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论文(2)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论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论文篇二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体验的调查研究》

  摘要:以天津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45名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体验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求职中的女大学生在焦虑感、无助感、疲惫感等方面的主观情绪体验值较高;在躯体化症状上,求职中的女大学生较明显感受到了睡眠质量的下降;在行为表现上,当代女大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减轻自身压力。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压力

  一、引言

  心理压力感主要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突发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压力源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根据Lazarus(1984)认知-交互作用的观点:压力也称为应激,是一个人对某种压力源是否构成压力以及自己应对压力源能力的评估,当个体认知评价后身心感到威胁时就产生了压力。压力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外部物质环境、个体体内环境以及心理社会环境。以往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主要来源于心理社会环境,其中包括职业问题、学业问题、恋爱婚姻及家庭问题等。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大学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历史、现实等因素,女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两低三高”状况:1.就业率低。与同等学历、同样年龄的男性相比,女大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2.就业层次低。由于女性不断降低自己的就业质量,两性就业率的差异随时间而减小。3.用人单位录用标准高。同样的职位,企业在录用女性时往往会抬高包括学历、能力、身体素质、容貌体态等方面的录用标准。4.就业成本高。女性需要在外部条件上投入更多的金钱以迎合企业的高标准。5.就业依赖性高。女性在就业中对学校、家人、朋友的依赖性较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当今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女性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情境、难以扭转的社会成见,以及女性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女大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阶段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感。

  以往对就业压力的研究主集中在压力源与压力体验两方面。朱鲲鹏等人(2006)通过对安徽省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6个来源。周东斌等人(2005)通过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症状问卷发现大学生在6个方面的就业压力心理感受。张丽锦等人(2007)编制了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将压力表现分解为心理体验、就业情绪困扰、生理反应以及行为表现四个因素。在阅读文献后,发现就业心理压力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这个整体,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其次,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绝大多数是对现状的总结归纳和定性分析,通过问卷进行定量研究的较少;再次,问卷的编制不单纯针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进行测量,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同其他社会环境压力混淆。

  据此,本文以女大学生为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张立锦(2007)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为参考,探讨女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的压力体验。本研究分别收集了已经找到工作与正在求职中的女大学生的相关数据,假设正在求职中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体验更大。

  二、问卷的编制及施测

  1.问卷的编制与收集

  在参阅国内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的相关研究后,分析当前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出现的心理体验及行为。同时对女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或发放开放式问卷(20人)收集与就业压力相关的题目。根据以上的结果分析,将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量表划分为主观情绪体验、躯体化症状和行为表现三个维度,形成初步的题目集合,共18题。采用5点计分法,按照与题目内容的相符程度从1至5依次定义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非常符合。

  2.被试

  以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各的在校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60份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45份。其中,已经找到工作的女生有21人,仍在求职中的女生有25人。

  三、结果

  1.主观情绪体验

  包括焦虑感、无助感、疲惫感、与希望。其中,焦虑感题目涉及到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生气、压抑等主观体验,共4题;无助感题目涉及无助、恐惧、依赖等主观体验,共3题;疲惫感题目涉及倦怠、精力涣散等主观体验,共2题;希望是唯一一道正性情绪题目。对已找到工作与正在求职中的女大学生的各项主观情绪体验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求职中的女大学生在焦虑感(t(44)=3.50,p p<0.01)、无助感(t(44)=3.10,p p<0.01)、疲惫感(t(44)=2.88,p p<0.01)这三方面的值显著高于已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二者在希望这一题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2.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导致的异常生理反应。面对就业压力时由于应激过度、心理冲突过大,挫折体验增加,个体有时会出现头痛、头晕、口干、心慌、消化紊乱、饮食障碍、睡眠障碍等问题。本问卷抽取月经失调、胃肠功能紊乱、睡眠质量降低、身体素质下降作为典型的躯体化症状。对已找到工作与正在求职中的女大学生的躯体化症状分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求职中的女大学生在睡眠质量(t(44)=2.88,p p<0.05)方面的值显著高于已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二者在月经失调、胃肠功能紊乱、身体素质下降这些题的分值没有显著差异,且分值都较低。

  3.行为表现

  已有研究显示,压力造成的应激状态会从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如逃课、损坏东西、对抗、迁怒于人、拒绝交往、嗜酒等。问卷访谈和开放性问卷中的结果反映当代女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且中国女性更加传统,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她们具有较好的自我协调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出现过激行为的情况较少。较常见的减压行为有倾诉、逃课、茶饭不思、寻找轻松消遣等四个方面。对已找到工作与正在求职中的女大学生的躯体化症状分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在这些题目上的分值没有显著差异。且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在茶饭不思、逃课等负性行为的分值低于3,而在倾诉、寻找轻松消遣等正性减压方式的分值高于3。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面对就业压力时,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体验主要表现在主观情绪体验上,正在求职中的女大学生比已经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焦虑、无助、疲惫等负性情绪的困扰。但二者都对未来充满希望,都能意识到尽管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但将来总会慢慢好起来。这说明当代的女大学生心态较乐观,她们能够认识到在就业初期遇到挫折、体验压力是正常的,只要努力,通过经验的积累与磨练就可以走出困境。正是因为这种乐观的态度与正确的观念使女大学生在躯体化症状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不适,只有在睡眠方面,正在求职的女大学生的分值低于已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而在行为方面可以看出,当代的女大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行为方式如与人倾诉,运动、看电视等消遣方式疏解压力,负性行为出现较少。(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素娟.女大学生就业难及其现状 [J]湖南农机 2007(3)

  [2]朱鲲鹏.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J]合肥学院学报 2006(2)

  [3]张丽锦,邱桂平.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初步编制 中国学校卫生 2007,8(28)

  [4]李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 [J]应用心理学2002,8(1)

  [5]周东斌.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家庭关怀状况调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5(3)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调查报告

2.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论文

3.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调研报告

4.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5.浅谈大学生压力管理论文

253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