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文化>

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2)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D)的精神。

  A.诲人不倦B.循序渐进C.由博反约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

  61.《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C)

  A.《大学》B.《论语》C.《孟子》D.《中庸》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A)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B.冥思苦想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B)。

  A.教材B.教师C.教法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D)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A.尊严而使人敬畏B.年老而有威信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B)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D)的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C)

  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

  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A)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D)。A.循序渐进B.启发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段讲(C)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B.冥思苦想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D)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导而弗牵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C)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79.(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80.孔子主张(C),扩大了教育对象。

  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81.“乐”的起因是:(A)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

  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

  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B)

  A.禽兽B.老百姓C.君子D.以上皆对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C)

  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C.使人交往正常化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

  88.先王用礼是为了(A)

  A.节制人心B.调和人生C.推行国家政策D.防止倾邪的行为

  89.礼是用来(B)A.协和感情B.区别等级C.使人亲近D.相互尊敬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A)

  A.没有怨恨B.没有争斗C.没有穷困D.没有灾难

  91.“明圣”的意思是(C)

  A.制作礼乐的人B.传授礼乐的人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B)

  A.发生饥荒B.有伤世风C.产生疾病D.劳而无功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A)

  A.提高内心的修养B.了解民心所向C.丰富精神生活D.以上皆非

  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

  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B)

  A.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好也可能成功。B.“豫”同“预”。

  C.一个人不预先计划好就会成残废人。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

  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

  A.《论语》B.《荀子》C.《春秋》D.《中庸》

  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A)

  A.声音B.声乐C.歌曲D.名声

  98.乐是由(A)

  A.从内心发出来的B.在外貌上表现C.从自然中音响而来D.从乐器中演奏而来

  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

  A.使人疏离不相亲B.使人随便放浪C.协和感情D.使人平和安静

  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A)A.人心向道B.人心思逸.C人心向善


看了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的人还看:

1.国学经典知识竞赛题库

2.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库

3.国学知识竞赛试题

4.国学知识竞赛题

5.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2433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