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理财>

财政政策案例精选

时间: 坤杰0 分享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案例的相关文知识,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案例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966年在战争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战争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项税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迟了一些。

  80年代美国是另一个典型例子。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财政政策计划,包括大幅度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

  克林顿总统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赤字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率高得难以接受。总统必须决定财政政策应从何处着手,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并排挤投资,而税收增加和的减少又会降低产出?最后,总统还是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1993年预算法案决定,在其后5年中落实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的财政举措。

  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渐归常态

  中国官方对政策的表述始终口径一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其实情况已在悄然变化,随着经济向好趋稳态势的确立,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双双回归常态渐成定局.

  对于中国在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如何为来年的政策定调,业界猜测不外乎"松紧搭配"或是"双双稳健".但普遍的共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基调不会改变,只是政府扩大支出范围时会更为强调引导性和结构性,包括民生方面的投入仍会继续加大,而税收政策的运用也大有空间.

  "我们建议财政和货币政策应该是松紧搭配,因为货币政策的收紧今年已经很明显了,财政政策明年就不适宜收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说.

  中国人民银行周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已连续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并趋稳的态势进一步明确,明年宏观政策如何定调引起各方关注.

  而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不明,则为中国未来的政策取向带来不确定因素.市场静观美联储周三将公布的决策,以评估预期中的新一轮量化宽松举措将为美国,以至全球带来什麽.

  **调结构,财政政策是重点**

  若从经济学角度看,货币政策通常主要作用于经济总量的调整,而财政政策主要侧重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税收政策的运用.

  从中国刚刚发布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不难看出,实现"国富民强"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工作重点,包括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居民消费率以及扩大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等.

  王军就认为,要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减税最有效.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在这方面的动作并不大,而是过于看重财政收入的增长.

  "下一步政府在积极扩大支出的同时,估计会侧重于强调支出的结构性和倾向性,包括会继续扩大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时在引导社会资金方面也会体现出更强的引导性."王军称.

  这一观点与财税部门的一位官员意见也不谋而合.他认为,从本质看财政支出的力度会继续加大,只是政府支出范围不会像应对金融危机时侧重于"铁(路)公(路)基(建)"等具体建设项目的投资,而是更多地侧重于民生保障支出方面,同时也会更注重引导社会和民间资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但该位不具名的官员认为,在政策的提法上很可能会由稳健财政政策替代积极,而货币政策则可能会从适度宽松转向较为中性的适度.

  "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的最新报告指出,财政刺激效应已转向中性,并应加大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以扭转经济失衡.

  **税收工具调整趋谨慎**

  很显然,中国既要实现"富民",确保政府用于扩大公共事业方面的财力,同时又要完成调结构的中长期目标,税收工具的运用无疑至关重要.

  不过,受访的官员们就指出,出于政治或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原因的考量,中国在推进财税改革方面会相当谨慎.

  前述不具名的财税部门官员就称,中国传统上一直是重视生产轻视消费,政府收入及企业收入占GDP比重较高,纳税主体通常是企业;而十二五强调增加居民收入,重点涉及国民收入再分配,用税收调节最直接也最见效.但关键是从何处下手.

  他进一步指出,十二五一方面强调扩大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要对现有税种完善并涉及新税种的开征,如环境税等,又同时又要增加居民收入,两者确实存在矛盾.因此更需一个稳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税收工具的运用也会非常谨慎.

  发改委一位不具名的官员亦称,目前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国际环境都很复杂,中国要在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改革,尤其是财税方面的,"这也是改革的深水区,因为容易触及到各方利益,从政策选择上自然适宜避重就轻和更平衡."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提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徵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不过,受访的专家学者们对推进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期望显然更迫切一些.尤其是庞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存的风险,以及来厉的房地产调控下,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中国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税种设置由原有的37个减至目前约20个,并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三类.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对现有财税体制的质疑声一直不断.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就称,"16年过去了,还是那个财政体制没变,我们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构调整、产业重组、房地产的问题、收入分配问题都出在财政,财政不仅要花钱,更主要的是要搞改革,根本性的财政性体制改革."

  他认为,从长远看,影响中国经济能否持续改革的社会基本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并认为中国应将所有收入统一纳入税基,同时大幅降低个税税率,提高起征点,以较低的税率鼓励社会各界依法纳税.

  王军也称,减税是中国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收入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十二五规划中对于税收政策工具的运用表述并不多."目前十二五正在向社会各界徵询意见,希望会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他说.

  根据财政部报告,中国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为7,426.48亿元人民币,增长31.8%,2010年的预算安排为合计8,077.82亿元,增长8.8%.

财政政策案例相关文章

1.财政货币政策案例分析

2.财务管理案例

3.财政政策实施及其效果

4.财政政策的效果

5.21个经典实用的商务谈判案例分析及策略(2)

243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