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育儿>

5到6岁育儿知识大全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5到6岁的孩子是不是比较顽皮、活动太多,一刻也停不下来,以至于你担心他患了多动症?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一定要区分孩子多动与多动症,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5到6岁育儿知识大全,期望对你培养你的宝宝成长有所帮助。

  5到6岁育儿知识:多动症

  你的孩子是不是比较顽皮、活动太多,一刻也停不下来,以至于你担心他患了多动症?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一定要区分孩子多动与多动症,至于多动症,你可以参考一下以下的症状,看看你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症状。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 注意涣散

  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上课常常不听讲。

  3.注间容易随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冲动任性

  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

  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活动过多

  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2项:

  1.坐立不安。

  2.经常奔跑。

  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6.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7.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下课时、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若怀疑有多动症,要尽快查明原因,以便及早采取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5到6岁育儿知识:“特长”培养

  就儿童的艺术教育而言,美国幼教界就主张把艺术活动看作是创造性 活动的一种形式,让儿童在松驰的状态中去进行,在玩中要求得发展。因为在这玩的过程中,小孩子的各种潜能,如探求、创造、发明、愉悦、好奇等才能得到充分 的表现,从而获得发展,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最主要的是需要父母的一种态度。

  ■ 培养儿童特长应注意适龄期

  孩 子增加一些才艺特长是一件好事。有的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的孩子觉得是负担,孩子如感到是负担,就不太好了。再加上教育目的和方法不得当,可 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在送儿童去学习的同时,还应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而且,家长还应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的特点,理智地选择学习时间。

  ■ 要避免对孩子进行强迫教育

  若 想让孩子形成某种特长,就必须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不论让孩子学什么,都要先启发,培养兴趣,不能硬逼着孩子去练写字,画画、弹琴等。如果父 母不顾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强迫,命令,甚至威胁的手段硬逼孩子学习,那么其结果是扼制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效,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 注意孩子的天赋

  从 所在的环境条件和已有的兴趣倾向性出发。在这方面,父母常犯的失误是没有对孩子进行充分地观察和了解,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什么,或者听到画坛上出现 了个小神童,就马上急于效仿,抓起一个项目硬逼着孩子去掌握学习。但是对孩子来讲,这根本不是他的所长,学起来十分吃力;或者他的兴趣并不在此,因而总感 到索然无味。

  ■ 不要试图迫使孩子满足父母不合理的期望

  孩子的成长谁也代替不了,不是家长自身能与不能的问题。作为家长最主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在特长,鼓励孩子、引导孩子,为他的发展创造条件。

  父母都没有特别的专长,同样可以培养有兴趣的孩子。但培养孩子的兴趣不等于学习专业技能。家长要对孩子多观察,了解哪些是真正的兴趣,即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然后给孩子创造机会,如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并适当加以引导,巩固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倾向。

  5到6岁育儿知识:孩子社交爸妈做什么?

  你的孩子是整天把“我的朋友×××”挂在嘴上呢?还是从不提及别的小朋友?许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缺乏友伴或者被同伴拒绝,不仅会造成情绪上的伤害,出现害羞、恐惧、自卑等等的不良心理症状,也会影响日后其他性格的发展。

  作为父母,在宝宝交朋友的问题上,究竟能帮上什么忙?

  ■ 应当引起注意的事情:

  1、 孩子几乎不说关于其他小朋友的话。

  这表明孩子可能没有朋友,交往出现障碍。

  2、 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

  这表明孩子在交往上出了问题,在某些方面“不受人欢迎”,或是过于自我。

  ■ 正确评估孩子的交往能力:

  1、朋友不一定越多越好。

  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说明孩子的交往能力就没有问题,因此,即使你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也不必太担心。

  2、敢大声说话,表现开朗的感觉,不一定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3、 礼貌周全是基础。

  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孩子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通常礼貌周全的孩子更容易交上朋友。

  4、 对人说话的时候是不是能看着对方的面孔?

  正视对方,传达出诚意的人,更具有吸引力,孩子如果在说话时不看对方,感到羞怯,也不要着急,给孩子时间,并注意引导。

  ■ 不要这样做:

  1、只同意孩子和“聪明”、“优秀”的小朋友交往

  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内心也更平静。

  2、过多介入孩子之间的交往

  如果孩子遭到同伴的欺负,不能在旁边煽风点火,当孩子抱怨同伴的不是时,父母只需作个听众而不要加以任何评价,才不会让孩子走向孤立。

  3、给孩子加“标签”

  当着孩子的面,评价孩子胆小、内向、羞怯……只会给孩子心理暗示,使之更封闭自己。

  ■ 提醒:

  儿童心理学家说:父母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佳教练,以身作则是不二法宝。

  5到6岁育儿知识:家有“淘气包”

  先收敛一下你的烦乱心情,换一种眼光看看你眼前的“淘气包”。

  常言到:“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顽皮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有个人主见,意志比较坚强,家长只要善于引导,顽皮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

  调皮归调皮,毕竟不是恶劣的坏行为,只要不是经常地出自愤怒、残忍或怀有恶意的、会使人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家长都应当大度一些、宽容一些,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看,淘气行为是天生的,它是孩子不断走向成熟的必要“演出”。

  ■ 解析你的“淘气包”

  - 下意识的淘气行为。

  归根结底,还是孩子认知能力不足,不能明辨是非,你得等孩子“长大”。

  - 好奇心驱使的淘气行为。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往往爱到处乱跑,看见什么都想摸一摸;对什么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看到同伴有些“新奇”的举动,也爱偷偷模仿。这有什么不好呢?孩子毕竟是在“学习”。

  - 恶作剧式的淘气行为。

  有些孩子了解到,他可以从一些捣蛋、恶作剧的行为中获得“整人”以取悦自己的乐趣,这是他最新发现的表现幽默的方式。从孩子们翻新的“整人”功夫上可以看到,孩子的智力增长极为神速。

  - 挑战成人权威的淘气行为。

  孩子常以他的新点子、一些调皮捣蛋的做法,显示自己比“大人”强,尤其当家长不在时。他可能将一个一个汽车模型用强力胶黏在一起,自制了火车,也可能将你心爱的大衣或外套拿出来,架成一顶露营帐篷。不要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 不正确教育方法引发的淘气行为。

  有的家长过于顺从孩子,孩子自然只把家长的话当作耳旁风而不加理睬。还有的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并且违背孩子的兴趣和愿望,孩子不愿意照着做也属事出有因。

  ■ 对可接受的淘气行为

  让孩子在想像中发挥创造力。

  让孩子充分思考。

  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淘气包”闯了祸?

  - 接纳孩子已犯的错误,给予改过机会。

  责备孩子前,先站在孩子的立场设想一下,想想他们的能力、感觉。

  - 与孩子共同承担责任。

  替孩子负担一小部分责任,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亦有助于他们反省。在孩子年龄较小时,不应给予太大的责难,目的只在于给他们认错、思考、吸取教训的机会。

  - 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智能。

  ■ 实在太淘了?

  注 意,淘气的孩子很健忘,不仅忘记你所制定的规矩,也会忘记你对他的惩罚。一个小时之前你告诉他应该这么做,一个小时之后你又会追着他再次告诉他。对于淘气 的孩子,你需要不断地去告戒他,去提醒他。他将会很惊奇地发现自己又做错了,然后很快就会向你表示道歉,并且深感后悔。你所应该做的就是欣然接受,并且表 示理解。

  那么,淘气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明白他们那样做是错误的呢?作为父母,始终不要使用体罚,欲速则不达。但是可以收回你对他奖励的诺言,严肃告诉他你是认真的,当他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时候才能恢复对他的诺言。

  5到6岁育儿知识:要不要上学前班

  面对一股“学前风”,你是不是也觉得应该让孩子上学前班去‘规矩规矩’。还有,别的孩子上学前班了,如果自己的孩子不上,怕他以后上小学跟不上啊……但是,我们听取了众多幼教专家以及过来妈妈们的经验,给你的建议是: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不是最差,最好别上学前班。

  ■不上学前班:

  - 幼儿的生理原因。5~6岁的幼儿小肌肉群、脊柱、大脑尚在发育过程中,如果他们此时长时间握笔、静坐,每天不能午睡,不利于其健康地成长。

  - 幼儿的心理原因。5~6岁的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此时最适宜他们的学习形式是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能获得有益于终身发展的知识,也可以提高能力。如果孩子过早地进行书本学习,很容易造成其厌学。

  - 师资方面的原因。学前班的老师一般由小学老师或从社会上聘任的人员来担任,他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方式很可能不十分了解。幼儿园的老师大都是幼师毕业 的,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幼儿园老师与孩子已经相处一段时间了,所以师生间的感情会很好,对老师提出的学习方面 的要求,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让孩子发言

  孩子已经是一个可以“拿主意”的小人儿了,不妨听听孩子的意见,看他愿意上学前班吗?他的意见基本可以决定他在学前班是否过得顺利和快乐。

  ■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幼儿园生活

  其实,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学前班,孩子都能学到很多知识,丰富自己的情感,两者的差异就是前者更侧重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后者则在教学形式上更贴近小学的学习方式,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在老师的引领下读书、写字。

  孩子的一生都可以学习,但他的童年却只有一个。因此,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长,我会选择让他拥有一个完整的幼儿园学习生活,在七彩的童年里尽情捡拾成长的快乐。

  ■幼教专家岳颖观点:

  大班幼儿(5~6岁)正处在从学前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的身心要发生一定的质变,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把握好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帮助幼儿克服这一衔接的困难。

  孩 子的成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五六岁的孩子是应该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思维方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应该在“玩中学”,而不是像小学生 一样规规矩矩坐在课堂里。违背孩子年龄规律,强制孩子要“坐得住”,很可能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得不偿失。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精力过盛,可以 让孩子进行广泛的涉猎,而不应该是“为学习而学习”,让他过早接受所谓的“正规训练”。

214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