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课论文(2)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课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课论文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课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在大学校园里有时会出现学生自杀、自残、精神失常等非正常现象,这就为高校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专门针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分析,以便让更多的高校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旨在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压力,很多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造成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很多高校的日常工作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具体分析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便使更多的高校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大学生活适应心理问题

  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在适应生活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心理问题:一是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偏差,二是他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比较弱。

  一进入校园,很多学生都是不能够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尽管各高校普遍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面对新的生活,很多大学生连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劳动都不愿意去做,比如叠被子、打扫宿舍卫生、洗衣服、打开水等生活基本自理劳动。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城市独生子女身上,还出现在一些农村家境贫寒的学生身上。这是由于这些学生家长从小对自己的孩子就娇生惯养。在生活条件好的家庭里,父母不愿意让子女多承担劳动义务,在很多事情上,父母总是代替儿女考虑;而在生活条件不好的家庭里,父母由于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自觉惭愧,作为一种补偿,他们往往不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些劳动。因此,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还是比较薄弱的。

  另外,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由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比较特殊,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们周围的物质文化相对以前已经相当丰富了,面对丰富的物质条件,不少学生在学业的道路上走得比较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多少坎坷。但是当他们脱离了父母,独自面对大学生活、大学学习、情感问题与挫折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有些大学生甚至失去了人生方向和目标。据调查,困难大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方向感、自信心等方面比一般大学生更容易受挫折。

  2.大学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面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并不能适应新的校园的学习生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面对新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主要在学习方面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不是很明确;其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最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疲劳、焦虑,有的学生甚至出现考试焦虑症。

  首先,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十分明确。学习动机是反映大学生对学习的某种需求和渴望,这种需求与渴望推动着他们进行一些学习活动。所谓学习动机的缺乏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量,对所学的课程没有兴趣。面对当代就业的压力和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大学生在开一门新课前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因此很多专业课与基础课受到学生的冷落。相反,一些诸如英语、计算机等实用性课程则比较吃香,学生往往认为考取一些技能型的证书对他们将来的就业会有很多帮助,从而在高校普遍出现“考证热”的现象,而这些正是反映学习动机功利化的表象。

  其次,有些大学生并不十分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也就是说,对于“为什么要学习?”很多大学生都给不出让人满意的答案,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学业而学习。在一次访谈中,有些大学生直截了当地回答:“是为了考试能够过关。”面对当今就业压力大的现实问题,很多学生也产生了危机感,但是面对这样的困难,他们总有这样的惰性想法:“反正学习再好也找不着工作,考试能过关就行。”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并不十分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最后,有很多大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了焦虑的心理问题。随着学习环境、学习条件的变化,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也要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许多学生在入学前都是在各个班级名列前茅的,有些学生甚至是当地的尖子生。在入学前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入学后发现他们真正到了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各地方的优等生云集,如果他们不能用平和的心态面对“重新排队”的现实问题,就会产生嫉妒、自卑感增强、自信心降低等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得当,常沿袭中学时候的学习方法,这也可能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结果。面对学习带来的压力,一些学生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由于对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甚至在考试中产生焦虑、烦躁的心理不良反应。“学习焦虑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致使自尊心受挫,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度的焦虑,这样可以增强学习的效果,但是过度的学习焦虑则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段元梅,2009:16)。笔者认为,过度的学习焦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疲劳,在精神上长期表现为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情绪波动比较大,学习效率低下等。有的大学生不但有学习上的焦虑,还有由于考试而带来的心理上的焦虑。按照焦虑的程度,考试焦虑分为轻度的考试焦虑、中度的考试焦虑和重度的考试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轻度的考试焦虑虽然对考试成绩有正面影响,但是由于焦虑的程度较轻,学生的成绩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中度的焦虑是一种考试前合理的心理状态,而重度的焦虑对考试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有重度焦虑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不良反应。

  3.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使大学生保持良好心态的必要条件。然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多疑猜忌、嫉妒心理、害羞心理和过于自负心理。

  自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卑心理是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评价,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他们或者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有些大学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太多,从而失去竞争意识,意志消沉,处事消极并且过于敏感,因此,过于自卑的人常常处于孤独、忧虑、压抑的状态中。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长相不佳、身材不好、家境贫寒等。因此,大学生要善于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他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一定要正视客观现实,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集中注意力,重新获得心理平衡。

  很多大学生也存在多疑猜忌的心理问题。多疑心理是由于个体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一种对其他个体不信任的情感体验。多疑猜忌往往会表现为心胸狭窄,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对他人怀有不信任感,随便猜疑别人,这种主观随意的猜疑会使自己与别人之间产生距离与代沟,破坏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大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互信互让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要主观冷静,从而以平和的心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嫉妒心理常常见到,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只是嫉妒的程度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过分嫉妒是对才能、名誉、地位、境况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的一种心理现象。过分嫉妒心理往往表现为对对方的长处、取得的成功、比自己良好的境遇怀有不满的情绪,对对方遇到的挫折、困难幸灾乐祸,沾沾自喜,甚至落井下石。然而,处于过分嫉妒心理的大学生表面上的快乐是一种伪装,而自己心里则是十分痛苦不安的。所以,过分的嫉妒会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危害,并且会影响其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大学生善于调节自己的嫉妒心理,将这种嫉妒感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意识,正确地客观地看待、明确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长处。

  害羞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大学生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支持,但同时又会担心自己的言行是否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就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往往会表现出腼腆、脸红、紧张、不自然,严重者还会由于胆怯在公众场合说话而采取回避原则,从而妨碍正常的沟通与交流,阻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害羞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天生性格内向,做事胆怯;二是由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于敏感,总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留下一个良好印象,唯恐自己的言行出现差错而遭受到别人的耻笑。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自负是在许多条件优越、过于自信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自负心理是指自我中心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他人,不主动与他人沟通的不良心理。具有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将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过于清高,固执己见,盲目自信。自负的人在交往与处事的过程中傲气轻狂,以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的意见,经常将自己的意见凌驾于他人之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感受,久而久之便形成自我封闭的状态。所以大学生应该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不要过于自负,也不应该过于自卑。

  4.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革,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随着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一些大学生过于沉迷网络,造成很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网络带来的危害,大学生存在的主要网络心理问题有网络成瘾综合征、畸形网恋、网络孤僻症和网上破坏行为。

  关于网瘾的界定,在科学界大致有三种:一种界定认为“网瘾是在没有明显成瘾物质的情况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上网导致社会和心理的适应行为伤害”。美国纽约州神经科医生(1995)将网瘾界定为“过度使用网络而缺乏幸福感的一种综合症”。而临床医学领域将网瘾界定为“患者在没有特别理由的情况下,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上,以致影响健康和生活,出现心理障碍和神经性功能障碍”。这些对“网瘾”的界定在表达上虽然有差异,但是它们共同反映了网瘾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典型的网瘾症状表现为在上网期间精力充沛,在网络上能够连续沉溺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乃至几十个小时;下网后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荒废学业等。大多数学生被网络空间的丰富的内容与信息所迷恋,对里面的内容充满渴望,因而网络对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大学生极度迷恋网络,从而养成对网络上瘾的习惯。

  网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它已经成为大学生恋爱交友的新的方式,而大学生的网恋则会引起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网恋是借助于网络媒体,借助于文字的形式进行的一种虚幻的恋爱方式,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不真实性和欺骗性。正因为网恋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很多大学生在网恋时缺乏真诚的态度,他们大肆地在网上调情,说很多见不得人的甜言蜜语,对对方极其不负责,这样就容易造成感情重伤等心理问题。据调查显示,每年都会有学生因为畸形的网恋而断送自己的前程,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网恋已经成为破环校园文化的一种隐患。

  网络孤独指由于大学生长期上网,长期与网络接触,缺乏与周围群体交往的时间和适应周围环境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恐惧与逃避,使个人更加孤立,并且形成焦虑、孤僻、冷漠的性格。正因为这些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过大,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从而形成网络孤独症。

  由于网上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及相关技术支持,加之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道德责任意识、自律性不强,极易滋生破坏意欲望和犯罪意识。(赵玲,2001:22)有的大学生故意制造病毒以谋取利润;有的大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窃取技术,在网络上窃取其他网络用户的隐私、帐户等东西来从中谋取非法暴利;有的大学生在网上恶意中伤他人,诋毁老师、同学,发布不良信息攻击其他网络用户;还有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聊色情话题,传播黄色信息,有的甚至走上了强奸等犯罪的道路。

  综上所述的都是一些由于网络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和纠正,将会为学校、社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危害。

  5.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了。随着大学扩招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许多大学生面对着严重的就业压力。最近,在高校里流传着“毕业等于失业”,“辛苦读书十几年,结果还是就业难”等话语,这些话语间接地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困难形式,有些高校毕业生难免容易引起各种关于就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焦虑、过于自卑而过于自负、心理嫉妒、从众和依赖等方面。

  焦虑是大学生面对毕业的一种负面的心理情绪反应。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产生焦虑心理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心理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就业的紧迫感,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但是过度焦虑不但会影响大学生能动性、潜能的发挥,而且会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更会面临择业失败的处境。因此,大学生应客观地分析自己和所面对的就业形势,合理地设计就业目标和方法,尽量克服焦虑心理,对就业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在就业问题上,许多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轻视自己或者低估自己能力的心理倾向。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处处比别人差,不敢面对竞争,一看到身边的同学纷纷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的时候,就怨天尤人,觉得社会不公平,或者觉得自己的运气不好等,从而造成一些学生慢慢逃避就业,或者依赖于家长或他人为自己找工作,或者选择考研这条路。自负心理表现为过高地顾及自己的能力,过高地为自己定位,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种不切实际的心理,往往使大学生好高骛远,缺乏自知之明。他们一旦在就业中碰壁,就会马上产生自卑心理,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不能过于自卑,也不要过于自负。

  嫉妒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的心理倾向。面对自己就业的烦恼,很多大学生看到自己同伴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于是就产生了嫉妒心理。这种嫉妒心理不但会使嫉妒者本人内心产生痛苦和烦恼,甚至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摒弃这种自私的观念,应当用知识武装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和个人修养,将嫉妒化为自己积极进取的动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多大学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爱好、实际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盲目从众,往往挤向热门地区的大公司、大企业,这样容易忽视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与分析,造成就业的失败。还有一些学生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戚和朋友身上,这些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不知所措,犹豫不决,毫无主见,不能主动地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推销自我,过于依赖父母、亲戚、朋友,失去择业的机会,同时也失去考验自己、锻炼自己和适应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在面对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对就业形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时调理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在就业的过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顺利就业。

  6.大学生情感与恋爱心理问题

  大学生恋爱在大学生校园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大学生已经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趋于成熟,性意识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交友,向往爱情。一方面大学生的恋爱不同于成年人以缔结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恋爱也不同于中学生的早恋,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爱情,所以大学生谈恋爱既有婚恋的责任感,又有早恋的朦胧感,处于这样的恋爱状态,是很容易产生恋爱心理问题的。

  大学生在谈恋爱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透明化、不成熟的特征。当代大学生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已经不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那样小心谨慎,而是公开化、透明化,更有甚者以显示自己的恋爱为荣,他们往往成双成对出入校园、教室、图书馆、食堂和花园,在学校的花园中随处可见成双成对相互拥吻的身影。而在大学生恋爱的过程中,更显示出不成熟的特性。它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不成熟,他们往往觉得大学生活的单调、乏味、枯燥,想摆脱孤独、寂寞来寻求伴侣、恋爱对象。另一个是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不成熟,男生往往追求女孩的温柔、漂亮,注重女孩子的芳容;而女生往往看重男孩的外在气质、风度、才华,他们往往忽视了对对方的生活理想、事业理想、道德品质等内在涵养的了解。还有就是恋爱方式的不成熟,往往表现出“重形式、轻内容”,大学生谈恋爱往往只是注重吃喝玩乐的浪漫形式,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此外,他们恋爱的理念也不成熟,谈恋爱只是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这样只是强调了恋爱的权利,而忽视了恋爱的责任,势必会导致大学生不正确的恋爱观。

  其次,大学阶段也是人生性意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大学生的性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在性需求与性压抑的矛盾中,大学生往往产生性心理问题,如对性意识的偏差、性自慰的焦虑,对性冲动的困扰等性心理问题。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性教育,大学生往往对性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态度。一方面由于生理出现明显的性特征,往往存在着性冲动,另一方面由于受封建文化的性禁锢、性封闭的影响,视性行为为下流、可耻的行为,这样大学生对性就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性意识的偏差。性自慰的焦虑和性冲动的困扰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大学生认为它对身体有害,并且是很不道德的行为,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可是又无法自己控制,这时大学生就会出现忏悔、自责、焦虑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慰是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是不过分压抑,也不过分苛求。

  大学生恋爱是大学校园中的普遍现象,当代大学生面对爱情已经不羞涩与矜持了,他们追求并且向往美好的爱情,但往往他们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恋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生活、学习与工作,因此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会处理恋爱中的挫折,掌握情感发展的原则。

  三、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得到教育界相关人士的普遍关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还应当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全面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研究.天津大学学报,2006,(1):1-3.

  [2]杨志坚.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

  [3]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4]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0-25.

  [5]刘淑娟.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调试.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2-4.

  [6]程杨.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

  [7]段元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湖南师范大学,2009:14-20.

  [8]王悦.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08.

  (作者系西安工程大学思政部研究生)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课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范文

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

3.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

5.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

2424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