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毛概论文2000字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建设社会主义要一切从我国的生产力实际出发,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概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概2000字论文篇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在整理过去历史探索道路的基础上,分析了毛泽东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矛盾

  1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的提出

  1.1中国国情与中国工业化道路。党的八大正式对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及阶级关系的变动作了正确的分析,才明确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确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1.2中国工业化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和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几种关系的论述

  2.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存在着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三者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又存在着差别和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的利益关系,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全局的重大问题。

  2.2沿海与内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毛泽东还提出军费开支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以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的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2.3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毛泽东还指出,汉族占全国人口94%,是“人口众多”,而少数民族则“地大物博”,占全国土地面积50-60%。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蕴藏着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丰富自然资源。“我们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2.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约民建、工商联负责人谈话,表示允许雇工、开办私营大厂,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论述,对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5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的关系。在党的八大会议期间,毛泽东对波兰统一党代表团说:中国是世界和人类的组成部分,中国不自私自利。中国是一张白纸,你们可以在白纸上写字,你们的科学和文化可以驰骋在这张白纸上。在中国人民生活的土地上,各国人民都有份。(《党的文献》1988年第六期)

  3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尝试

  3.1中央与地方分权。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向苏联,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周恩来提出从计划、财政、企业和事业的配置,基本建设直到编制等问题,都要扩大地方权力。

  3.2扩大企业自主权。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要让企业有一定的“独立性”。3天以后,即4月28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出,要使企业有“自治权”,成为公开的、合法的、“半独立王国”。

  3.3在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管理体制。毛泽东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之后,陈云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思索和研究。他在深刻分析现行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之后,提出在工商业的购销关系、生产经营形式、市场管理、物价政策等方面搞活经济的若干措施。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当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经济的补充;国家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3.4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灵活性。刘少奇在1957年春天南下视察期间,多次讲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多样性和灵活性。苏联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们只有对计划性,只讲究计划经济,搞得呆板,没有多样性、灵活性。如果我们的经济还不如资本主义的灵活性、多样性,而只有呆板的计划性,那还有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刘少奇的这些讲话,是对陈云的社会主义经济“三个补充”观点的发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考

  4.1关于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的观点。关于商品活动范围问题。斯大林认为只限于个人消费领域。毛泽东和刘少奇则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活动范围不限与个人消费,有些生产资料也属于商品。刘少奇在1956年11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个观点值得研究。后来,刘少奇又在一次汇报会上指出:管理工业品生产资料的物资部门也是个商业部,要基本上照商业部的办法。关于价值规律。有商品生产,就必须实现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1959年3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上批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毛泽东还在批评“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时尖锐指出“一平二调三收款”,就是根本否定价值法则和等价交换。否认等价交换,取消价值规律,实行商品调拨,是对五亿农民的剥夺。

  4.2关于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目标,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党的八大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但是1956年经济建设工作发生了冒进的错误。针对这个问题,陈云于1957年1月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  4.3关于经济建设应该注意综合平衡的观点。毛泽东关于搞好综合平衡的思想,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是60年代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理论基础。

  4.4关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的观点。1958年11月,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开始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原则。1960年3月,毛泽东在对鞍山市委报告的批示中,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原则。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这一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体现了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企业内部领导与群众、民主与集中、革命化和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我国工业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5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的论述

  毛泽东着重指出了中国存在和平演变的危险性。1964年6月16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说,帝国主义说,对于我们的第一代、第二代没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的话灵不灵?我不希望它灵。从这次讲话以后,毛泽东又多次讲了这个问题。他警告人们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太平,还有贪污分子,还有被和平演变的危险。毛泽东具体论述了防止和平演变的基本措施。主要是,强调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强调警惕党内、特别是领导层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危险性;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的工作,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强调要努力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强调要注意克服党内和国家生活中存在的阴暗面,反对各种腐败现象等等。

  6结束语

  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六七十年代他曾经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党内外形势,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展中的许多正常现象也误认为是和平演变,这是错误的。但不能由此抹杀或降低毛泽东反对和平演变战略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法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6).

  [2]杨亚观.谈毛泽东的政治性格[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9).

  [3]李晓春.浅论延安精神历史意义及其时代价值[J].价值工程,2011(26).

  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概2000字论文篇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意义》

  摘要:毛泽东的探索,对于我们党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尤其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而努力奋斗,这是我们肩负的时代重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事业才会顺利前进。毛泽东早期社会调查的科学态度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党的工作重心、任务和具体条件跟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新的情况,需要我们去了解认识。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最根本的原则。一切结论应该产生于调查的末尾,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不增加任何主观成分,这就是调查中的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明确指出:“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大胆的主观假说,小心的主观主义的求证,这是个很坏的方法。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我们要作科学的调查研究,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冷静地了解事实本身。现存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继续和升华。要对材料认真验证,反复核对,辨别真伪。

  在调查研究中必须做周密系统,深入细微工作,要有耐心有步骤地去工作。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善于发现新生事物,注意事物发展动向,为预测和决策工作服务。要有满腔热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抱着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同群众打成一片,关心和解放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要做到这些,主要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要在谈话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群众才能把你当作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要有求知的渴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发展变化的,事物本质的暴露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调查研究是一种艰苦劳动,搜集大量材料与数据,反复思考与分析,花气力动脑筋。采取普遍与典型结合,走马观花与下马看花相结合的方法,了解的情况才能既广且深,得出的结论也就更全面深刻正确。决定采取某种措施,推行某种政策,全面铺开之前,先在点上试验,发现利弊,使之不断完善改进,通过试点的实践以检验和丰富一般的内容,以达到深入一点,取得经验,推动一般的目的。在对客观事物作出准确的定性分析的同时,又表现为对客观事物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毛泽东指出的,必须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这是毛泽东在思想方法上的突出贡献。正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调查研究到社会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八大关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路线,从本质上反映了他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论十大关系》中,从总体上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矛盾,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现在,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加快改革开放,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大胆引进、尝试,其对错得失的标准有三点:一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二是有利不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三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切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应当牢牢地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毛泽东能够提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是因为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和苏联经验,而是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从总体上讲,他的探索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条件为转移的思想。这种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强调和阐明的“与时俱进”。在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之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表明毛泽东是与时俱进精神的典范。解放思想,是正确思想方法的先导和正确思想方法的前提,通过解决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现实的矛盾,为正确的思想方法开辟了道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引入社会实践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一般与个别、民主与集中、群众与领导相结合。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更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思想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中国建设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

  [2]论十大关系.1956.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

  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概2000字论文篇三:《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摘 要】法治建设是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部分、环节都有一个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法制系统之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需要内在元素自身的协调,应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只有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依法各个部分或者环节的发展才是协调的、可持续的,也才具有强大的活力。从法律运行来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法律体系来看,各个法律部门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以构建和完善;从法律价值来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国法律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所以,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理论指针。

  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指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国”;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社会主义法治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内涵十分丰富,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以个人的意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权威的标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针,我国的依法治国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30年的法治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4年,这是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变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开始。但那时法制的主要理念是把法治当作专政的工具,法制对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国家制度文明进展的制度价值几乎没有。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4年,是政策之治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政策有一定的程序性、权威性和公开性,并以文件、规范、规章等合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十年里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用政策、文件来治国。政策之治是追求短期效果,缺乏法律本身应有的一些基本特征,而法制要求规范,要求它的规则性具有可预期性以及有相应的司法机构来支持,这些都是政策之治不具备的。

  第三个阶段从2004年至今,是从政策之治向法治的转型。这一阶段的立法,大多数涉及我国改革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最深层的矛盾、最重大的利益冲突。2004年修宪,第一次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私有财产及其权利写进宪法。其后《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公司法》、《证券法》的修改等都是涉及人们利益的法律。

  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及问题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方式、程序必须由法律规定并予以保障。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最可能通过法治的方式表现出来,而社会主义法治也必须从民主中获得自己政治的和道德的合法性。没有民主,法治就缺少了其重要的基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治是法律规则的统治,规则的制定是实行法治的前提。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制定的民主程序把人民的意志反映在法律当中,因此,法治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

  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途径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依法治国之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道路。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方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地推进,才能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二)把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的目标。改革开放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立法数量急剧增长,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以加强和完善执法、司法为目标,推进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改革。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20年的探索,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执法制度与司法制度。从总体上讲,行政执法工作和司法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文化,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以继承、发扬人类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符合人民意愿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为其思想基础与文化资源。我们在普法教育中,要以领导干部的民主法制教育为重点。只有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认真地执法、守法、监督法律的实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要在继承历史上和国外合理的进步的法律文化基础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努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参考文献

  [1] 武育香.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J].理论建设,2006(1):45-48.

  [2] 谢鹏程.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J].中国社会科学, 2007(1):79-80.


猜你喜欢: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2.未来人生规划的论文范文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5.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参考范文

220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