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浅谈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行为心理学可以精准地帮助我们揣摩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为我们迅速了解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行为心理学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为心理学的论文篇一:《浅谈行为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摘要:为更好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最佳的合作伙伴,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理需求,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获得良好的交流效果。行为心理学可以有效、准确地帮助我们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对方行为暗示的意义,为我们迅速了解对方,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 职场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人际交往、重大选择、恋爱婚姻、求职应聘等事件时,影响事态发展的其实不是别的,往往是我们的心理状态。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左右逢源,而有的人就四处碰壁,这不能简单地以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来衡量。因此,若想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在重要的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我们有必要学点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所讲的“心理学”是指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为心理学。

  行为是20世纪初起源于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留心观察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身体的一举一动都在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同理,我们对一个人个性的了解,不仅可以掌握其当前的行为,而且可以根据其个性,预见其未来的行为。那么,是什么“出卖”了我们的个性呢———是我们身体的反应!

  行为心理学的奥妙就在于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分析心理,从而采取不同的对策,让你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了解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并帮助你分析你周围人的行为和个性。这样做,不但可以让我们避免尴尬的场面,有时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挽回自己语言或行为不当造成的损失。

  很多初次求职的人,由于紧张,回答招聘官的问题时只是一味地自顾自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却不懂得注意观察招聘官的肢体语言。例如:招聘人员在听你说话时,时不时地闭上眼睛或者打哈欠,这个肢体语言表明他心不在焉,对你的话不感兴趣。那么你的对应策略应该是:及时转换话题。再如:当招聘人员侧耳倾听,甚者从椅子上欠起身子,这个肢体语言就告诉你:你的声音太小!对应策略就是:你应该大声些!听者皱眉、摇头等肢体语言,代表着听者对你的回答有不满之处……另外,求职应聘时,千万不要做出“紧握双手”的动作,因为这样的动作,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这个行为如果让你的招聘官看到,对你的求职会很不利哦!

  职场上,很多时候要想把握与对方的距离感是很困难的。当你和一个还不太熟悉的合作方谈判的时候,你需要了解对方投资的底线究竟是多少?他们打算采取哪个风格的设计方案?他是否愿意和你合作……由于关系还不是很熟悉,而这些问题既是很敏感的话题,也是很难以启齿的问题,直截了当地问,难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那应该怎么办才可以了解你急需了解的问题呢?这就需要依靠行为心理学了——一个杯子,就可以解决你的难题!找个机会,约对方喝杯咖啡或喝喝茶,先聊一些生活琐事,为的是放松精神,使气氛更自然。等到差不多的时候,你可以装作漫不经心地把自己的杯子慢慢地推向对方的杯子。这时,你一定要仔细观察对方的举动:如果对方没有挪开自己的杯子,就意味着你们俩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进步,它暗示你可以进一步发展你们的关系;如果对方默默地为你的杯子留出了距离,说明你们之间的关系还很远,你就不要贸然行事啦!

  大家知道,生活中,高个子男性更有明显的优势,女性也更愿意选择个子高的男性做伴侣。在社会交往中,当两个人的身高差距过大时,他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衡,这很不利于双方的交流。其实,人们的身高和自尊心有很大关系。加拿大阿尔波特大学心理学家尤金?菜切鲁特博士经过调查发现:身材高的人在生活中自然地俯视他人,自尊心也比较强。了解了个子高的人的心理优势,如果你个子比较矮,在和高个子的人打交道的时,就可以通过视觉效应改变自己的劣势。比如:你可以穿高跟鞋;也可以采取坐着谈话时,悄悄地调整自己的座椅高度的方式和对方保持高度上的平衡进行交流。

  握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了。当握住他人的手之后,对方若用力回握,则说明他有好动的性格,心理优势较强;若对方回握乏力,则说明他缺乏气魄,是个个性懦弱的人,有自卑心理。

  微笑,也是我们与人交往常见的行为之一。那么,如何判断对方的微笑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呢?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对方的眼角是否有“鱼尾纹”。因为敷衍或虚假的笑容只能引起双唇四周肌肉的收缩,而发自内心的笑不仅会使双唇后扯,嘴角上提,还会带动眼轮匝肌的运动而形成“鱼尾纹”。

  再如“站相”。有这样一位部门经理,在和部下谈话时,双臂交叉在胸前。他看到,部下常常用忐忑的眼光打量他,生怕自己说错话,结果越说越结巴。这个经理突然想到“行为心理学”中“双臂交叉胸前”的身体语言是“给对方居高临下的感觉,做出这种姿势,表明他具有极强的戒备心理和权威感”时,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体态,把交叉的双臂放开,专注地、微笑着看着部下。这时,他发现,部下的语速恢复了自然,说话的内容也变得有调理了,而且,刚刚不断摩搓的双手也很自然地垂放到了身体的两侧。结果,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满意的信息。

  刚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常常很辛苦地做事,却得不到上司的欣赏。其实,行为心理学在职场上大有用途!比如:在和老板谈话时,不要使用“塔尖形手势”。“塔尖形手势”是将一只手的指尖相对应地接触另一只手的指尖部位,形成一个塔尖形的手势。如果在领导面前做出这样的手势,领导就会很不开心———因为这个手势是一个表示高度自信的动作,做这样动作的人一般具有非常高的心理优势。试想:你在领导面前做出这么强势的举动,会让领导觉得你不自量力,对他不够尊重,那领导还能高兴吗?

  总之,行为心理学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大家都来学点儿行为心理学吧!

  参考文献:

  [1]孙海芳.社交礼仪中的心理学2010.4

  [2]黄大钊.观色观行观心:洞察他人心理2005.4

  行为心理学的论文篇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摘 要:在科学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该领域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历时之长、影响之大被誉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股势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对内部心理问题的不断妥协和让步的过程,同时是心理学理论的逐渐整合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的发展是个性物化到个性彰显、从狭义智育到全面发展,从外部控制到自我强化的不断完善发展,同时也是儿童观科学化的过程。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

  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诚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者们也并未直接论述其儿童观,但从其基本理论和研究目的可以窥看一二。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论述其儿童观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1.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儿童与动物)相比没有特异性。旧行为主义者华生认为“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期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的结果”[1]。不置可否,华生前期对动物的研究对推动行为主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且人与动物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共性,但这并不等同我们就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等号。旧行为主义者华生曾还宣传“行为主义者承认并不在人与兽之间划出一道界限”[2],由此,不难看出行为主义者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

  2.旧行为主义者否定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旧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并不曾遗传材质、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大致是在摇篮时代学得的”[3]60。不难看出,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一出生就如同一块白板,不存在遗传也不存在本能。即是说,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较多地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的如同容器一样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

  3.旧行为主义者否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机械还原论”。华生指出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建立起来,因而得出婴儿可以任意塑造的论断[4],将儿童简化为一架被当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机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华生曾声称“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3]63,由此可以看出,旧行为主义者眼中儿童行为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刺激和反应的被动连接,儿童只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回应,而自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却很弱。这无疑是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儿童的意志自由和主观能动性。

  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儿童观简述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约10年中,旧行为主义由于华生刺激―反应公示过于简单,只能研究如感觉、动作等低级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内部酝酿着一种变革,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1.新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兽是一样的东西。斯金纳曾经谈论到对人兽差别的看法时说“人是一种比狗大得多的东西,但在科学分析的范围内,人与狗是一样的东西”[2]。由此不难看出,新行为主义如同旧行为主义一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与动物存在差别,但完全把人的心理动物学化了。

  2.新行为主义者未公开否定遗传,并提出了“遗传环境”概念。斯金纳承认先天行为的存在,即不再持“白板论”的儿童观,表面上也不再持环境决定论观点。但深受华生影响的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响应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即将先天行为认为是环境的另一种形式(遗传环境)决定的。斯金纳以“玩弄”概念的方法来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旧行为主义,实质上却并未有所革新,但值得欣喜的是新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儿童不再是一张等待被涂抹、填充的白纸或容器。

  3.新行为主义承认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存在,同时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斯金纳说过:“一门恰当的行为科学必须考虑在有机体皮肤内部的活动”[2],即说明新行为心理学承认这些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不仅存在且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虽然斯金纳并未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斯金纳虽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但反对内省法的他却认为人不能准确的报告自我认知的内容。这不难看出,新行为主义虽承认人具有自我认知,能够认识自己,但同时又认为人是无能的,不能准确的报告出自我认知。

  4.新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得不指出的是,斯金纳并未公开承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从他的理论中也不难发现。斯金纳反对华生的S―R理论,在其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中,要求当儿童做出一个符合期望的行为时呈现一个积极刺激或者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儿童的这种行为就会再次出现,反之则不同。可见,新行为主义眼中的儿童是承认人是有生命力的,至少其认为儿童是有主观能动的选择趋乐避苦的个体。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班杜拉的儿童观简述

  20世纪50年代,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严格的环境论和人与动物的观点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同时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使得过去为行为主义所拒绝的意识、思维、记忆等概念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对象。在这种境况下,以班杜拉、罗尔特、米契尔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大胆吸取了认知主义心理学中一些合理的观点和成果,新的新行为主义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理论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米契尔认知社会学习理论、麦霍尼的认知―学习心理治疗理论等[5]。

  1.新的新行为主义承认人与动物相比具有特异性。在传统行为主义人与动物观点遭到反对中发展起来的新的新行为主义,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摒弃了前期将动物的研究机械普及到儿童身上而造成儿童观异化、扭曲的做法,承认儿童是有别于动物的个体。

  2.新的新行为主义辩证的分析了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关系。班杜拉认为机体具有先天皮层结构和感觉―运动等生理特征,这些生理特征的不同导致个体在行为上的不同。因此,班杜拉认为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习得因素共同决定着行为,但后天习得因素在其中占主导作用[6]。可以看出,新的新行为主义既不持旧行为主义“白板论”的观点,也不持新行为主义“遗传环境”的概念,而是认为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着人的发展,这无疑较之前期行为主义有很大进步。

  3.新的新行为主义强调自我调节是行为的中介。班杜拉否认行为主义片面强调环境决定行为的机械观,主张人是环境产物的同时承认人也能主动调节改造环境,肯定了人的内在动力和个体能动性。在其儿童观中,儿童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的动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自我调节行为和改造环境的独特个体。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的评价

  如何评价行为主义往往毁誉参半,一种看法认为行为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另一种则认为其毫无价值。面对这褒贬不一的评价,对行为主义儿童观的评价应从客观立场出发,既看到受当时社会科学发展限制之下其儿童观的进步之处,又要看到其儿童观较之当代儿童观的不足之处。

  从其进步之处来讲。首先行为主义者从研究动物到研究人的变化,说明行为主义者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学的进步发展逐渐意识到人与动物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动物的研究不能简单机械的推广于人,人具有动物所具备的特性之外还具有人所特有的东西;其次,行为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排除意识到排斥意识到承认研究意识是其儿童观演变的基本前提,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确立人独特性的前提,也是心理学科学化的过程;再次,行为主义者后期认识到并从实验上证实了,儿童是具有自我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这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是最难能可贵的,尤其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仍然需要这样的儿童观作为指引;最后,行为主义者在吸收其他心理学派长处的同时,不断的发展其儿童观,使其处于不断发展、演变和进步中,得以让后人对其儿童观进行纵向梳理和研究。

  从其不足之处来讲。首先,早期行为主义者主要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到人类,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其次,早期行为主义者否认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的如同容器一样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使得当时的儿童观陷入“白板论”的观点;最后,在学习理论上主张机械训练,将儿童当成是接受的容器,忽略儿童自我学习的意愿。因而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眼里,儿童是完全被动的与动物无异的个体,只要精心设计控制的条件便可以“创造”出符合要求的人与行为,完全否定了儿童的意志自由和主观选择,儿童被看成是接受机械化操作的物体。因此,需要指出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仍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且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在看到其进步之处的同时也应关注到其不足之处,所以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评价过高。

  五、结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对内部心理问题的不断妥协和让步的过程,同时是心理学理论的逐渐整合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的发展是个性物化到个性彰显、从狭义智育到全面发展,从外部控制到自我强化的不断完善发展,同时也是儿童观科学化的过程。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儿童观也是一个社会建构的结果,儿童是生活在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结构特定设置中的、特定环境境遇中的儿童[7]。因此,一个时代或一个理论流派的儿童观并不是永恒固定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的,总是特定阶段的儿童观。现在的儿童观可以对行为主义儿童观进行批评,但儿童观的科学化不能绕过这个过程,因此对该流派儿童观的演变进行客观的分析,对于认识儿童和为儿童创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阳,肖雯,李晓军.心理辅导三大理论之人性观之剖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

  [2]乐国安.从华生到斯金纳――新老行为主义者的比较[J].外国心理学,1982(6).

  [3]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叶浩生.行为主义的演变与新的新行为主义[J].心理学动态,1992(7).

  [6]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42.

  [7]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校:教育科学版,2008(6).

  行为心理学的论文篇三:《网购行为中的决策心理学》

  摘 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和B2C形式网购平台的搭建,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供了新的选择途径。本文从决策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网购行为的发生及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对消费者网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网购 决策心理 风险偏好 博弈论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逐渐完善,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线支付安全技术的进一步规范,更是极大刺激了消费者的网购行为,进而对传统购买行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二者在问题认识、信息收集和对可供选择方案评估等方面的不同,也让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着网购行为最终的购买决策。

  1.个人的风险偏好决定网购行为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指为了实现目标,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投资实体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所表现出的态度和倾向便是其风险偏好的具体体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感知觉系统对外部环境中的复杂信息具有选择过滤的功能。人们不但能够从众多信息中过滤到风险信息,而且对已感知到的风险也是存在态度差异的,一部分人可能喜欢新奇与刺激,另一部分人则更愿意追求平稳。在进行风险投资规划研究时发现:不同的人由于个人学识、投资取向、家庭财力等因素的不同,其风险投资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年龄阶段及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投资承受能力。

  据调查数据显示,网购的主力军为年轻白领、在校大学生和倾向于脱离传统购物方式的部分人群。网购对象一般多为方便包装和邮寄、总价不高、现实中可替代性少的物品。因此,网购人群也呈现知识化、年轻化、求异化等特点。相对于传统购买行为而言,网购的不确定性(如商品线上与现实的对称性、购买和支付方式等)其实就是一种风险,在商品价格不作为核心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于当今消费者而言,个人的风险偏好就决定了是否发生网购行为的主导心理。

  2.沉没成本效应带动网购行为

  所谓沉没成本 (Sunk Cost),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是指“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就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经济逻辑法则显示,作为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沉没成本与决策制定应该是不相关的。但更现实和更细致地考察人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表明,沉没成本会加剧规避损失的心理。因此,人们在实际的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当中,广泛存在着进行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倾向,即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沉没成本效应反映出的是一种“避免浪费的愿望”。在成本(如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已对某件事物投入后,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出现了决策失误,人们也通常感到难以舍弃。一般地,随着决策过程的深入,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得会越来越多,沉没成本效应会越来越显著,人们在面临风险(如网购行为)时将表现出较强的风险偏好。

  网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订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2)能获取大量的商品信息;(3)可以买到当地没有的商品;(4)从订货、买货到收货无需亲临现场。有了这几个特点的支撑,再加上移动网络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与普及,人们热衷于随时随地在线挑选和浏览商品。与传统的购买行为相比,表面上省时省力,其实则付出了更多的“隐性”成本。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已付出的时间成本的浪费,沉没成本效应便会引起和带动网购行为。消费者都会搜寻成本最小和收益最大的购买方案,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网购人群对物流成本的最大化使用(如运费称重范围内尽可能多买商品),也是沉没成本效应刺激网购消费的表现。此外,网购可能还会引起购买行为成功或失败后的“新沉没成本”,比如对商品进行评价和使用反馈的时间成本,以及退换商品所需的金钱成本等。

  3.网购行为中讨价还价的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赛局理论”,它是基于决策理论的基本结论建立起来的。博弈论可以被定义为:对智能的理性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数学模型的研究。博弈论考虑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博弈论的一个应用是议价理论。从议价理论的发展来看,价格的最终确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议价双方都是具有个人理性的;第二,议价的结果必须符合集体理性原则。议价(Bargaining),是买卖双方对某次交易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是经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只要与利益分配相关的各项活动,都与议价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我们日常所谓的“讨价还价”即为典型的议价。作为博弈论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议价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把它看作是交易双方的协商过程;从决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把它看作买卖双方的连续动态决策过程。

  网购交易中的不同店铺具有较高的商品重叠性,同时买卖双方采用虚拟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因此,相对于传统购物中的议价环节,由于抛除了诸多影响最终价格的主客观因素(如卖家没有店面费、买方货比三家的心理更强、议价沟通更加开放等),网购中的议价环节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动态决策和交互变换局面,从而衍生出买卖双方在议价过程中各阶段不同的博弈心理。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问题的意识并不意味着消费行为的产生。博弈胜负的结果也和传统购物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就是,议价成功后仍然出现了交易失败。这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未发生购买行为;二是发生了购买行为以后,买家却未进行甚至未及时进行支付行为。

  4.犹豫不决者是网购行为的潜在人群

  犹豫不决在人群中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现象,它对决策具有重大影响。西方研究者提出,在面临两难抉择时,因为每种选择都将带来不同的利益与风险,所以出现矛盾心理的犹豫不决者一般会选择逃避决策。

  犹豫不决者风险规避的决策倾向,影响了他们对决策内容的理解与评估。Rassin 和Muris(2005)提出,犹豫不决者将模糊的情境以“最坏打算”的思维作出判断。犹豫不决者在决策前,有一个很高的关于结果确定性的阈限,希望将决策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化。可以看出,难以容忍结果的不确定性在犹豫不决者的决策中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

  由于网购行为还具有以下缺点:(1)实物和图片的差距过大;(2)不能现场体验;(3)网络支付存在不安全因素;(4)网络交易的诚信问题;(5)货物配送的速度问题;(6)退换货不方便。因此,相比于传统购物市场,网购行业之所以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发展额度,原因就在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所以,没有接触过网购行为的消费者,以及有过失败或不愉快网购经历的消费者,都会变成网购行为面前的犹豫不决者,都会选择相对保守的逃避决策,从而造成网购行为的阻碍甚至失败。只有通过规范网络交易程序、建立网络诚信体系、确保在线支付平台安全等措施,最大程度上消除现有网购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才能进一步争取犹豫不决者成为网购市场的消费群体。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现代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网购行为开始进行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多种商业模式并存的今天,对网购行为中出现的决策心理学现象的研究和把握,不但有助于经营者制定营销策略获取竞争优势,更有利于整个网购行业的规范、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ibbons R.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井淼.网上购物的风险感知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徐莹.我国网上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07(1).

  [4]崔艳红.风险感知理论在网上购物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07(3).

  [5]任曙彪,张博川.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信息搜寻行为研究[J].科协论坛,2007(3).

  [6]Eric Rassin.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indecisiveness. Netherlands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6,63.


猜你喜欢:

1.有关行为心理学论文

2.行为心理学浅析论文

3.关于行为心理学的论文

4.关于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

浅谈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论文

行为心理学可以精准地帮助我们揣摩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为我们迅速了解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行为心理学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为心理学的论文篇一:《浅谈行为心理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2000字范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2000字范文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目标的局限性思想,而忽视了大多数普通的学生,这样可能导致忽略很多潜在的问题。

  • 大学生的心理论文范文
    大学生的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写作除了应该遵循明、力、美的原则以外,还应遵循受众的心理规则。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如何写呢?一起来看下吧! 心理论文范文一 摘要:随着社会的

  • 浅析犯罪心理学问题论文
    浅析犯罪心理学问题论文

    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以揭示犯罪心理形成机制的神秘面纱,为解决犯罪问题提供帮助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析犯罪

  •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分析研究论文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分析研究论文

    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论

273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