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论文写作指导>

浅谈文学鉴赏论文范文怎么写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学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篇一:《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摘 要:本文从研读史论、奠定基础,深入生活、增加阅历,泛读博览、丰富知识,细读名作、反复品鉴,探求方法、多元解读五个方面谈及大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文学鉴赏;史论基础;多元解读

  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文化素质教育,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它类似于国外所提倡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懂专业和会操作的“职业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给予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历史及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对伦理价值的鉴别与判断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

  文学鉴赏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哲、史、法、经、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不是让人将思绪只停留在文学本身,文学只是藉由透视人生的材料或路径,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生状态、心灵状态的透视,对人生真相、人生哲理的窥破与领会,以及借助文学评论实现对人生哲学的本原与终极问题的探讨才是目的。文学鉴赏课程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讲授文学鉴赏的知识,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解析文学经典作品,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境界得到提升。

  文学鉴赏课程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是因为以“整体的人”作为表现中心的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的一系列“秘密”:个体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与追求,本真生活状态、原生态生活的追求与抒写,个体生存意义的哲理探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坚守,远离现实政治、道德伦常的个体唯美自由生活的追求与表达,社会、民族独立的呐喊和呼声,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或弘扬,当代现实社会痼疾的针砭,人类情感的揭示和抒发,宇宙奥秘的探求和追问等等。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它不仅是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实现文学社会作用的桥梁。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高度重视读者的鉴赏和理解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成果,并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接受美学的这些看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为鉴赏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天地。

  作为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1、研读史论,奠定基础。这里的“史”主要指文学史,“论”主要指文学理论。文学鉴赏要进入较高的层次,必须研究一般的文学理论,了解文学发展简史,包括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美学特征和发展历程的熟悉和了解。如果离开鉴赏理论的正确引导和文学史的相关比较,离开各种文学体裁鉴赏知识的指导,文学鉴赏能力是难以提高的。毛泽东同志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1〕完整的文学鉴赏活动,总要走完从感性到理性的全过程。如果鉴赏主体不具备良好的史论修养,便难以将直觉到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上的深层认识。

  2、深入生活,增加阅历。“阅历”一词含有“阅”和“历”两层意思,前者指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后者指作者的亲身经历。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基于鉴赏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把握。古语云:“诗穷而后工”〔2〕、“文章憎命达” 〔3〕。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文学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必须沉入到生活中去。鉴赏主体观察社会和人生,善于将他人的生活、外在的社会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内心的生活,才能在鉴赏作品时真正地体味“人生”。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

  3、泛读博览,丰富知识。文学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掌握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文学鉴赏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知识广博精深的人,文学鉴赏力也会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就必须广泛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存。

  4、细读名作,反复品鉴。独具慧眼的鉴赏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培养起来的,它建立在多读、精读古今名作的基础之上。刘勰就曾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文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4〕的观点。认真研究古今名作,探讨它们的各种手法,吸取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文学鉴赏力是大有助益的。

  5、探求方法,多元解读。文学本身是文学,又不完全是文学,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风俗种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因此,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就不能再像中学时那样采取单一的方法和视角,而应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方法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解读方法可称之为多元方法。的确,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层次性、多类型性,我们有必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读。比如,鲁迅、老舍等作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那么最好用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民俗色彩很浓,我们就可以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解读作品呢?从理论上讲,解读作品的方法是数不胜数、难以穷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不断进步,会涌现出许多解读作品的新方法。我们以为,在目前阶段使用最多的解读方法主要有语篇学方法、文章学方法、文本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文化学、民俗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宗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据学方法、评点方法、印象式方法、诠释方法、原型批评方法等。这种种高层次的解读对大学师生的知识构成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

  [2]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3]杜甫.天末怀李白

  [4]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篇二:《进行文学鉴赏应具备的条件》

  【摘 要】文学鉴赏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从书中吸取营养的一种精神活动。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就必须使自己具备语言文学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发现创造的素质。

  【关键词】知识;技巧;创造;鉴赏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中学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审美教育即文学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部有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是通过人们的文学鉴赏活动发挥作用的,读者也正是通过文学鉴赏活动从书中吸取营养的。文学鉴赏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要求读者能够通过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内容,对作品的形象有所感受,以引起感情上的触动,获得某种愉快和满足。

  唐代诗人王维不仅文学素养很高,而且善绘画,工音律。一次他到友人家去做客,看到墙角有一幅奏乐图,便说:“这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的第三段第一拍。”朋友们听了十分惊奇,有人当即把乐工请来演奏。发现乐工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段第一拍时,那动作神情果然同图上完全一样。大家拍手称赞,十分佩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修养,不懂艺术或者缺乏艺术鉴赏经验,就无法进行艺术鉴赏。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就要使自己具备语言文学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发现创造的素质。

  一、具备语言文学知识,把握作品语言信息

  鉴赏文学作品,读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能理解字、词的本意和引申义,懂得语法、修辞运用的一般规律。语言是交际工具。作家的主观意念是通过文字符号的表意作用、语法规则、修辞手段等表达出来的。当一串串文字符号进入你的眼帘时,按心理学家的说法,符号系统通过感官刺激大脑,引起一系列复杂反映,唤起你的记忆,勾起你的想象,于是你就可能进入鉴赏的境界了。

  唐诗中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句。读者从古汉语语法和文字含义上懂得“于”字此处为“比”的意思,可见作者是把秋叶和二月花相比,运用对比修辞手法突出霜叶之红。那么,诗句中的“红”,此时不仅让你感受到春天的红花之红,更感受到秋霜下的枫林之红,而且这不仅是一片两片的枫叶之红,更是漫山遍野的枫林之红。诗人笔下的这一“红”字,为我们作了不同季节的色调对比,把读者带到一个秋高气爽的山林,让你感受、领悟到万物生机。而你以后又读到“秋山红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每种遇到关于枫树的描写,就会唤起你过去读到的有关记忆,积累得越多,记忆越丰富,你的感受和理解就会越深刻。

  所以,中学生要多读书,尽量增加你的记忆库中的库存量,这是搞好鉴赏的重要准备。

  二、具备文学技巧知识,把握作品表现方法

  从作品文字的信息中,我们知道了作家写的是什么,而从作品的表现方法,我们则可进一步知道作家在“如何写”。作家为什么这样叙述而不是别样叙述,总是有其特殊用意的。

  有这样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闺意诗。红烛高烧,一位出嫁的少妇,黎明起来化妆,准备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她担心自己画眉画得不漂亮,轻声问丈夫:“你看我画的眉,浓淡款式够时髦吗?”虽然生活气息浓厚,但也太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新意。可如果我们再研究该诗的题目:“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则可发现这中间的奥秘不少。张籍当时官为“水部郎中”,作者朱庆余在将近考试之期,对自己写的文章是否合格没有把握,当然也还想张水部替自己帮下忙,但不便直说,便写了这样一首婉转陈辞的诗。他把自己比作新娘子,把张水部比作新郎,公婆(舅姑)当然就是比主考官了。实际这首诗是问:“您看我的应考文章能合主考官的心意吗?”这自然有走后门之嫌,不过他的诗很巧妙,比喻的修辞在他这里成了全诗的整体表现手法,用心虽然直而露,诗句却委婉含蓄。

  可见,把握作品的表现手法,是在把握作品语言基础上进一步向作品纵深探索的途径。中学生有必要课余作一些笔记和摘要,多积累一些写作技巧,把握形式上的知识。它包括:文学作品的结构、修辞、体裁特点、描写手法等等。

  三、具备作家作品知识,摸准作家思想脉搏

  俄国著名文学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写过一首散文《门槛——梦》。“一个俄罗斯姑娘”站在一座大厦高高的门槛前,“那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厦里传出来一个慢吞吞、不响亮的声音”。这声音一连向姑娘提出七个问题,指出跨进门槛就意味着孤独、打击,以至极大的痛苦和牺牲。但这都没有使姑娘动摇,她坚定地回答:“知道”、“我愿意”,跨进了那高高的门槛。初看本诗,似乎写的是一场难以理解的梦。但如果了解一下屠格涅夫的身世、思想以及写这首诗的背景,对诗的意义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民粹派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斗争十分激烈,屠格涅夫对这些青年革命家非常佩服,当女革命家索菲娅·彼洛夫斯卡娅牺牲时,人们就把这首诗与她的名字连接在了一起。在诗中,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指出革命大厦的“门槛”是对人们考验的关口。于是,俄罗斯姑娘崇高的革命形象被突现了出来,艺术魅力极大。

  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要了解一部作品,不仅要读作品本身,还要读有关作者身世的资料,读有关历史背景的资料,作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

  四、具备发现创造素质,把鉴赏所得形诸于笔端

  这里所说的“发现”是指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库存做基础,以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为起点,到作品中去搜奇揽胜,重新创造、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这种阅读中的再创造活动,对作品中反映的生活重新认识,作出自己的评价。

  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曾把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美术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中有一幅题为《战场》的版画,描绘的是农民暴动被镇压之后的悲壮情景:黑夜里,地上到处是尸体,近景是一位老妇人提着灯在查看,灯光照着她满是筋节的手正触动着一具尸体的下巴。鲁迅在这幅画的下面写道:“这恐怕正是她的儿子,这处所,恐怕正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现在流的却不是汗而是鲜血了。”这可以说是作为鉴赏家的鲁迅对于画中形象的新解释、新发现,它比画中形象直接提供的东西显然要深刻丰富得多。如果中学生页能像这样把自己的新发现用文字记录下来,那必定是极好的鉴赏小品文了。

  所以说,读者也要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参与主人公的活动,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也许有许多感受你早已经感受到,或者想到过,但又很模糊,只是没有找到语言或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现在一下子在作品中看到了,于是激发了自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情感。这样形成的感受,正是鉴赏作品最重要的基础。

  总之,我们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获得审美体验,那么我们的感情、心灵就会出现一种净化的过程,从而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进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5月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6月

  [3]《屠格涅夫散文诗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4]《鲁迅言论选集(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5] 彭立勋.《美育》.《创造和欣赏的双向活动》,1987年第6期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篇三:《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教育》

  [摘 要]:文学鉴赏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学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又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美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鉴赏 内容方法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教育,是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为目的的教育。

  为什么在高职阶段要加强文学鉴赏的教育呢?

  首先,从语文教学本身的性质来说,培养学生的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尤其是在较高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在小学和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认知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的积累,进入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教育,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其次,从高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教学现状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生和中专生,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文史知识了解不够、文学鉴赏能力较低、文言文知识浅薄、写作能力较差。而且,从学校层面来说,重理轻文现象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语文学科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对语文的多功能性认识不足。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鉴赏教育意义何在?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强调:“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育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这段话很好地论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为文学鉴赏教育作了很好的定位。

  文学鉴赏教育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其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建设人的物质家园,而且还要建设人的精神家园,而文学修养在人的精神家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次,文学鉴赏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语文是最具美感的学科之一,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以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发展人的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文学鉴赏恰恰可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再次,文学鉴赏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文学鉴赏有它自身的特点,它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使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经过体验品味,达到对形象的深刻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获得是极为活跃的,可以达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激发。

  那么如何来搞好高职文学鉴赏教育呢?

  首先是内容的选择。在这方面我认为有两条原则需要遵行,一是要科学地选定文学鉴赏作品。在以往在文学作品鉴赏的选定上,存在着重思想性、教育性,轻审美性、娱悦性,重名家名作,轻新人新作的问题。对文学鉴赏作品的选择,历来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很难统一意见。但我们可否按照这样一条原则去选择: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密切联系当代国内外现实,密切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文学鉴赏作品。

  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材上指定的阅读文章,学生不感兴趣,而对于一些我们不提倡去读的所谓“闲书”却兴趣浓厚。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维系注意力,增加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如果没有阅读兴趣,就很难唤起学生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阅读兴趣既受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爱好、阅读目的及价值取向的影响,同时也受读物内容和形式的直接影响。因此在选择文学鉴赏作品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高职语文教学脱离高考指挥棒的约束,我认为在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选择上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一是必须设计既具有鉴赏特点又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教学环节。1、要教出“个性”。文学作品也是“文章”,不能简单地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处理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就抹杀了文学的“个性”。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是文学鉴赏的教学重点。2、要鼓励新见。“审美”是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对作品的感爱是因人而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不同的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生活经验、性格好恶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诠释和评判,因此在鉴赏课中要多组织学生讨论切磋,允许见仁见智,允许辨论,鼓励新见,这对于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思维都不无裨益。3、要拓展课堂。建立“大单元”“大语文”观念。让学生能够读一篇带一串,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一反三,以达到开阔视野,提高赏析能力的目的。还有让学生能够读作品联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出课堂,跨越校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影视艺术美等等。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图、文、声、像的功能进行教学活动,极大地增强了文学鉴赏课的功效。在以往的文学赏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现象,即使教师极力诱导,学生也很难进入作品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其生活阅历的不足,增加其对客观世界有关具体事物的表象积累,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把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1.浅谈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2.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3.浅谈文学教育论文

4.浅谈中文学素养论文

5.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

6.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149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