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学选修课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1.2 职业压力的理论模型

  人们对于职业压力概念与结构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概念的调整与充实使人们不断尝试从新的视角来对压力加以研究,探讨其理论与机制,并对人们所面临的压力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1.2.Lazarus的职业压力相互作用理论

  kazarus认为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之间存在着两个阶段的认知评价过程――认知判断和应对。个体紧张反应的产生,除了压力源存在之外,还必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个体首先要评价外界事件是否具有挑战性或威胁;2)对自己所能获得应付资源,如个人能力和社会支持等进行评价。当个体认为后者不足以应付外界的威胁性事件时,职业压力就产生了。

  1.2.2 Karasee的JD-C(JOB Demand―Control Model)工作压力模型

  rgragec(19D79)认为:“工作压力源受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的共同影响。工作压力既不取决于工作要求,也不取决于工作特征,而是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有益的压力具有缓冲作用,是一种保护机制。

  1.2.3 Selye的压力与适应学说

  在Cannon的基础上,Selye(1976)提出压力与适应学说,认为人面临压力反应的三个阶段:1)报警阶段:当压力因素第一次发生时,身体调动它的生理保护机制,反抗压力因素;2)抵抗阶段:在这个阶段身体转向活动的正常水平并且阻抗增加;3)消耗阶段:适应能力(能量)消失,症状重新出现,并产生进一步的结果。

  1.2.4 吉里压科和萨克里夫的教师职业压力模式

  他们(1978)认为潜在压力源(即教师工作的客观方面包括物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源)通过个体对自身是否构成威胁的评价转化为实际压力源,对教师产生身体、心理、行为上的影响,又需要通过教师的适应机制来应对,如果适应机制不恰当,教师压力产生了,表现为心理、生理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反应。而这些消极反应又会导致身体和身心性生化变化以及慢性症状,在压力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体特征(如价值观、态度等)起着一定的影响。

  1.2.5 布伦纳的教师职业压力理论模式

  布伦纳(Brenner)在对吉里压科和萨克里夫的教师职业压力模式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又对其做了一定的修改与补充。区分了潜在职业压力源和实际职业压力源,提出了几个新的概念:环境特征、一般紧张度、退缩。他们把压力本身被看作是描写从刺激到反应整个过程的一个相关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特征、应对机制、评价、非职业压力源调节着整个刺激与反应过程,其中教师特征在决定实际压力源是否积累成为一般紧张度状态中起到重要作用。

  1.2.6 迪克(Dick)、魏格纳(Wagner)的教师职业压力模式迪克、魏格纳的职业压力模型测量了压力(工作负担和他人非议排挤)、紧张度(身体症状和倦怠)以及一些调节变量(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工作负担和他人非议排挤因素会带来更多的身体症状。同时认为倦怠作为压力源和身体症状之间的调节变量,结果发现教师遭受的压力越多,表现出的倦怠症状越多,也表现出较多的身体症状。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工作压力的理论模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员工个体特征为核心的模型,如适应学说、吉里压科与萨克里夫、布伦纳和迪克的教师职业压力模型等。另一类是以工作特征为核心的理论模型,如JD-C模型。以上两类工作压力模型均由于只强调了实际情境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因而也只能部分解释实际的工作压力现象并因此受到研究者的批评。因此应加以综合考虑,需求更加完善的工作压力模型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2 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的进展

  2.1 教师职业压力普遍性的研究

  教师职业压力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普遍问题,根据国外的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如:Natrass(1991)认为压力是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因素;Dunham(1976)调查发现,今天的教师正经历着比以往更多和更严重的压力,不良反映更为严重;Traver和Cooper(1993)发现教师的压力水平比一般普通人群(如医生、护士、等)高;而在荷兰的一项调查中,教师认为他们

  的工作量比工人的还大;美国学者迈纳(J.B.Miner)和布鲁尔(J.F.Brewer)、英国学者哈格里斯(D,Hargreaves)分别指出长期的职业压力会造成情绪失常和情感疲倦;Hanson(1970)、Hargreave(1978)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紧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Horroeks和Mussman(1990)在对大量教师与非教师的比较中发现教师比非教师调节更好;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H研究指出个体除了对某种特定压力来源的反应外(如机体遇到寒冷会出现血管收缩),长期性的高度压力会使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征”。

  国内关于教师压力的心理研究,多数只停留在基本状况的调查与诊断性的分析方面,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如徐长江研究表明:有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邵光华等调查表明91.9%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有压力的;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潘欣等的研究发现,80%的教师长期感受到职业压力太大,75%的教师长期处于慢性疲劳的亚健康状态,而1/3的教师出现明显的生理的反应以至于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也有一些研究证实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如贾善德(1993)调查认为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常模;李作佳等人(1998)调查认为中小学教师的焦虑症发生率低于其它群体等。

  2.2 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

  在职业压力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日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许多研究人员也开始探讨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如Mark.G.Borg(1990)提出教师工作压力因素有:学生的行为、工作负荷和时间压力、工作条件、同事关系、学校的文化特质;J.Dunham(1992)列举出10项压力源:缺乏社会支持、经常变革、对这些变革缺乏信息、教师得不到应有尊敬、国家课程、报酬和工作量不成比例、学生评价、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非接触时间、教学与升职之间缺乏联系;蔡先口(台湾,1985)提出工作压力因素有:学习行政人员的关系、学生学习力、角色力、工作负荷、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基里亚科和萨克利夫的调查发现工作压力源有四个因素:学生的不良行为、较差的工作条件、时间的紧张感、不好的学校风气;库拍认为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于教育缺乏动机的学生、时间压力及工作担子重、组织与管理、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等9个方面;耶鲁大学心理系的利特(M.d.Litt)等人指出“角色冲突”、“与上司的关系”是压力最为紧密相关的两个因素;克拉克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压力源:专业的不足、校长和教师专业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班级教学和常规指导、工作负荷过重;林幸台则认为工作负荷、经费设备、督导评鉴、同事关系是教师压力的主要因素。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晚。张积家(2003)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生活压力来自于家庭生活、发展提高、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工作冲突以及兴趣和满意感等6个方面;徐长江的调查也显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原因:职业发展因素、学生因素、考试压力和工作内部;朱丛书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的主要因素有:考试、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以及职业期望等6个因素;徐富明等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六个方面:升学考试压力、工作负担压力、角色职责压力、工作聘任压力、职业声望压力、学历职称压力;张建卫(2002)认为个体产生工作压力的5个团素:工作内部、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组织的结构与管理风格、人际关系和个体主观因素。

  3 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西方近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对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应对策略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是Cockbum,他认为教师自身意识到应对职业压力的策略有35种,其中被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应对策略依次是:1)确保自己理解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2)进行更充分的课程准备;3)在压力情境中发现其幽默的一面;4)放弃进行不下去的事情;5)优先解决当前的最大压力事件。关于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的获得问题,该研究发现89%的教师说他们是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获得一些应对策略的,而且18.7%的教师暗示这是他们获得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的惟一途径。可见,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是教师形成和获得应对策略的最主要途径。Griffith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有效处理行为的使用都会影响教师对压力的感觉,他们的调查结果突出了两条重要的认识:一是教师对于作用于他身上的要求的感受本身受所经历的压力程度的影响,二是社会支持和成功的压力处理能创造一种效应,这种效应使得教师对同样“客观”环境造成的压力感觉相对降低。

  国内对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刘学兰认为缓冲教师职业压力的策略有三种:有效驾驭压力、善于调节情绪和勇于改变自我;俞国良认为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还必须在社区、学校和个人层面上综合各种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应对能力;徐长江认为工作压力的应对策略应将个体与组织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从组织角度来看,管理者可从工作任务和角色方面以及生理和人际方面来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从而消除紧张。从个体角度来看,个体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缓解:体育锻炼、放松训练、寻求社会支持和压力免疫;陈明丽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措施:1)教师的努力,进行身体锻炼,改变行为特征提高和利用时间的技巧,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2)学校方案,提供咨询和治疗,增加对教师的支持,改进学校的管理;3)社会的支持,提高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正确实行改革,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

  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分析或一般经验的终结上,实证研究较少,没有实践的支持。在研究的对象上,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他教师群体如高校教师、幼儿教师、私立学校、职业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师相关研究较少,更不用说具体某类教师群体如体育教师、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等的研究则就更少了。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师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采用中小学教师的模式进行研究的,例如,林小群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的7个维度:学生因素、家长因素、工作因素、考试压力、职业期望、学校组织气氛和自我发展需要;周艳丽等人对河南省高中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的调查研究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压力的存在及其消极影响具有普遍性,社会各界应互相关注各行业所承受的压力尽力帮助解决。

  2)许多国家的经济水平、物质条件好于我国,教师仍然有很大的压力,这表明经济、物质方面的因素不是导致压力的惟一原因,在探索教师职业压源时,就必须进行多方位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思考。

  3)教师职业压力的承受者是教师自身,因此教师的自我调解很重要,然而,压力的诱因客观俘在,仅依靠教师的努力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学校、社会、国家加以配合,适时适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把教师的职业压力减缓到最低程度。

  4)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工作具有持久性,不同时代对教师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困难需要解决,教师要有心理准备。

  4.2 建议

  1)近年来我国广大教师社会经济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国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包括提高教师工资,不断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增加教师晋升机会,提供人员流动机会,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全社会重视支持教师的工作等。

  2)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他教师群体如高校教师、幼儿教师、私立学校、职业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师及某类教师群体如体育教师、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等职业压力的研究则就更少了,建议加强对他们的特殊职业心理压力进行研究。

  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教育领域各项改革的出台和落实,教师的职业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看过“心理学选修课论文”的人还看了:

1.选修课教育心理学论文

2.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1500字

4.大学心理学论文

5.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

6.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

7.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结业论

2827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