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篇一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城市广场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因此,提出以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广场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从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道路。

  关键词:人性化;环境心理学;城市广场;空间环境

  城市广场,自从两千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和城市的新旧交替,城市广场日益成为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加人其中。它不仅是人们消遣、休息之地,也是获取信息、进行交往,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场所。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庆典与祭祀活动,是为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仪式等活动而设置的广而空的场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等各种类型。在城市中设置广场的目的就是使市民能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因此广场空间环境是否人性化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实现。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广场大而空旷,很少有人在其中停留一些广场上有机动车辆穿行,交通混乱一些广场基本被闲置,缺乏活力。这些都是由于在广场设计中忽略“人”的因素造成的。人与广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一一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作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作出反应川。因此,人的行为心理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和桥梁,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自世纪年代确立以来,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它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再根据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因此,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引人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有助于创造真正舒适、健康、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一)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尺度

  滨城市广场空间尺度的处理是否得当,是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成败的关键,处理空间尺度的基本依据就来自于对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研究。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两个人处于的距离,可以产生亲切的感觉两人相距约就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相距,能认清对方是谁,相距能辨认对方身体的姿态相距,仍能看得见对方,空间距离愈短亲切感愈加强,距离愈长愈疏远。在广场设计中,有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①一见方的空间,人们感觉比较亲切,可以比较自由的交注,这是创造空间的尺度②距离超过之后,能产生广阔的感觉,这是形成场所感的尺度,也是我们所说的广场尺寸③最后一个尺寸是左右,超过这一距离就能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感觉,这是形成领域感的尺度。欧洲的城市广场很注重人体尺度,广场空间亲切舒适,而我国的一些城市广场尺度巨大,对人有排斥性。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面积公顷,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我国南昌的八一广场面积公顷,城市道路将其一分为四,大小车辆川流不息,人们很难在其中停留。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了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一的模数,我们对若干城市空间的亲身体验说明左右是一个令人感到舒适亲切的尺度。

  除了距离外,因实体的高度与距离的比例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当人站在广场中时,可以由于建筑高度与广场宽度刀之间的尺度关系而产生相应的空间效果和心理反映。当为左右时,人有一种内聚安定又不致于压抑的感觉,是全封闭广场的最小宽度当为左右时仍能产生内聚向心的空间,人可以较完整地观赏周围的建筑当超过时,会产生空间排斥离散的感觉,并随着比例的增大而加强。历史上许多好的城市广场空间与的比值均大体在一之间。卡米洛·希特在总结欧洲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建筑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建筑高度的两倍,也在这一比例之内。

  (二)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层次

  沿根据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我们把人对广场的需求也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要求广场舒适方便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使个人行动自由不受干扰三是交往需求,要求广场提供与他人交往的场所和氛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们在公共场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相应的,广场的空间层次应尽可能满足上述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现代城市广场也体现出多功能复合和空间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集会、表演、庆祝等有组织的大型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又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符合人体尺度的小品,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又可分为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类型,不同的交往活动也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另外,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

  (三)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序列

  滨广场是城市空间的“调节器”,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场空间与周围建筑物、道路的不同关系将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其中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对广场周围的空间做通盘考虑,以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从而加强广场的作用与吸引力,并以此衬托与突出广场。

  广场的序列空间可划分为前导、发展、高潮、结尾几个部分,人们在这种序列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变幻、收放、对比、延续、烘托等乐趣。这种序列空间的巧妙组织,不仅使空间环境极富吸引力,也使人的心态随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受到熏染,达到人景同步效应,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在广场空间序列的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到时间因素。同样一个东西,看一分钟和看一小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体量、尺寸很有限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增加人们停留的时间,将会产生“大”的感觉。设计师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感受引导人们在设计的空间序列中穿行或停留。日本横滨市的横滨大道广场空间整体设计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既为市民创造了舒适悦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又吸引了众多的大公司迁往横滨市,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场空间总是与周围其他小空间、道路、庭院相连接的,它们是广场空间的延伸与连续,并连接着其他广场。这些空间与广场空间同样重要,它们互相衬托,共同构成城市的外部空间体系。

  (四)总结:

  环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对于艺术,光凭机械的理性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表现出人类生活的感性经验。因此,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应“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活动需求、景观需求、空间需求作为出发点,研究环境心理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环境物质要素进行深人研究,从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着手,合理划分人性化的空间层次,精心组合人性化的空间序列,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与人密切联系、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赵红梅: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设计,武汉大学,20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

2657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