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论文篇二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探讨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论: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同时注意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家庭环境;小学生;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人格的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更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等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利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宣武区某小学的1~6年级的在读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方法学生一般情况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庭生活环境。学生心理状况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量表由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和特殊情况等8个子量表组成,共80个项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各条目均采用Likert3分法(0=没有,1=偶尔,2=经常)计分,量表的总评分越高,说明存在的心理问题越严重。问卷填写方式为家长自填,然后由学校收回,经专人审核后将填写不完全和雷同的问卷发回重填,再限期收回。

  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软件包建立数据库,二次录入数据后,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发放调查问卷236份,回收合格问卷232份,应答率为98.31%。232名小学生中有138名男童和94名女童,平均年龄为9.26±1.94岁,学生的性别分布在各年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1。

  家庭结构与量表评分的关系由表1可见,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量表总评分及各子量表的评分都低于非独生子女,其中量表总评分及学习障碍和不良习惯两个子量表的评分在两组人群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来自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学生各子量表的评分及量表总评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组的学生各子量表的评分高于其它两组,其中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品德、不良习惯和行为障碍等子量表的评分与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组的心理量表总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组。

  母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组”的学生各子量表的评分低于其他两组,其中情绪障碍、性格障碍、不良习惯和行为障碍等子量表的评分与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母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组的心理量表总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组。

  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学生的量表总评分及各子量表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讨论

  有研究表明,儿童少年的人格类型受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研究显示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意志及情绪状态方面要优于来自扩大家庭的儿童。来自扩大家庭的儿童容易出现任性、娇气、不合群等问题,而且更容易受到挫折,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比较差。这与扩大家庭在监护上存在着放任和溺爱的问题有关。由于在扩大家庭中,几代人的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个人行为不同而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在家庭中同一受监护对象接受几种不同的教养态度(或方式),结果势必使儿童处于不稳定的或矛盾的教育氛围中,久而久之发展成多重心理品质,易形成人格或行为上的畸形。但是,在本次研究中,来自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学生在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究其原因,目前由于在城市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非独生子女多来源于由农村和郊区迁移到城市的外来务工家庭,在这类家庭中,父母多从事高强度、低收入的职业,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到子女的学习,与子女的日常沟通也比较少,因此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另外,有异常行为的子女多发生在父母是高中文化以下的家庭。

  虽然有研究认为经济压力会对父母的抚养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与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相比,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更有可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而在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中,温饱、生计是父母的主要需求,可能会忽略对孩子的关注。但是,在此次研究中,没有发现家庭经济收入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显著性影响。

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1.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2.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3.分析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论文

4.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论文

5.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6.浅谈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

227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