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健康知识 > 其它健康常识 > 关于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文章

关于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文章

时间: 立文804 分享

关于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文章

   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健康和健康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文章篇1

  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养成有益于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建立预防为主、自我保健的意识。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上认识健康,了解新健康观与传统健康观的差异,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方面,既了解健康基本的要求,又认识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健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达到身心全面健康。人们在疾病尚未出现时,自觉健康状态良好,缺乏对疾病的预防意识,一旦疾病发生,则往往会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影响。健康教育可以改变这种有病求医,无病不防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以防为主的思想认识。同时,还可以转变学生们把健康交给医院和医生的依赖心理。明确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不仅政府卫生部门要对之负责,而且自己也有权力和义务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进而大到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减少和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健康教育还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文化专业素质,其中身心素质是其他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全面健康的观念和自我保健的意识,认识自己对自身健康和生命的权利和责任,并从行动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达到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健康教育还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高级情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遵守社会道德的行为规范,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良好道德素质。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调整,可以使在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训练中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学会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以最优的方式方法处理学习以及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使其文化专业素质得到最好的发展。

  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当今流行严重的某些传染病不仅仅是微生物致病的结果,而是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性病、艾滋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痢疾等传染病就直接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

  怎样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实际上,艾滋病是一种人类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改变而有效预防的疾病。因此,运用健康教育手段广泛传播预防知识,干预高危行为就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即使是有了艾滋病疫苗,健康教育仍然是预防艾滋病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在血吸虫、疟疾、肝炎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方面也同样需要人们行为改变的配合,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在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中,如果没有健康教育的配合,一方面人们不能主动地预防结核病,另一方面感染了结核病的人不懂得出现什么症状需要想到结核病,不懂得尽早主动到医院做检查诊断,也就不能做到早期发现结核病。此外,病人也需要在接受了有关结核病的治疗原则以后才能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尤其是在2003年与“非典”的斗争中,除了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和治疗、保护医务人员、做好流调等工作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群众的健康教育工作,把预防“非典”的知识告诉群众,让群众懂得怎么预防“非典”。如果不能用科学知识武装群众、不能指导群众改变不健康行为,那么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难以达到后来的控制效果。

  二、健康教育是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47%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美国,不健康生活方式占总死因中的49-60%,在我国占37.3%。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转移以后,我国的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快速变化。在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中有有利于健康的变化,而另一方面,对健康不利的生活方式改变也有许多,如食物过于精细;油脂的摄入量大大超过人体的需要量;体力活动减少;精神压力增大;烟酒的消耗量增加……而这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我国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升高。要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降低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损害程度,只能依靠健康教育。通过广泛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人们懂得健康的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就能有效地预防、减少或推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三、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卫生保健领域,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特点的。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行为学的研究表明,知识与行为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但不完全是因果关系。一个人的行为与知识有关,也与其价值观和信念有关,更与长期的生活环境有关。知识是基础,但知识转变成行为尚需要外界条件,而健康教育就是这种促进知识转变成行为的重要外界条件,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这样的事实,如在男医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吸烟,是他们不懂得吸烟的危害吗?不是的,而是他们的习惯已经形成,而且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存在不健康的因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需得用健康教育中行为干预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戒烟。健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健康知识转变成健康行为。这是一门知识,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科学。

  四、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遏制医疗费用的急剧上涨

  科学技术发展、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检查治疗手段不断进步,花费也越来越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上升;慢性病的发病率上升,治疗费用也不断增加;人们的保健要求也越来越高等因素是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原因。CT、核磁共振、早期乳腺癌X线检查机等等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但也使得检查费用不断上升。心脏手术、肾透析、脏器移植等医疗技术的发展的确救活了许多的病人,但医疗费用的确也高得惊人。而且,大部分的医疗费用是花在了慢性病的治疗上。这是我国卫生保健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要遏制医疗费用的急剧上涨,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效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就是预防和减少慢性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从战略上看,健康教育又能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五、健康教育能够适应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人民群众从温饱型进入小康,他们的健康需求从有病能够获得治疗进而要求好效果、尽量减少痛苦;进一步要求能够预防疾病;此外,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的健康,不仅要求能够预防疾病、使身体免患疾病,而且要求能解决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获得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改革,市场经济的机制必将全面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工作将是有挑战性的,岗位将不再是永恒的,紧张、竞争、压力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然感受。而社会的变革必然还将影响到家庭,我国传统家庭格局也将会随社会变革而打破。家庭问题、婚姻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老人的赡养问题等等,将是许多人要面对的现实。可以预见,在今后的20—50年里,更多的心理问题将出现。而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将会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只管治疗身体疾病、不管心理健康的卫生保健服务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而心理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将是适应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重要方面。

  关于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文章篇2

  (一) 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一、从教育危机谈起

  近年来,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发现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厌学倾向,且逃学、玩网吧、沉溺于电子游戏的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甚至发展成为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构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方面是教学模式的僵化所造成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任务的眼光”,即把教育看作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上传下达教育内容,教育被当作任务一样执行。它强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度,是对已知有知识的记忆。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是满足于考卷和标准答案,没有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这样做会使我们在追求理想、崇高和美好言行的同时,又产生了逃避、冷漠、隔阂、麻木、欺侮和压迫。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渐失去生活的原动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当教育被彻底工具化以后,便埋没了人的创新潜能,扼杀了人的创造个性,丧失了教育中的生活意义。

  二、 教育呼唤创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自然人、感性人变成社会人、理性人,是为了提升人性,使之走向崇高和完美,而这决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实现,强制、灌输是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和理智能力的蔑视。

  世纪之交的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的变革趋势,在“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已经被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素质教育的最核心价值目标也正是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是潜在能力的迸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原则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重要观点,即传播知识。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除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外,还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功能。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也逐渐应用于现代教育当中。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工作,我觉得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贯彻创新教育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供大家参考。

  一、个性化原则

  早在二千多年前,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的个性化。但是,由于封建时代思想的禁锢,解放初期教学模式的呆板,教学无别的方法而言,直到二十世纪末教育思想的解放,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个性今天才在现代教育中日益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更新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每一个生,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好好学习。要重视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给学生造成的个性差异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每一个学生的锻炼机会。要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行奖励方案时,要克服优生和差生的区别,力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因人而异。如我在教学匈牙利诗人裴多非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时,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假若诗中的‘我’是你,你将怎样做”?在许多同学沸沸扬扬的讨论声中一位同学站起来发言说“我认为裴多非的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如果他为了他的爱人而不惜经受风雨打击,浪迹天涯,付出一切,走向毁灭,那么这种爱还有什么意义呢?那最后的结果只是辛酸的,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爱人之爱也只是一种报答式的爱,是建立在道德约束和社会舆论之的,并非发自肺腑,当然无幸福可言。我认为爱就是双方平等地付出,愉悦地享受,共同沐浴生活的阳光。”他的放刚完,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对他的发言作中肯的评价,调动了大革命家的思维积极性,立即又有几位同学提出了他们的新观点,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二、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

  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过程是学生运用既有知识进行能动的智力加工过程,学生只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和善于运用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虽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虽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们是认识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实现发展。

  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我多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调动学生对诗歌领悟的兴趣,让他们把自己无限的想象、思维投入到有限的诗歌字句中去,从而去领悟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去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的境界。在学习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时,文中有一句“这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们按座位的相邻关系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讨论并想象这个“错误”美在何处。目标一明确后,同学们便各抒已见,议论纷纷,小组中相互交流意见,相互订正补充,每个同学都全心全意投入到这个“美丽的错误”的再现中去,自主思维,自由发言,自觉地创造新形象,从而得出许多新的观点。长久的锻炼下去,其学习自主性必会有所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油然而生。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和创新的完整统一,才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新型人才。

  三、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要贯彻探索精神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发现”、“探索”及归纳推理的学习方法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为了让学生开动脑筋,我采用了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问题的教学方法,把要传授的基本内容归纳成几个问题,用提问和讨论方式让学生发表个人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一直使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对教学法中的问题采用分组建的方式让同学们去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去探索情况,体味道理,在教学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诗歌《篱笆那边》时,我们设计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就你的理解,你认为篱笆、草莓、上帝各象征了什么?同学们便热烈讨论起来,结合实际辅以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去探索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结果抽生回答时,得出了许多的答案,对他们独创、有价值的见解,当场予以表扬。即使学生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要热情引导,决不批评、讽刺。教师要在讨论中循循善诱,及时作出总结,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必强求死记硬背。

  四、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种民主、平等氛围。这种氛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做,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长期以来,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正常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综合运用,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不盲目地追求个人权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在生活中,做到转变角色,不再把他们当学生看待,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朋友或兄弟,平等地交换意见。从一个侧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根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启发性原则的来源。现代教育中的“授之以渔”就是这一教育原则的最好解释。启发性原则提出的依据主要有两点:

  A、根据“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相互影响的过程的教学规律”提出的。

  B、根据教学应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一基本任务提出来的。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创新教育中实施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A、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承认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我的语文教学法中,我总是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针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每个小组充分参与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让学生真正自己解决问题。

  B、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鲁宾斯坦说:“思维总是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所以我们在学生理解教材、掌握规律的关键处设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启发作用。

  在教学法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给各小节概括一个小标题(便于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故事中分别写了几种人,他们分别象征着什么;通过这个寓言式的故事片,作者想给我们什么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来

  对待宽容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C、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规律的关键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有解疑的机会,都有解疑的思考过程。在小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我实行了一些奖惩措施: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相对稍差的学生,小组中一个人的意见代表小组中每个人的意见,一个人的成绩代表小组中每个人的成绩。有难同当,荣辱与共。每周结束后,我们还让每个小组评出本小组在上周中表现优秀的组员进行分开表扬并予以加操行分的精神鼓励。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解疑的机会,都有解疑的思考过程。集体的成长带动了个人的成长。

  D、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有解疑的能力。启发性原则的含义之中就包含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能力的意思,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思考方法、学习方法,例如,怎样才能提出问题,怎样通过分析、比较,区分主要的和次要的,找出关键的词句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就应让学生抓住“闹”来领悟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记住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要做到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的积极性相结合,做到学习与智力相结合,避免“填鸭式”的再度发生。在课堂上要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并努力做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6、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提出的依据重要有:

  A、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所决定的。我们中小学要完成为各级各类建设人才打好基础的任务,就必须向学生既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又尽可能地发展每个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

  B、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个重要的客观的实际,学生在先天素质、后天环境的不同影响下,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这就必须照顾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C、这是针对班级上课制的确局限性而提出的。在班级上课制中,每一位教师对几十个学生按同一内容、同一进度、同一教学方法上课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需要。只有认真研究因材施教的可行措施,并努力去做,才能弥补班干部级上课制的不足,使用权第三产个学生都获得比较好的发展。

  ③因材施教原则应注意的几点:

  A、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思想。

  因材施教的思想实质,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以及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施以最适合于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比较充分地发展个性特长,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在我们班中,我们的科任教师都采用了分层教学,即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要求,提出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作业。使他们对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掌握,对课外知识的拓展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B、要改进班级上课的组织的形式,把集体教学与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的教学活动形式结合起来。

  在我所教的高一二班中,我一直大力执行小组教学,在每节课中,对于所学知识,都设计了10—20分钟的讨论题,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能适当增加课上学生独立学习活动的时间,有利于使教学要求和措施适合于不同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的学生。

  C、教师应认真了解和研究一个一个的具体学生。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健康教育工作意义的文章”

154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