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朱熹的有关教育思想论文(2)

朱熹的有关教育思想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朱熹的有关教育思想论文

  朱熹的有关教育思想论文篇二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系统性分析》

  摘要:朱熹以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为基础,结合他长期的讲学实践及自身体会,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明天理,灭人欲”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为了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朱熹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他贯彻德与智、知与行、立志与践行、引导与约束、阶段性与连续性等想结合的原则,把道德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并且提出每个阶段德育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对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探讨,对当代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启示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存天理,灭人欲”即“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出发,将道德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进而提出每个阶段道德教育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虽然朱熹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封建主义的,但他提出的德育方法,即贯彻五个“相结合”的原则却是客观而辩证的。本文从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目的、阶段、方法以及现实启示做了一些介绍和分析。

  一、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理学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朱熹哲学结构中的最高范畴是“理”,是世间万物赖以存在的宇宙本体,它独立于万物之外,具有“无造作”的特点,不能直接派生万物。

  他从“理”的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所谓:“性即理也,仁义礼智而已矣。”既然“性即理”,内容为“仁义理智”,但是人性却各不相同,即“性同而气异”。

  二、道德教育思想的目的

  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两者对立,教育就是通过“明天理,灭人欲”即“明人伦”,意思是教育应使人明白伦理道德纲常,通过正心修身除去人欲,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育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道德教育同样如此。在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朱熹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把做“仁人”、“圣贤”作为教育的任务和最终目的。

  三、道德教育思想的阶段和方法

  1.阶段

  朱熹提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阶段说,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而“大学”两个阶段。朱熹认为,由于受教育者自身年龄层次及其智力水平、心理状态的自然差异,“小学”和“大学”的道德教育就应该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1)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道德教育

  儿童的理解能力差,但是可塑性大,“小学”教育“只是教之以事”,注重行为的训练,“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不必教他们“穷究那理”。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小学”主要是直观教育,讲清楚“是什么”。

  (2)十五岁以后,大学道德教育

  如果说在小学阶段是“学其事”,那么大学阶段则是“学其理”,即《大学》一书中规定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朱熹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重视自学和研究,是“大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二是他提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要相互交流。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四书集注》等,作为“大学”道德教育阶段的教材。

  (3)两者的关系

  朱熹“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是教育的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虽然具体的任务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朱熹并不主张不分层次、一股脑地向学生灌输道德教育观念,而是把德育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习惯;“大学”在“小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通过读书穷理进一步体会道德教育,从而把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方法

  (1)德与智相结合原则

  朱熹主张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各种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把“德”与“智”结合起来。朱熹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学校应该是“立学教人”,即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

  (2)知与行相结合原则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一方面要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即知;又要对其进行行为的训练,即行;做到知与行相结合。朱熹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知行相须”的观点。知与行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3)立志与践行相结合原则

  朱熹也十分重视“立志”与“践行”,在强调立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将其付诸实践的必要性。一方面,他特别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认为立志大小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必将一事无成;另一方面,朱熹在强调立志对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必须将志向付诸实践。

  (4)引导与约束相结合原则

  在德育方法上,朱熹主张既要坚持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的引导,以说服教育为主,又要制定必要的合理的规章制度,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加以约束。即引导与约束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他认为多积极引导,少消极防禁。

  (5)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原则

  朱熹认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实施不同的德育内容,即要做到“因材施教”。于是他把道德教育划分为两个既独立又衔接的阶段,表明道德教育方法上“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特点。

  四、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以“理”的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以及人性论为基础,以“止于至善”为道德教育追求的目标,将道德教育过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且两者既对立统一又具有独特发展规律,以“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教育规范的核心,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贯彻五结合原则的教育思想。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对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概括,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而且有其实用价值,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现实启迪作用。

  近年来,社会道德水平和风气每况愈下,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受到破坏。这些现象的出现纵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应该是很大的原因之一。我国道德教育却忽略了相应的道德行为,所以只有重视在道德建设中知行统一,知行并进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中蕴涵的具有永久性、普遍性的价值因素,对于丰富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以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道德教育必须结合实际的需要,为实践服务。这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多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当代中国道德思想正经历巨大变化,只有自觉地加强道德教育,完善道德人格,才能真正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认识到朱熹道德教育的价值,不仅是对以朱熹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之精华在新时代的弘扬与发展,同时也是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与扩大。我们汲取朱熹道德教育思想中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价值观。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要有献身精神和责任感,结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引,就一定能找到正确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

朱熹的有关教育思想论文相关文章:

1.朱熹的教育思想论文

2.关于朱熹哲学论文

3.浅谈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

4.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5.朱熹教育名言

245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