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其它论文范文 >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体部分,它向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知识、能力、修养和价值观念,培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小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一:中学教育论文范文浅谈中学语文法制教育

  关键词:中学教育论文范文,快速发表论文,中学语文,法制教育

  一、立足语文课堂,有效利用教材,自觉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为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时代背景,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其中第二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赏罚公平的建议,宫廷和相府对官员奖惩应有统一的标准,使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能依法办事,赏罚分明。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从而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学习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汉字》专题,我们知道汉字蕴含着的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蕴含和美丽,同时为延伸此专题的内涵,在讲授时笔者结合汉字“法”的说文解字进一步阐释法的含义与美丽。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东汉时许慎《说文》中指出“:灋,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从水”强调法律应该公平如水,鹿是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曲直,指在审理案件时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廌”辨曲直其实是一种审判活动。当人们相互间有分歧有争执时,由廌公平裁判,当人们的行为不端、不公正时,再由神兽行使处罚。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增强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从而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取之于教材,用之于法制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立足语文课堂,有效开展活动,拓展学生法律思维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深入钻研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断地利用有限的语文教材从而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拓展学生法律思维空间。语文教材中的《威尼斯商人》是全剧第四幕第一场,也是全剧的高潮。

  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教学前我先从网上下载起诉状、答辩状、判决书文书,先让学生学习,然后角色分工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公夏洛克写起诉状,鲍西娅为安东尼奥写答辩状,随后在课上展开模拟法庭进行辩论,让“法官”主持法庭辩论和审判活动,并最后写判决书在“法庭”进行宣判。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有效地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戏剧特点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法律文书知识,学习法庭辩论技巧等,在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并利用语文课堂,及时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既自然直接,又快捷有效地开展活动,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

  三、立足语文课堂,有效展开论辩,增强学生法律思辨能力

  法律与道德,情与法有时会发生冲突,但同样也是进行有效辩论的内容。在讲授课文《孔乙己》时,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了解到文中提到孔乙己争辩别人侮辱他清白时,有人回答他:“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以及下文中由于孔乙己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为了有效地渗透法律教育,我在课堂提出“孔乙己偷何家的书、丁举人的东西是否构成犯罪”,“何家人吊着打孔乙己以及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又是否构成犯罪”,然后让学生展开充分、有效的辩论。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辩论,认识到孔乙己偷书行为虽为人所不齿,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和道德的惩罚,但是何家人吊着打他,如果这发生在现代社会也构成了犯罪;同时孔乙己偷丁举人家的东西理应受到惩罚,但“罪”不该被打折腿,致伤致残。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既要谴责孔乙己的偷盗行为,同时何家人以及丁举人家的残暴行为也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样学生一方面无形中学习法律知识,例如盗窃罪、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的知识,认识到孔乙己“偷盗”行为中什么是道德范畴应该受到谴责、什么是法律范畴应该受到制裁,另一方面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从而在论辩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水准。

  因此,叶圣陶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的法制教育渗透,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立足教材课本,拓展延伸、辐射教育,在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二:我的课堂教学反思论文

  摘要: 新课程教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很长时间了,参照课改的精神,依据课改的目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活动

  一:我们教师是否真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好的贯彻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

  认真回顾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下面的几种现象相信都经历过。现象一,上课时对于我们提出的理由都喜欢听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的“课堂回声”,只要教室里有部分学生回答,就认为全体学生都已经理解了,于是就放心地继续讲下去;现象二,为了尽快完成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在提出理由之前或提出理由的同时,往往就迫不及待地指定个别学生回答,根本没有给足学生充足的深思时间,或者说无情的剥夺了学生的课堂深思权;现象三,在对知识的讲解上有时热衷于拔高知识难度、拓展知识深度,还美其名曰“与高考接轨”,而结果能够接受的学生只是少数;现象四,活动范围只局限于三尺讲台,很少或几乎没有走下讲台开展课堂指导,并不掌控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凡此种种,比比皆是。

  以上这些现象都会使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自我感觉良好,侃侃而谈,无不自鸣得意地在三尺讲台上眉飞色舞,唾沫横飞。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关注过全体学生吗?我们得到的只是一部分优秀生的迎合?还是全体的积极参与?一路追问,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无意中背离了教育的第一原则——面向全体性。原来我们许多时候一直就只是徘徊于自我营造的“回声”中,对于我们许多教师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作茧自缚”,是许多学困生“厌学”的根源所在,是制约我们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理由

  二:我们教师是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贯彻了“个性教学原则”?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场所,在课堂上教师应具备很好的“讲功”,以让学生信服,但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具有“快速指导”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更应具备很强的“导功”,努力营造一个师生都认可的“个性课堂”。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个性”吗?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我们可曾给学生留有“闲暇时间”以让其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消化?可曾给部分学困生“悉心”指导?可曾让学生真正的相互讨论,激荡他们的思维交流与碰撞?

  无容置疑,我们都比较认可的一个高效课堂公式是“高效课堂=精练的讲授+恰当的练习+有效的指导”,分析“讲授”“练习”与“指导”三者的关系,不难理解,练好我们的课堂“导功”,应是我们能否有效贯彻“个性教学原则”的关键所在。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对此忽略了。我认为贯彻个性教学原则,并非提倡把教师的主要课堂时间与精力用于指导个别学生,而是要求教师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关系,正确处理“讲解与指导”的关系,突出“导”的地位。

  三:我们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真正做到了摈弃“表演”的成分,符合“简约课堂”的原则吗?

  简单的才是美丽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最普通的审美观。只有追求把课上得“简单”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之初,诸如“表演性”“热闹性”“活动性”的课十分流行,尤其是所谓的“公开课”“比赛课”,更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原本简单的课变成复杂的课,将学生本可一目了然的结论性知识,硬是插入“讨论”这一“时尚元素”。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们都不自觉的在课堂上加入了一些“表演”的环节, 现在想来,只是一场热闹的“表演”而已,与马戏团的小丑差不多,戏弄了自己,愚弄了学生。因此我们平时所上的许多课实际上就是一个集体“大忽悠”!

  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上,我们常常采用的“理由化教学”方式设计贯彻的合理吗?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上的“师问生答”是我们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但仔细反思总结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所谓的理由化教学往往是在自问自答;理由提出与解答之间完全没有留足深思的空间;现在想来好像所有的理由都是教师自己想出来的(甚至是根据教参、练习册、试卷照搬的),答案也是自己满意的(或者是练习题里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看起来是理由式的形式,表演出相当的“理由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样子,但骨子里仍然是“填充式”的。只不过是以前填充的是标准答案,现在多了对应的理由而已,结果是比以前更“应试”了,教师也变得更功利了。 那么,我们应该这么看待并运用“理由教学”原则呢?我想无论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它们的基调就应该是理由式教学。但提出理由的不应是老师,应该是学生,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提出理由,老师的作用是营造能促使学生提出理由的环境。 五: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将课堂打造成学生热切向往的“学习乐园”?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微笑,而并非因为快乐而笑。”意思是说行动往往能够影响心态,所以选择积极行动十分重要。教师上课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充满激励的课堂,让学生拥有积极心态、过上快乐的课堂生活,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园”与“乐园”。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优秀教师善于把课堂变成“激励学生的地方”,而一般教师往往把课堂变成“责备学生的场所”。

  每位教师都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欲望走进教室,带着兴趣与信心走出课堂。让学生好奇,产生学习的欲望,就是要开发出学生的内动力,带着兴趣走出课堂就是要学生对课后继续探索课堂知识保持高度的兴奋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和欲望,这是内动力的灵性循环。所以,要让学生产生真正的信心,就要让学生能获得成功体验,只有通过教师架设——学生实践——同学赞同——教师赞赏构建起来的成功才能真正沁入人心,建立真正的能产生好奇、欲望、兴趣的信心。而这样的信心力肯定会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获得这样的反馈时也会随之产生教师的信心,这就是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激励的课堂(教师激励学生,学生激励教师)!

84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