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健康知识 > 其它健康常识 > 城镇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

城镇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

时间: 立文804 分享

城镇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居民的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调查背景

  1.1GDP指数与生活满意度指数

  一般来说,衡量一个社会发展进步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其本质是能否很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最大利益、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

  从这些标准来看,我国以往比较重视GDP(指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的指标作用。但GDP仅仅反映经济增长情况,难以全面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状况,并且在实践中可能导致政策选择上的片面化。从一定意义上说,GDP是一个侧重于物质方面的量化指标,国民的福利增长、身体健康以及精神状况等无法充分体现在GDP数字之中。而反映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的生活满意度指数(指的是个人各方面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主管合意程度,它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观指标)则是一种更加全面、人性化的指标,一方面可通过年龄、性别、职业、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基本情况分析不同人群对生活满意度差异,另一方面可通过对工作、食品安全、养老、房价等不同生活方面进行观测从而了解居民整体生活满意度情况。

  由此可见通过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GDP指标的缺陷和不足,直接反映民心和民情;通过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不仅可以定性、还可以定量的分析居民的主观感受,从而使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指标更加全面、科学、完善,并且有助于经验型决策向科学型决策转化。

  1.2社会背景

  一个国家把居民生活满意度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说明大多数社会成员已经开始摆脱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而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我国而言,通过各种调查统计来研究居民生活满意指数,有助于我们了解国民的情绪变化和需求层次、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进而制定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政策,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对生活质量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80年代中期以后才大量开始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估标准和研究方法。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成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因此对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逐渐开始转入对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方面的研究。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民生问题更是关注的焦点。代表委员们积极围绕民生问题建言献策,为人民如何更幸福、更安全、更有尊严地生活寻求解决之道。了解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想人们之所想,急人们之所急,有利于决策者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急需解决的方面,居民生活满意度研究就是一项能够发现居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一项社会研究,通过有针对性的发现影响居民生活满意程度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改进,可以较快的提高居民的满意程度。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密切关注各项重大政策对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关注城乡居民生活满意指数的差异和走势,关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以全椒县为例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作为省重点经济开发区,近几年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解全椒县及周边乡镇对此反应如何,是否满意或适应当前的生活方式变化,我们安财社会调研小组利用假期进行调研,并对调查问卷加以分析研究,以便为全椒县进一步发展和为当地人民服务提供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计划

  2.1主要活动内容与日程安排:

  1.第一天(动员):团队成员集中学习讨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内容并讨论确定调研内容以及调研过程中各方面的注意事项。

  2.第二、三天(乡镇调研):团队分小组前往不同地区的乡镇调研点,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内容,包括收入、住房、养老、看病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调研信息,并向当地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政策实施的基本情况以及居民生活收益情况,以及当前群众主要面临的问题。

  3.第四、五天(县城调研):团队分小组前往城镇不同社区的调研点,进行问卷调查的实地调研采集信息,向居民了解收入、住房、健康、教育、养老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而了解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并向各调研点所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了解社区居民的整体生活状况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获取相关信息材料。

  4.第六天(政府信息):通过社会途径,与县政府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全椒县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情况,并获取相关信息材料。

  5.第七天(数据处理): 团队成员汇总调查问卷,并进行处理信息,在导师的帮助下运用各专业相关软件问卷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6.第八天—后期(成果): 1.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报告

  2.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3.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视频

  4.暑期社会实践PPT演示

  2.2前期准备:

  1.实践课题的确立: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经小组讨论,确立实践课题为:当前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以安徽省全椒县为实例

  2.调研目的: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居民生活的实践探索经验,对城乡居民满意度状况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与分析,揭示当前社会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居民生活中普遍关注点、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当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可行性对策。

  3.确立调研地点:县城各地点的小区以及县城周边地区的农村。

  4.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在充分了解居民生活满意度衡量的各项指标的学习问卷调查表的设计方法后,结合导师的指导,设计调研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问卷。

  5.社会途径:与农村事务所、乡政府、县政府相关部门人员沟通联系。

  6.知识储备:各队员在了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背景下,讨论学习居民生活满意度衡量的范围和标准。

  7.交通食宿问题:各小组前往调研地点路线安排以及交通、食宿问题的解决。

  8.任务分配:各小组调研任务的分配。

  2.3活动经费:

  活动经费总额(元):1200

  有无社会渠道:有

  经费或资源来源明细:团队各成员自行缴费筹措实践资金

  使用预算:材料准备费用(问卷调查表、相关证件的复印):200元车费:300元食宿:500元备用:200元

  成果形成:1.调研报告 2.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3.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视频 4.暑期社会实践PPT演示

  2.4备注:

  1.导师信息:张焕明(教授);

  2.团队将在导师的帮助下完成调研规划、数据分析、调研结果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

  3.具体的调研地点未定以及调研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动。

  三、调查方案

  3.1调研目的

  为了准确、客观地了解居民对于当前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收入、住房、养老、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真实态度,进而找出影响当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安财调研小组决定以安徽省全椒县为调研地点组织开展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全椒县居民对于生活质量认知的现状,分析其影响的原因,为县委县政府社会建设管理、提高居民生活幸福度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大学生升入基层、了解民情创造良好的机会。

  3.2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年满16周岁以上的中国国民。

  3.3调研内容

  调研的对象内容为:居民的当前的生活满意度;居民对当前生活问题的心里感受和态度;居民当前较关心的生活问题。

  城镇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篇3

  第一部分 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 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 823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023人。

  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780户)、69205人,体检221044人,血压测量153259人,血脂测定94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726人,血糖测定98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870人。

  2002年8-10月在北方地区, 2002年9-12月在南方地区进行现场调查;2003年1-8月完成各类实验室检验和数据录入;2003年5-12月完成数据清理和数据库建立;2004年1-7月完成数据分析报告。

  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对整个调查进行了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所有质控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各个环节均达到方案设计的质控要求。

  三、数据质量评价与结果表述

  将样本人口资料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2002年人口学指标(性别比例、负担系数、家庭规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比较,表明样本人群对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

  由于抽样人口中有10.1%的人外出未能参加体检,致使调查样本中15-25岁各年龄组人口比例偏低。因此,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首先对6类地区样本患病率进行年龄别校正,各类地区校正后的患病率再用该地区的人口比例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推算全国的患病率。

  第二部分 主要结果

  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

  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一) 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 61%。(详见表1,2)。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建议

  1.扩大医保覆盖面,逐步消除医保盲点

  现阶段全椒县的部分居民未得到医疗保障,医保制度贯彻存在盲点。建议逐步扩大医保覆盖面,逐渐提高医保比例,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医疗覆盖率。

  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

  因为教育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故提高教育水平、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师资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3.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提高收入水平是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完善社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得劳动者报酬逐步提高;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继续推行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劳动就业,实现居民收入增长。

  4.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管理能效

  大力普及、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助学贷款,建立教育救助制度,尽力实现教育的平等性;稳定物价,重视物价调控工作,有关部门做好市场价格检测,密切关注重要商品价格趋势,及时采取扑救措施,防止市场价格的大幅度变动,保证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糖尿病患病增加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第三部分 拟采取的措施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从国情出发,从急需入手,以不失时机和分类指导为原则,将从政策支持、市场指导和群众教育三方面加强居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预防工作: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二,加强对农业、食品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的科学指导,发挥其在改善营养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强公众教育,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为充分利用本次调查信息,将组织有关部委和机构完成中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白皮书、论文集和系列科普丛书,并尽快向社会公开调查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本次调查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部门的支持。


看过“城镇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人还看了:

1.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2.关于社区居民健康调查报告

3.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4.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5.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1685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