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语言学初探论文

心理语言学初探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心理语言学初探论文

  心理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分支。它综合了心理学和语言学。其任务是发现语言如何在理解,产出和习得三个心理过程中作用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语言学初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语言学初探论文篇一

  《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理语言学原理渗透》

  摘 要: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主要理论对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影响深远。本文作者针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探讨了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教学中应用这些原理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心理语言学 渗透

  1.引言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理论与成果探讨人类运用语言知识、世界知识、语境知识等进行交际的心理过程。它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从感知、认知、联想、思维、理解、记忆及智能和动机等方面对语言现象、语言活动、语言行为进行科学的解释或合理的推测(杜诗春,1985)。

  现代心理语言学理论认为,英语学习是一种复杂、主动的思维过程,并非是完全被动接受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也是读者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语言交际行为。近年来,这些国外心理语言学理论已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可小看。

  2.心理语言学原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1“相互作用论”与英语教学

  从心理语言学诞生至今,研究成果丰硕,其理论颇多,方法各异。“相互作用论”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理论不但承认语言的生物基础,而且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这种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并不是刺激―反应过程,儿童在学习语言时,并不模仿单个句子,因为经过几年练习,所掌握的并不仅仅是他们听到的句子,而是整个语言系统。而且,儿童生下来并没有语法规则方面的具体知识,只有某种组织经验的潜在能力。这种先天的潜在能力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理论强调英语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他们学习外语的潜在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对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影响。比如让学生在视听说课上看全英文字幕的电影,为英语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根据Broadbent等人的“过滤”理论的原理,人们所吸收的语言仅是其接触的一部分,因此所接触的语言必须足够多,并且真实,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3册的Unit 1课文“The Secret Life of Secret Agent Albert”中,为了使枯燥的教学更加生动,我在课堂上创设了侦探房间的场景,邀请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Role-play,现场演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2.2概念网络与外语词汇学习

  词汇学习对英语学习非常重要,Lewis(1993)认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最中心的任务。听、说、读、写、译,不论哪一种语言技能,都不能够脱离对词汇的依赖。Yang(1999)通过分析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发现,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上犯得最多的错误是词汇错误。Kelly(1991)也发现二语学习者在听力上感觉最困难的地方是词汇。下面是词库组的扩散激活模型:

  我们从心理词库组织的扩散激活模型中可知,词汇是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概念网络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图),同一个词汇的不同意思同样也有这样的概念网络。扩散激活模型是建立在本组语的基础上的,因此二语词汇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建立所有词汇的概念网络。在词汇学习上,初级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生词的学习;而中高级水平学习者不仅仅需要继续学习生词,更重要的是学习熟词生义,把握词汇的深度知识(即全面地把握一个词汇)与词汇的产出性知识(吴旭东,2000)。把英语当外语来学习的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词汇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词汇的质量即组织(organization)上。学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学习者特别需要注意词汇之间的联系、词汇各义项之间的联系、词汇知识的全面把握,这对高频多义词来说尤其如此(董燕萍,2005)。高频多义词在日常交际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吴旭东等(2000)发现,中高级水平学习者在这些高频词多个义项的学习上没有什么进展,出现石化现象。怎么才能使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尽快克服词汇学习过程中这种常见的石化现象呢?集中系统地接触高频词的多个义项并在大脑中建构这些义项的概念网络是一个简便的方法。

  2.3教师应使用“照顾式的语言”

  心理语言学在研究儿童母语习得理论中,指出在儿童学话时,母亲喜欢使用一种“照顾式的语言”(caretaker language),这种语言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话语的平均长度又常常比小孩的略长,以帮助儿童的语言发展。母亲在和自己的小孩对话时,如果发觉孩子听不懂,还会重复自己的话或放慢说话的速度。成人对儿童学话的这种态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可以借鉴的。尤其是对大学英语非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差,课堂教学的句子不能过长,使用的语言不能太难,应以口语化的短句子为主,否则学生听不懂,产生畏难情绪,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多鼓励、多夸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

  2.4“输入假设”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学法专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 (1981)在他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中强调,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在语言习得中,听力理解都是头等重要的。学会英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其途径是在极小或没有心理障碍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输入,只要输入大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而情感过滤又低,学生就会自然学会语言。同时,还应重视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帮助学生减少焦虑,多鼓励,少批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据美国Paul Rankin教授的统计,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45%的时间用在听的方面,30%的时间用在读的方面,而用在说和写的方面的时间仅占16%和9%。由此可见,培养听力在语言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上好听力课,使学生尽快提高听力水平呢?在我国,学习者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加强英语听力训练正是为学习英语提供条件,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语法,扩展词汇,而且在语音、语调、音高、节奏及重音等方面得到重要信息。比如可以让学生听美国之音,然后做相应的练习。

  3.结语

  本文从几方面论述了现代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这些学习方法不仅使英语成为学生踊跃参加的“心理游戏”(Goodman,1976),而且使语言教学实现了向交际教学的关键性转变,向教师提出了挑战。在信息化时代,英语学习尤为重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考博,雅思,都要求有好的语言技能,未来的语言研究者应该深刻挖掘这一理论的内涵,有效地将这一理论应用到语言教育中的多个方面,从而使该理论能更充分地促进语言教育的发展。种种心理语言学理论的掌握对大学英语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76,(5):489.

  [2]Krashen Step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1981.

  [3]Kelly,P.Lexical ignorance:The main obstacle to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with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IRAL,1991.

  [4]Lewis M.The Lexical Approach[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5]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11.

  [6]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7]吴旭东,中国英语学生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的发展[J].现代外语,200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语言学初探论文

269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