化的他人阶段,随着儿童能够按照一般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自我的发展就进入了由一般的期待和标准构成的泛化阶段,使个体逐渐以泛化的他人来 计划和执行他们的行动路线。根据科尔伯格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交往礼仪养成教育就是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 经验和角色承担机会,以促进儿童的交往礼仪的认知和道德结构不断地产生新的质变,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具体地说,他认为道德教育首先应该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人手;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机会,从而在 实践中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渐进发展的,一个阶段发展成熟后才有可能进人下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明了学生现在是处在哪一个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朝更高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

  (二)养成教育目标体系的序列化

  关鸿羽教授提出,养成教育还要序列化。任何一个学生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我们在交往礼仪教育中要求学生必须懂得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与人交往,并要求学生必须按实际要求去做。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以身作则,积极检查、督促学生,时时事事按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去做,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实践证明,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序列化有助于加强小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可接受性,避免脱离学生实际,克服教育简单化和成人化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从学生年级段分析低、中、高年级学生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从家庭教育中分析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在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下,针对学生行为的好、中、差不同表现,对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进行行为指导,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努力。

  (三)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的构想

  小学生交往礼仪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有计划地根据小学生不同年级和成长阶段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梯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促成学生的交往礼仪顺利养成。特别是各种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 规律 及学生的个体特点适当采用,如低年级就应多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模拟训练法、故事启迪法、游戏感悟法等,而高年级可以多采用课堂讲授、实践锻炼、岗位体验等方法让高年级的学生在落实礼仪行为的基础上对礼仪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鲁洁教授曾说:“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笔者认为,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的总目标主要是使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生活化,在理念 科学 化、内容时代化、体系序列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交往礼仪氛围,使孩子们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到潜移默化的交往礼仪行为养成,开心快乐地学会交往,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具体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目标体系——内容上的“三级九档”。

  (四)“三级九档”养成方案的设计

  所谓“三级九档”就是依据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将交往礼仪养成要求全面落实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阶段的序列中,每个阶段又根据学生层次分为“1、2、3”档。1档是该阶段每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的交往礼仪基本要求,可以称为“普遍档”;2档是在做好1档的基础上,对大部分有能力提高的学生提出的交往礼仪要求,可称为“提高档”;3档是在能做好1档、2档的学生中对小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提出的拔高要求,可称为“优秀档”。相对来说,低、中、高年级阶段各有侧重点,逐步提高。低年级阶段学生的交往方式主要是近亲交往、师生交往和伙伴交往,因此,其交往礼仪内容主要是尊师礼仪、同学礼仪、家庭礼仪的养成。中年级阶段学生的交往方式有所增加,范围有所扩大,要求有所提高,其交往礼仪内容主要是校园礼仪、餐桌礼仪、电话礼仪、做客待客礼仪等养成。高年级阶段的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范围更加增大,交往方式更具有社会性,其交往礼仪内容主要是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上网礼仪等养成。设计一个方案,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不容易,实现目标更难。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落实到每一件事上,应是一种有益选择和探索。

有关浅谈小学礼仪教育论文推荐:

1.小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2.浅谈小学生的赏识教育论文

3.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

4.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5.浅谈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6.浅谈小学教育方向毕业论文

7.浅谈小学班主任教育教学论文

159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