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

  格策略是市场营销策略里的核心策略之一。选择正确的价格策略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篇一

  家电市场中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摘要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资源由市场进行着高效的配置,企业在市场上的自由度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与市场的变化来合理的调配资源、利用市场来有效的营销,家电市场上出现了一场场的价格战席卷红海市场,其激烈程度也日趋上升,企业在面临日趋严重的价格竞争时应该面对现实,重新审视价格战,重新认识市场上的竞争方式与策略。本文从价格方面分析了价格竞争的利弊,同时提出了非价格竞争策略。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内容

  【关键词】价格战;营销策略;非价格竞争;市场营销

  在家电业蓬勃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家电企业几乎都在巨额利润的推动下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城市市场趋于饱和,家电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家电企业产能的增加及一些洋品牌的进入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多数企业的产品普遍采取了较大幅度的降价,企业利润水平也逐年减少,从而导致家电企业利润持续下滑,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乃至退出或倒闭。随着市场的演进,企业间竞争的程度日趋激烈,但随着市场的成长和成熟,价格战已难以发挥往日的威力,这迫使企业重新认识价格战,重新认识竞争,以便采取更积极而有效的竞争策略。

  1 单纯的价格竞争面临的问题

  在目前的家电市场竞争中,以价格为衡量标准的市场竞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形式。长期以来,消费者的求廉动机使得价格竞争一直深受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重视。以至于提及竞争,就会以降低价格为唯一的营销策略。在市场的初期阶段,价格竞争是种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消费者的消费思想逐步的趋于理性时,价格竞争的作用就会每况愈下,甚至会让顾客产生误解而认为产品的质量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才降低价格的。总之,一味地利用价格吸引消费者,将价格作为竞争的唯一手段,不仅不能起到营销产品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成为市场营销的障碍。

  低价竞争,常是以低于企业正常售价或低于社会平均售价的商品价格进行销售,以争夺市场和购买者,迅速实现其价值或竞争目的的经济活动。短期促销效果显著,单一的价格竞争却有许多的弊病。

  (1)降价容易涨价难。如果和对手竞争,小幅度降价没什么威胁性,大幅度降价短期内会有明显的效果,也会积累一批顾客并为销量、利润做出不小的贡献,但是价格的调控一定要有合理的策略,否则后期一旦涨价的分寸拿捏的不准,前期积攒的人气会大幅度跌落,极大的影响往后的营销与市场管理。

  (2)短期促销,消费者抱怨投诉。因是风暴商品,促销价格比平时的价格低很多,所以这个商品的数量是很有限的,而许多顾客就是冲着购买这些商品来的,结果因数量有限而没有买到失望而归。所以顾客的投诉将飞速上升,可能有些顾客不仅是抱怨,甚至是追究到底,进行相关的投诉。这样的结果会给企业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不仅会使企业短期内的销量受到影响,而且为企业后期的市场开发与拓展带来重重阻力。

  (3)价格竞争是竞争对手易于仿效的一种方式,很容易招致竞争对手的不满,导致竞争对手报复式的降价竞争以致两败俱伤,不仅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反而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管理难度,占用较多的管理精力与资金。

  (4)价格竞争往往使资金力量雄厚的大企业能继续生存,而资金短缺、竞争能力脆弱的小企业将面临更多不利。

  (5)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品的品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并不是价格越便宜的商品就越有人要,主要是物有所值。因此,价格竞争必须权衡利弊慎重行事,要在市场条件适当的市场使用价格手段。

  2 非价格竞争将成为市场营销的常态化策略

  市场竞争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或独立的商品经营者之间,为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进行的较量和争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目前市场竞争主要是以降价出售为基本特征的价格竞争。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技术各方面的发展,价格竞争的自由度越来越小,寻求一种价格因素以外的非价格竞争策略成为改善市场竞争状况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思路。

  非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策略,使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并使之具备自身的特点、差别优势,以达到产品销售的竞争目标。非价格竞争策略主要有:

  2.1 产品差差异化竞争策略

  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特征、工作性能、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说某一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明显优于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从而形成独自的市场。对于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说,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性能和质量上,在满足顾客基本需要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是差异化目标。企业应从本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取为顾客特别重视的几个特点,加以发挥,使本企业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从而建立差异化,形成企业别具一格的创新形象,以获取高额利润,创造企业效益。企业实施差异化营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大多数产品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出发点是产品的基本功能,然后企业通过增加新的特征来推出新产品。(2)式样是指产品给予购买者的视觉效果和感受。以海尔集团的冰箱产品为例,海尔冰箱的款式就有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三种不同风格。

  2.2 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市场逐步过渡到买方市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谁赢得了顾客的满意谁就将赢得市场。只有在竞争中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够得到消费者的满意,从而为企业赢得是市场与发展。在服务水平的提升方面要围绕下面三个方向展开:

  (1)树立销售服务思想。只有在思想中稳固良好服务的意识,这种服务才是发自内心的服务。这其中有职业道德,也有敬业精神。

  (2)建立服务质量体系。服务质量体系可以将服务思想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服务质量体系是服务思想的具体贯彻和实施,是服务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保障。   (3)提升服务技能与艺术。服务技巧是企业员工提供服务的性能和艺术。提高服务技巧,不仅是企业竞争的需要,也是满足顾客消费品位变化的需要。当技巧变成一种艺术,对顾客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让销售变成服务,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 (Relationship Marketing),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

  关系营销的核心是留住顾客,向顾客提供高度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与顾客保持长期的关系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实施关系营销并不以损害企业利益为代价,关系营销提倡的是企业与顾客双赢的策略。

  (1)建立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是企业营销成功的基本保证

  首先必须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从消费者出发,将此观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其次,切实关心消费者利益,此外,要加强与顾客的联系,密切双方感情。

  (2)促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市场机会

  首先,合作营销有利于巩固已有的市场地位,其次,有利于开辟新市场,再次,有助于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展开,最后,有利于减少无益竞争,达到共存共荣的目的。

  (3)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企业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要求所有企业的一切活动必须有利于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召标;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又要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4 加强营销信息管理:S/S管理

  传统的家电企业往往在销售信息管理方面表现(下转第295页)(上接第258页)较为落后。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营销信息的及时掌握、分析,成为家电企业至关重要的市场信息手段。家电企业对信息管理必须做到每周甚至是每天提供一次产品销售状况信息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每周做出一份公司经营管理信息报告,分析销售,毛利润,市场营销工作完成状况。

  营销信息管理已经成为市场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并肯定将成为影响到家电行业竞争格局的因素之一。加强营销信息管理需要建立S/S(Schedule Sharing)管理体系,在家电企业与经销商网络之间建立S/S计划订单形式,准确预测和反馈当地需求信息变化,从而使家电企业能依市场变化而变化,以市场信息去做市场。

  2.5 企业文化升级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能使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引力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仅对员工具有很强大引力,对于合作伙伴如客户、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会大众都有很大引力;同样的道理合作伙伴也是如此,谁不愿意和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公司合作;也没有哪一个顾客不愿意接受有文化的企业产品。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文献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拉.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刘卫华.产品,营销的第一步[J].中国营销传播网.

  [3]郭国庆.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坚强.市场营销[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金永生.营销学的回顾与中国营销学的展望[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7).

  [6]刘学愚,孙德华.论非价格竞争[J].云南社会科学,1992(05).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篇二

  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摘要

  【摘要】玉米既是粮食和饲料,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基础。随着玉米综合利用的扩大,产业链的不断延长,玉米产业已经成为“黄金产业”、“朝阳工业”。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社会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国际玉米市场行情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玉米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内容

  【关键词】玉米 国际市场行情 形成问题 对策建议

  一、国际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特点

  行情是社会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具体形态,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变化的总和。按照研究范围的不同,行情可以分为经济行情的研究和商品市场行情的研究。商品市场行情的具体外在表现则是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每一个周期都是由价格上升期和下降期构成。具体到国际玉米市场行情,主要也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分析其具体的行情变化。图1直观反映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变化的情况。

  总体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玉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且呈周期性波动,但波动周期缩短,价格整体上呈现上涨的趋势。1990-1993年,玉米价格大体在100美元/吨上下浮动,1996年世界玉米价格涨至顶点,1997-2000年,玉米行情呈现疲软的态势。2001年国际玉米价格开始回升,2008年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玉米价格大幅度下滑。但是,随着玉米用途的不断扩展,相对于需求来说,玉米的供给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在玉米强劲需要的引导下,国际玉米价格长期还将呈现上涨的趋势。

  二、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形成分析

  (一)经济周期是玉米价格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周期与价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周期的变化制约着价格的变化。经济周期变化的阶段性也决定了价格变化具有阶段性。当经济处于复苏和繁荣阶段时,投资和消费大幅度增加,对玉米的需求也必定增加。但是玉米的短期供给又不可能快速增长,这时就会出现供需缺口,使得玉米价格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反之亦然。所以,经济周期对玉米价格的变动起决定性作用。

  从图2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的增长会导致对玉米需求增加,若供给不变,则会出现玉米供不应求的局面,玉米价格就会上升。反之,世界经济衰退会引起对玉米需求的下降,进而玉米价格会下降。由此可见,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和玉米的需求增长率、玉米价格的增长率呈正比的关系。

  (二)供求关系是玉米价格形成的内在因素

  商品价格的变动需要考虑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商品的均衡价格是需求和供给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1.玉米的供给分析

  玉米用途的扩展极大地刺激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全球的玉米供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玉米产量和累计玉米库存量。因此本文分析玉米的供给主要从总产量和库存这两个指标进行。

  (1)玉米总产量

  2006/2007年世界玉米产量是7.053亿吨,同比增长了1.22%。2008/2009年全球玉米产量为7.9亿吨,2009/2010 为7.85亿吨,2011/2012则为 8.109亿吨。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印度、阿根廷是世界玉米的主产地,这些国家(地区)的玉米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80%以上,其中美国的产量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 40%,中国占20%,欧盟则占 9%,巴西占 6%。

  由图3可见,世界玉米产量自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产量逐年递增。美国、中国、巴西、欧盟的玉米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美国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2.553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3.36亿吨,增长幅度为31.6%;中国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0.997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1.845亿吨,增长了85.1%;巴西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0.325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0.61亿吨,增长了87.7%;欧盟的玉米产量从1994年的0.461亿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0.653亿吨,增长了41.6%。从相对量上看,美国、中国、巴西、欧盟的玉米产量在世界玉米总产量中的占比相对稳定,美国的占比在 36.3%-44.9%之间波动,中国所占比重在 17.5%-21.7%之间波动,巴西所占比重在 4.8%-7.9%之间波动,欧盟所占比重在 6.7%-10.7%之间波动。

  (2)玉米库存量

  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会全部消费完,总会有一部分成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库存。库存对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正常运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玉米的库存基本上保持在1亿吨以上。1986年玉米期末库存达到顶峰,为2亿多吨。近年来,全球玉米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产量的增长速度,这导致全球玉米库存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幅度下降。从图4可以看出:这十几年来,全球玉米的库存量基本上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08/2009年度全球玉米库存为1.443吨,2010/2011年度玉米库存仅为1.27亿吨,2011/2012年全球玉米库存预计为1.291亿吨。

  从库存消费比这个指标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玉米库存不能满足当前玉米的消费。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分别为14.7%和14.2%,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则分别为15.1%和15%。FOA规定粮食安全标准的库存率为17%-18%,可见现在玉米的库存远远不能达到标准。

  2.玉米的需求分析

  (1)世界玉米总体消费需求动态及其格局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世界玉米的消费量呈刚性增长态势。2011/2012年度,世界玉米消费量为8.608亿吨,比上一年增加了2200万吨,增幅为2.62%。从图5可见,世界玉米消费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

  从国别来看,世界玉米主要消费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欧盟和墨西哥,这五个国家(地区)的玉米消费量占到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他玉米消费较多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等国。这些国家消费需求的变化对玉米价格的影响较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主要消费国玉米深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玉米消费需求的增加。   (2)世界玉米消费构成分析

  玉米消费主要包括食用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粮种及其他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玉米的消费结构逐渐从食用消费为主转变为饲料消费为主。随着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和玉米转化工业乙醇规模的扩大,工业消费比重正在逐年上升。

  1)食用需求

  随着玉米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精加工食品品种不断增多。现在人们十分重视玉米的消费,玉米甚至己经成为一种热门的保健产品。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玉米的食用消费总量还将会持续增加。

  世界玉米的食用消费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达到20%,但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从绝对量上看:世界每年食用玉米消费量稳定在1亿吨以上,并呈自然增长态势。2001/2002年,全球食用玉米消费1.126亿吨,2011/2012年为1.38亿吨,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1210万吨,增长幅度为22.6%。从相对量上看:世界食用玉米消费占玉米总消费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1/2002年度为18.1%,2008/2009年下降到16%,2011/2012年预计为15%左右。从食用玉米消费的国别来看:墨西哥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其消费量约占世界食用玉米消费量的13%,印度占10%,中国约占7%,排在世界第四位。

  2)饲料需求

  随着人们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对肉、禽、蛋、奶的消费,这种强劲的需求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导致饲用玉米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从绝对量上看:全球饲用玉米消费呈刚性增长。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玉米饲料需求为1.2亿吨,80年代初为2.8亿吨,90年代中期之后稳定在4亿吨以上。2009/2010年,全球饲用玉米消费4.82亿吨,2010/2011年达到4.99亿吨,2011/2012年预计达到5.14亿吨。从相对量上看:世界玉米饲用需求呈下降的趋势。2010/2011年全球饲用玉米消费量占世界玉米产量的比重为60.8%,2011/2012年为59.3%。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中国、欧盟、巴西的消费量占到全球饲用玉米消费量的70%左右。在美国饲料玉米消费比例在逐渐下降,2010年美国玉米饲用消费量为1.3082亿吨,2011年为1.2701亿吨,但饲料业仍是美国消耗玉米较多的产业;中国饲用玉米消费每年呈上升态势,2009年1.12亿吨,2010年1.2亿吨,2011年1.26亿吨,约占到玉米产量的70%以上;2009年欧盟饲用玉米消费4500万吨,2010年5547万吨,2011年5929万吨,约占玉米产量的82.6%;2010年巴西饲用玉米消费4180万吨,2011年4350万吨,约占到玉米产量的79%。总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饲用玉米的需求不会减少。

  3)工业需求

  玉米可以生产出淀粉、葡萄糖和酒精等数百种工业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淀粉加工需求和酒精加工需求是玉米工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淀粉是医药、化工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料。酒精行业中燃料乙醇、食用酒精是两大需求点,目前均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工业玉米消费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玉米消费量保持平稳。1991年-2001年间,全球工业消费玉米年均增长率为2.86%,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12.35%,2008年该比重上升到20%,2011年约占到23%左右。从国家角度来看: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消费玉米最多的国家,2009年工业消费玉米1.5亿吨,2010年1.6亿吨,分别占到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53.6%、54.7%。其他工业消费玉米大国还有中国、日本、韩国和加拿大,分别占世界工业消费玉米的10.9%、3.2%、2.0%和 1.9%。近年来,中国工业玉米需求旺盛,2009年工业玉米消费量为0.38亿吨,2009年0.45亿吨,2010年0.5亿吨,分别占到我国玉米消费总量的26.2%、28.2%和29.2%。

  以玉米为原料可以加工生产出乙醇,这就导致了生产乙醇所使用的玉米数量大幅度增加。以美国为例,2006/2007年美国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数量为5461万吨,约占产量的21%左右,同比增长了34.1%,比2002/2003年增长了115.8%,年均增长率为23.2%。2008年美国生产乙醇使用的玉米量占其总产量的比重为29.7%,而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6.33%。2009/2010年美国玉米的工业消费量达到15084.9万吨,首次超过了饲料玉米消费量。随着玉米转化工业乙醇技术的成熟,其他国家也将会大力发展乙醇产业,这将导致工业使用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多。

  3.从玉米的供求关系来分析

  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是指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即供过于求、供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关系。玉米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即短期供给量相对稳定性和用途的广泛性,使得其供求曲线与一般商品有所不同。

  把世界玉米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综合考虑,就会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整体上都呈上涨的趋势。但是消费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快于玉米产量的增长幅度。从图6可以看出,1992年、1993年、1995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10年世界玉米消费量明显高于当年的玉米总产量,其他年份则略有剩余或基本持平。可见,玉米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若短期玉米供给保持不变,需求继续强势,这将导致玉米价格继续上扬。

  (三)成本变化是影响玉米价格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玉米的生产成本,可分为现金成本和非现金成本,这是形成玉米价格走势的基础性因素。现金成本又可分为可变现金成本(种子、化肥、农药、雇工、灌溉)和固定现金成本(管理总费用、税、保险费和成本外支出)。非现金成本则包括土地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无报酬劳动力机会成本。成本推动一直是近年来玉米价格上涨的潜在推手。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玉米种植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农资、人工、土地成本均大幅增加。世界各国劳动力工资呈刚性增长。种子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科技水平的高低,随着各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种子费用在逐年增加。化肥和能源的价格居高不下,也使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原油及一些资源性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升导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促使农业生产成本普遍提高。   为了更好地表现玉米成本的变化趋势,以美国为例,其玉米的生产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走势。从图7可以看出,玉米成本从1994年的353.94美元/英亩上升到2000年的 378.32 美元/英亩,平均每年上升了1.38%。2000年之后美国玉米的生产成本大幅上涨,2008年美国玉米成本为 529.38美元/英亩,较2000年增长幅度为 39.9%。预计到2010年美国玉米生产成本达到665.72美元/英亩。同期,美国玉米价格也在大幅上涨,这说明生产成本的上升对玉米价格的上扬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国际玉米价格的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涨还受气候因素、相关商品的替代性、利率和汇率因素、政策因素、政治局势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

  三、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玉米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玉米生产最突出的问题是生产稳定性差、年际间产量波动大。长期以来,玉米是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贡献作物。但是,我国玉米生产稳定发展面临三大制约:一是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低产田,受干旱影响较大;二是玉米生产实用技术普及率不高,机械化水平较低。我国玉米区域生态和生产条件差异很大,能够满足不同区域和生产条件的实用技术不仅严重短缺,而且普及率不高;三是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机耕、机收水平低,限制玉米的增产潜力。

  一是要加快培育玉米新品种,通过玉米种质资源引进、挖掘和创新利用,着力培育抗逆、高产、优质、适于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继续组织实施生物育种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做好战略技术储备;

  二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路子,积极推广深耕深松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在地势比较平坦、连片种植、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可因地制宜推广喷灌等,最终使玉米生产最大限度地摆脱干旱制约;

  三是要大力推广玉米机械整地和精量播种,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模式化作业。把发展玉米机收作为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点,组织开展玉米收获关键技术和机具研发,发挥机械收获抢农时、保季节、降损耗的作用,解决玉米收获费工费时成本高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玉米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和免耕播种机等优先补贴,增加玉米主产区深松整地补助;

  四是要强化政策调控,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国家要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逐步提高临时收储收购价格,统筹考虑生产成本、比价关系和农民种植收益,稳定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

  五是要坚持把搞好玉米加工和进出口调控作为促进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着眼于整个玉米产业链,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提高玉米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引导玉米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发展用于饲料、食品及医药行业的加工业,严格控制化工和能源用途的加工业。把握好进口时机和节奏,避免冲击国内生产,挫伤农民积极性。

  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文献

  参考文献

  [1]吴娟,王雅鹏.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06).

  [2]闫丽珍,成升魁,闵庆文,范存会.中美玉米生产成本的动态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4(08).

  [3]张彬.美国玉米产业竞争优势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05).

有关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推荐:

1.服装国际市场价格策略研究论文

2.服装国际市场价格策略论文

3.关于国际市场营销分析论文

4.浅谈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5.关于国际市场营销的论文

6.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论文

15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