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右脑开发>

音乐开发右脑之莫扎特效应

时间: 若木632 分享

  右脑的五感包藏在右脑底部,可称为“本能的五感”,控制着自律神经与宇宙波动共振等,和潜意识有关。右脑是将收到的讯息以图像处理,瞬间即可处理完毕,因此能够把大量的资讯一并处理(心算、速读等即为右脑处理资讯的表现方式)。一般人右脑的五感都受到左脑理性的控制与压抑,因此很难发挥即有的潜在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脑的人,听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现图像、闻到味道等。心理学家称这种情形为“共感”这就是右脑的潜能。据广大网友实践,平行法是绝对可以看出多层的,看到第6层的时候会感觉最里层的图像离你的视线很远了,特别是对于看“无底洞”之类的图而言,这比只看出第一层的感觉要爽得多。

  唐·坎贝尔(Don Campbell)于九七年创作的《莫扎特效应》(The Mozart Effect)一书,荣登畅销书排行榜,奠定了他在音乐评论界的地位。2003年9月坎贝尔首次在新加坡举办研讨会,慕名而来者众多。

  研讨会上,坎贝尔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与会者了解音乐的功用,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能协调左右脑,达到提升智力,增强空间判断思维的效果,这便是所谓的莫扎特效应。

  左脑是属理智型的,善于分析、批判;右脑则属感情型,具艺术气质,了解时空等抽象观念。此外,还有一个后脑,患老人痴呆症者就是后脑的功能出了问题,鼓乐(Drumming)可以用来缓减这种病情,帮助患者恢复某部份的记忆。由此可见,后脑与节奏感是息息相关的。

  为什么采用莫扎特而不是贝多芬或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呢?

  莫扎特的音乐具有可以使人身心平衡的因素:音乐结构完善、音区适中、节奏平稳、乐句对称等等。对于学习出现障碍者,如:自闭症、过动儿(ADD,ADHD)、阅读困难(dyslexia)等情形,应用莫扎特音乐就有显著的功效。反观贝多芬的音乐,由于时代背景和音乐家的个性,显得情感强烈,不太适合身心长期失衡者。

  坎贝尔的观众来自不同领域。有音乐教师、乐团指挥、瑜珈导师、新世代(New Age)爱好者。有人提问坎贝尔的身份,他巧妙地回答自己不是New Age,而是Middle Age(中年人士)。

  莫扎特本身也是双重身份的人。他参加了当时极负盛名的秘密组织,号称“互助会”(Freemasonry),是个专门探讨神灵,注重符号意义(Symbolism)的庞大组织。至今互助会仍盛行于世,新加坡分会会址就在邮政局博物馆(Singapore Philatelic Museum)隔邻。莫扎特曾为互助会写了几首经典作品,《魔笛》(The Magic Flute)就充满了互助会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

  坎贝尔的学说基本上是根据汤马提斯博士(Alfred Tomatis)的理论演变而成。汤博士是音乐疗法的权威,在理论与实践中力推莫扎特音乐,注重高频率的制造,强调右耳是主耳(donminant ear)的重要性。在会上,坎贝尔就实际运用了音响系统中的高频与增加右喇叭的音量,使观众能专注聆听演讲。

  莫扎特的音乐具有丰富的韵律与平衡感,就像莎士比亚的舞台剧中的台词,抑扬顿挫,工整完美。若再配合心理导师,灵活处理(Improvisation), 在学习外语、处理学习障碍、教学等等方面,更能充分地发挥莫扎特效应。

1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