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 > 有关农村公共卫生论文

有关农村公共卫生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农村公共卫生论文

  农村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的基础性工程。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措施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公共卫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公共卫生论文范文一: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调研

  一般理解公共卫生体系应包括为所有人服务的卫生设施、卫生系统以及卫生人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通常包含几个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正是因为公共卫生体系是为所有人提供健康服务的,所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如何将直接影响人口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搞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意味着花费少量的资金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作为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3年取得抗击“非典”斗争胜利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决策,卫生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当看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薄弱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找范文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基本完成了市县4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县传染病区、市紧急救援和紧急医疗救治中心的建设。建立并完善了市、县、乡三级疫情网络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基本到位。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将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查情况以及几点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基本框架和承担的主要任务

  按照市编委《关于调整市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的通知》(蚌编[2005]12号)要求:“将现有区级卫生防疫机构及职能重新整合,分别组建蚌埠市龙子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蚌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禹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淮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为副科级建制,列入区卫生局直属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同时撤销原区卫生防疫站。市辖区一级不设卫生监督所,其公共卫生监督执法职能由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承担。”固镇、五河及怀远三县编办也均正式下文批准组建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撤销原县卫生防疫站。市、县卫生监督所按有关规定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2004年3月,蚌埠市城区实行区划调整,市内4个区都带了乡镇,增加了农村卫生工作。因此,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在三县主要由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构成,在市区主要由市、区、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构成。形成了以市、县(区)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机构为龙头,以乡(镇)防保站或卫生院为枢纽,以村级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约430多人(市级约130人,区级约60人,县级约245人),为全额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但地方津贴部分由各单位从预算外收入中解决;我市80%的乡镇卫生院成立了防保站,一般由3-5人组成,乡(镇)防保站工作人员共330多人,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基本未列入财政预算,所需经费主要靠预防保健工作收入或由乡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予以解决;村级医疗机构实行自收自支,其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得不到任何补贴。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的主要任务有:处理或协助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实现让所有适龄儿童得到有效的免疫接种的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滋病防控工作;落实疟疾、结核病等我市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开展不明原因肺炎主动搜索;实行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开展卫生许可专项整治;开展儿童食品、节庆市场专项整治;开展乡镇企业非固定用工劳动者健康监护情况执法检查;开展学校卫生安全监督检查等等。

  二、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公共卫生工作运转艰难。公共卫生事业是国家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应当依靠政府支持。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如果没有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很难认识到位,从而影响了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正常投入,以至积累了大量问题。调查反映,我市、县(区)级财政对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的预算内经费安排仅限于人员工资的部分和人均1000元的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的地方津贴部分和特殊行业津贴、检验检测设备更新经费、国家规定的免费接种的疫苗所需经费以及正常的办公开支都要从各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有偿技术服务收费中予以补充,县级财政安排的经费仅占实际工作需求的30%左右。乡镇一级的卫生监督和防疫保健经费几乎为零,少数乡镇防保人员近两年的工资收入几乎没有,严重影响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有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现有的仪器设备甚至落后于被监督单位,影响检测效果和检测的权威性。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各级卫生监督所工作用车应包括卫生监督执法车和现场快速检测车,用于日常卫生监督现场检查、违法案件查办、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但因经费所限,市、县卫生监督工作用车均难以保障。

  2、公共卫生队伍的人员数量偏少,人员素质急需提高。市卫生监督所编制数63名,目前只有50多人,符合条件的卫生监督人员不足20人,承担着城区数千家经营单位的日常卫生监督工作,对城区周边农村地区的监管难以顾及。三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245人,承担着约250万农村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每万人口拥有1名工作人员,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由于乡级没有设立卫生监督机构,仅依靠市、县卫生监督所有限的监督力量,根本无法保证农村地区的监督覆盖面和监督频次,导致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另外,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特点要求业务人员既要熟悉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医学、语文、外语、计算机、化学、物理等方面知识,而现有的工作队伍,一部分是大专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是医疗专业改行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招工顶替、外单位调入或部队退伍经一定培训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从学历构成看大专以上人员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仅占四分之一,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急需加强继续教育和系统培训,并通过实践锻炼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3、改革后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功能定位不清,职能有所交叉,各项防治措施难以落实,传染病的威胁和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危害不断攀升。由于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市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成效不显著。各自独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因定位不明和职能交叉,工作协调力度较分家之前大大减弱,加之政府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经费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过多追求或选择经济利益明显的工作项目,不得不将有限的技术骨干和设备投向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科室,对自身应承担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积极性不高,或只满足于应付一般性日常工作,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谋划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非典”流行期间,不少公共卫生人员缺乏一般临床医学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业务指导的权威性不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能力不强。

  4、以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严重滞后,阻碍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在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2003年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于2004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任务,实现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并要求把公共卫生职能从乡镇卫生院中剥离出来,成立乡镇预防保健所,负责辖区公共卫生工作和对村(社区)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同时按照安徽省《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卫生的财政补助范围包括: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必要的医疗服务,卫生事业发展建设支出以及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因县、区财力有限,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不到位,部分乡镇预防保健所尚未建立,本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实际上各县、区未完全落实,特别是对乡镇卫生院和乡镇防保站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几乎为零。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和对策

  1、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市政府应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巩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一是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有关政策,在经费安排方面实现两个倾斜,即向农村卫生倾斜和公共卫生倾斜。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按照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并通过深化卫生改革,整合现有卫生资源以及动员社会投资等,保障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村公共卫生论文范文二: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研究

  【关键词】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中国拥有70 %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群的卫生问题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60~70 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预防保健网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卫生事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各地均就如何建立并完善适合农村经济体制和形势需要的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

  1.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1. 1  建立期(1949 年~1965 年)  1951 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 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

  1. 2  发展期(1965 年~1979 年)  1965 年,在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 ,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1. 3  变革期(1979 年~)  1979 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针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各级政府纷纷研究制定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卫生政策,积极进行各种卫生服务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2. 1  农村卫生服务模式

  各地探索并尝试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 医防合一:医疗、预防及保健均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同时承担同级政府部门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独立核算。这种模式经费由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统筹利用乡镇卫生资源,减少了成本,大部分地区目前仍在沿用。但由于拨款不足,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乡镇卫生院往往重医轻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 医防分设:将预防保健工作从卫生院分离出来,单独成立防保所或卫生服务中心(站) ,承担卫生保健、委托的卫生监督等任务。如江苏省的南通、扬州、宿迁等部分地区及昆山市即采用这种模式[1 ] 由于有专门的机构、经费和人员,职能定位明确,经费专款专用,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保证。但独立的防保机构在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合作方面处于弱势,一些公共卫生中的社会性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3) 依院设所,相对独立:这是对医防合一模式的改革,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防保所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接受卫生院管理,财政上实行定额补助,独立核算。承担辖区的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这种模式强化了防保工作,“以医养防”转化为“以医补防”,有利于促进医疗与防保协调发展。但医、防在一个院内,人员分工与利益分配的矛盾难以避免,防保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

  (4) 县乡垂直管理:由县卫生局或县级预防保健机构选定人员派驻乡卫生院,或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长年从事乡、村防保工作,工作经费、工资报酬由卫生局拨付,形成上下垂直管理的卫生服务系统。据张子平调查,重庆市荣昌县、上海市崇明县、宁夏平罗县等采用这种模式[2 ] ,加强了上下联系,提高了预防保健工作效率。但由于条块分隔,在业务管理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方面有难度。

  (5) 政府购买:这是由符合条件的公办或私营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服务,政府依据其卫生服务的考核情况实行购买服务。这种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下,促进农村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和广覆盖。目前,全国仅浙江省和江苏省通过此模式全面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 ] 。

  2. 2  农村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 投入不足:近几年政府对卫生投入的总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群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仍显严重不足,公共卫生投入甚至有下降趋势。据有关统计,1998年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587. 2 亿元,用于农村的92. 5亿元,仅占15. 9 %;而卫生事业费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由1990 年的19 %下降到1995 年的12 %[4 ] 。[论 文 网 LunWenNet.Com]

  (2) 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松散: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革。市场经济的介入使三级保健网络间的协作关系变得松散和转为无序竞争,出现网底破裂(村卫生室解体) 、网中不稳(乡镇卫生院改制) 、龙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作用削弱的状况,防保工作难以落实。

  (3) 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突出;而经济落后地区,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农村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据卫生部有关数据,全国80 %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 %又集中在大医院。而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 %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4) 卫生服务重医轻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乡镇卫生院不得不“以药补医”,“以医补防”,县级防保机构主要精力也用于开展有偿服务,医、防功能混乱。加上农村卫生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疾病控制工作严重滑坡。

  (5) 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以集体公益金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受到冲击,农民医疗保健制度基本陷于瘫痪甚至瓦解。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 年,尚有79 %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38. 6 %的农村居民因经济困难生病而未就诊,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农村居民占75. 4 %[5] 。

  3  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3. 1  明确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实践证明,将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并不明智。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以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原则,严格按相关标准强化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3. 2  实行多元化卫生服务,健全考核评估制度

  依照“农村卫生机构要以公有制为主导,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卫生机构的发展”的精神,有效利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尝试将多种经济体制的卫生机构列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实行政府购买,探索多元化的卫生服务形式。同时应健全卫生服务评估机制,统一规范,制定标准,严格落实考核评估制度,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良性竞争。

  3. 3  完善法制,建立资质认证和准入制度

  针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推行卫生服务的法制化管理。对农村卫生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如建立专业人员、技术运用、大型设备、基础设施等卫生服务要素的准入标准,从制度上规范卫生服务机构的筹建、设备设置、质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促进卫生绩效的提高。

  3. 4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健全农民医疗保障体系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农村医疗保障方式,如开展商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公费医疗、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等,以充实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试点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并加以改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参考文献]

  [ 1 ]  谢云龙,金健宏,张殿,等. 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J ] .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 26(8) :627.

  [ 2 ]  张子平,茆青松. 现行乡镇防保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J ] . 卫生经济研究,2002 ,19 (12) :21222.

  [ 3 ]  夏碧玉,汪建林. 浙江省淳安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 ] .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 , 26 (7) :16.

  [ 4 ]  贾莉英. 我国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状况分析[J ] . 卫生经济研究,2003 , 20 (12) :18219.

  [ 5 ]  张元红.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J ] . 中国农村观察,2004 , 10 (5) :50259.

农村公共卫生论文相关文章:

1.公共卫生论文范文

2.公共卫生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3.公共卫生论文

4.公共卫生专业论文

5.浅析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论文

6.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7.关于公共卫生的论文

8.农学论文范文

132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