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学习资讯 >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

时间: 学良775 分享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日历上的一个鲜明特色,相信这在其他的国家的日历上是见不到的。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可能非常新奇,但是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却很平常。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意义是什么呢?本文是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24节气申遗成功的影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意义

  农历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有价值。这一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的精神符码,不久前踏上了申遗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对一个民族来说,非遗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的延续;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申遗,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这个具体的非遗保护行为。

  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何意义呢?其实,申遗是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引。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还需小心重申遗、轻保护:申遗,说到底,不是为了加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或名册,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在我国非遗保护的道路上,申遗是值得记取的精彩华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传统文化保护经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流传,正是这样的点滴传承,传递着非遗保护的实践诉求,通过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从而渐渐确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为了面向未来的传承文化传统,也是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十四节气申遗

  现代化似乎就是一个取消时间和空间的进程。空调窃取了人们对四季切身的体验,我们在寒冬腊月里躲进温室,在烈日炎炎中吹着冷气。而冰箱也打破了食物的地域限制,我们可以在冬天的北方大地上吃着反季节的热带水果。那么传统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节气与饮食”的文化传统,在今天高速城市化的中国似乎早已失去了其功能性,仅仅沦为了中产阶级的生活美学或公历日期上的附注。

  “几百年后,当人类文明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可以完全控制气候,我们就像是生活在胶囊中一样四季如春,而我们吃的食物会完全按照营养需求比例配置。那时的人类在立春意识到要吃春饼,在除夕吃饺子的时候,习俗就变成了人类关于自身文化连续性与情感性的联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说,“如果因为无用,就把这些连续性剪断,那么人类将变成多么无趣的生物——感受不到春夏秋冬,每天吃着一样的按照营养需求配置的食物。传统习俗的存续,对于人作为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种意义非常深远。”

  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农耕时代的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便是古人按照天文、物候、气象将一个太阳年进行周期划分,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它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一套时间认知体系,它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中国民俗学会成立的申遗代表团从会议召开地点埃塞俄比亚返回后,在中国社科院民俗学会召开了关于“二十四节气保护”的专家座谈会。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 

247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