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太极拳盘架“稳”中求

太极拳盘架“稳”中求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太极拳盘架“稳”中求

  “稳”是太极拳的一大要求。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您介绍一下关于:太极拳盘架“稳”中求。

  太极拳盘架“稳”中求

  “稳”指稳固、平稳之意。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指稳固。下盘稳如磐石,人莫能移。二指平稳。太极拳犹如长江流水,后浪推前浪,但又不能像大浪一样大起大落,而是微波涟链,连续不断。三指稳住心神。一招一式认真仔细,专心致志,不因外扰而心慌意乱,经过如此长期习练,大可遇事不慌,忙中不乱,危中不惊。

  “稳”中习练太极拳,可以从容地将太极拳的各种具体要领和要求练到身上来,练拳质量自会大大提高。否则,只求习练时间和套路遍数,不仅会失去太极拳的乐趣,还容易引起心情急躁。因此,只有在太极拳盘架过程中注重“稳”,自然就会不急不躁,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最终目的。

  在太极拳的盘架中做到“稳”,除了具备寒暑不易、晨昏无二的毅力之外,还要在练拳过程中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立身中正、全身放松、动中求静,在动作轻柔缓慢的前提下,要求身法与步法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第二,正确认识身法姿势与步法的关系,步法配合姿势以求得平衡稳定。此二者,尤其是步法,它是稳定身体重心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将步型、步法与姿势的协调程度和配合力度放在首位。第三,要进一步做到内外协调一致,虚实分明,分清身法、步法和步型的虚实,特别是两脚的虚实,在运作时便于拳势的虚实转换,懂得重心倒换,明白每一拳势的重心所在,配合得当,行拳时就不会产生摇晃颤抖等不“稳”之弊病。


太极拳盘架“稳”中求

  太极拳盘架“稳”中求一、步型、步法与姿势

  步型与步法是“稳”的根本保证。步型与步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姿势的正确与否。步型是姿势的基础,唯有步型配合姿势,姿势方能协调顺遂,内劲的顺逆转换、阴阳虚实转换和裆之开合以及腰脊旋转等等,无不与之密切相关。脚的方位是步型的关键,务必认真地将其贯穿于整个套路之中。太极拳的步型很多,最常用和最实用的是弓蹬步和马步,其次是虚步、仆步、歇步、独立步、点步、双扣步和插步等等。所有步型都应遵守一个共同的关键原则,即非丁非八,而“少”字基本上是使步型做到非丁非八的基本准绳。

  步型与步法是姿势的基础,是保证重心稳固的关键。只有姿势与步型配合得当,拳势方可稳固;只有步法正确,拳势的运行转换才能轻灵平稳。根据力学原理,太极拳的每一拳势都要求下盘稳固,呈三足鼎立之势。但也要采用辩证态度来对待,不能过于生硬地求其姿势和重心的稳定,否则会使步型和拳势对应配合不协调,关节不顺遂,姿势也随之十分别扭,练拳就不能顺其自然,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行拳既要稳固,又要轻灵,看似矛盾,其实两者又相互依赖,不稳固只轻灵则漂浮,不轻灵只稳固则呆滞,唯有两者共存,行拳方能畅快淋漓。

  盘架与推手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杠杆、分力、合力、离心力、向心力及重心移动等力学原理,步型不正确,拳势即不能符合这些力学原理,身体自然不能稳固。只有在步型正确的条件下,拳势的形成及其变化才能符合这些力学原理,才能八面支撑,稳如磐石,周身行气均匀,呼吸自然,松静沉着。同样道理,步法也须与拳势一一对应,相互协调,一种拳势必须采用对应的步法,只有步法正确了,拳势的变化才能符合以上力学原理,练拳自然就能轻灵稳固,连绵不断。倘若步型与步法不正确,或者与拳势不能巧妙配合,便会影响到周身的协调性和关节的顺遂与灵活,周身行气也会因此而不通畅,下肢底部不稳,严重时还会使自身跌倒。

  初学者,往往因腿上没得功夫,练拳时很难符合立身中正的要求,容易前栽后仰,或者跪膝、弓背、哈腰。由于关节不顺遂,造成精神紧张,重心自然偏虚偏实,身体不能中正,虚实掌握不好,运动起来,身体难以轻灵稳固。练一趟拳,累得腰酸腿痛,必然信心渐失。待锻炼日久,姿势转换娴熟,腰腿部有一定功夫后,关节逐步顺遂,才能掌握正确的步型、步法和拳势,三者才能慢慢协调一致,重心才能慢慢处于正确位置而稳定牢固。似此天长日久,练拳自然能够平稳轻灵,沿路缠绵,步型、步法与拳势的巧妙配合,蕴含在长期习练的过程之中。除此之外,还要有明师不断地予以讲解指点,才能逐步得心应手。

  总之,步型、步法与拳势相互配合巧妙得当,协调一致,重心才能平稳牢固,姿势与运动的稳与不稳,完全取决于三者配合的正确与否,以及协调、顺遂的程度。由此可见,太极拳的步法与长拳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腿部三弯的折叠曲蓄。

  太极拳盘架“稳”中求二、三弯折叠曲蓄

  学者初学练架时,往往站立不稳,身体摇晃腿打颤。其原因大致有三:1、初学练拳时间短,腿上没得功夫;2、没有掌握正确要领,身躯与地面上下不垂直,即轴心不正,与力学原理不相符,掌握不了平衡度,未能悟透“活似车轮,立如平准”之奥义;3、腿部伸得太直,没有弯曲,关节处的韧带缺乏柔韧性,身体不能放松,关节不能松开,从而造成浊气不能下降,五趾不能抓地,清气不能上升,难以虛领顶劲。似此,太极阴阳不明,上下虚实不分,根部不稳,导致单腿站立不稳,甚至双腿站立也不稳。

  如要单腿站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身体上下垂直竖正,不偏不倚,不前俯后仰;2、坚持锻炼,让腿部肌肉纤维改变原有组织结构,具有适应单腿站立的机能;3、膝关节曲蓄,胯关节也要曲蓄,单腿独立时,腿与臀部以及腰部也要曲蓄,膝、胯、腰三处弯曲呈折叠之状,全身方能有韧性产生弹力的同时,气沉脚底,五趾抓地,腿部须有螺旋缠绕、扣合、集聚之劲,促成单腿有劲。

  有了强有力的单腿劲后,则可长时间地稳固站立,身法、姿势与步法的升降、旋转与虚实转换也可以平稳自如。单腿劲既符合杠杆和轴心等力学原理,又符合人体生理结构,也符合太极阴阳相对缠绕的要求。因此,行拳万万不可直来直往。否则,关节不能曲蓄,四肢像根直棍,伸展没有余地,运动欲求其快,单凭惯性,既不符合太极拳运行的原理,又不符合技击要求,更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太极拳盘架“稳”中求三、弧线变化

  弧线运动是太极拳求“稳”的前提条件。没有弧线变化,拳势倒换时则会出现动作间断与内劲不缠绵的现象,甚至还会使身桩漂浮不稳。太极拳的姿势招法繁多,在弧线运动时呈现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立体弧线网,极不规则。拳势之所以稳固,首先在于自身独特的弧线变化,犹如蜘蛛罗网,四面八方,牢固紧凑,但又非常灵敏。几何学原理认为,三角形最稳定,立体几何学则认为平面最稳定。总之,三角形呈三足鼎立之势,任何方向的力量都难以使其动摇。

  在习拳过程中,拳势和具体动作的变化与完成都是通过身躯、四肢及关节的弧形运动来实现的,只有弧线运动,下盘方能呈三足鼎立之势,从而促使身桩稳固。在步型、步法及其变化的过程中又要求轻灵稳固,这就要求两脚的站立要有前后左右之别,绝不可处在一条直线上。关节要有曲蓄,运作要有虚实,否则,由于前后无任何支撑力,身体容易前栽后仰;如若两脚前后在一条直线上,左右别无其他支撑,那就势必造成左右摇晃。

  太极拳盘架“稳”中求四、圆弧动作

  太极拳练到灵活异常之时,欲要将拳练“稳”,圆弧动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太极拳科学地运用了圆弧形,以及与人体结构相吻合的旋转运动方式,既符合人体结构特征,又符合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圆弧动作,实际上是关节的转动,在概念上不同于上文所说的弧线运动。上文的弧线运动是指拳势变化时,四肢和身躯运动经过的轨迹呈弧线形。

  由于内劲充足,关节极为圆活,高层次功夫的动作幅度极小,所转之圆阇也随之极小,一般人甚至看不出来。陈式太极拳明师陈金鳌于晚年练拳时就如同婴儿走路,外人根本不知是在练拳。拳术的层次不同,拳势动作所行圆弧的大小与形状和复杂程度也不同,拳术境界越髙,姿势繁杂的拳势动作,其圆与弧在身体外围如同蜘蛛罗网,结构曲折有致,繁时有序。陈式小架太极拳就是因其所走圆阁极小而得名,太极功夫是以无圈为登峰造极。

  重要的是,太极拳盘架中要行之缓慢,在“慢”中来体悟拳谱要诀,时日以久,便可印证拳谱上所说的感觉和现象,诸如身体空松如同没有体重,五趾抓地,内劲人地等等。只有这样,习拳质量才能渐达上乘之境。然而,“慢”的同时又要做到不呆滞、不间断、不散乱,绝不可用时间来衡量“慢”,具体慢到什么程度,那就应以“稳”字来作为依据和标准进行衡量。然而,“稳”的程度和标准又取决于功夫层次的高低和身体条件的好坏。

  总之,通过长久的习练,太极拳爱好者可以从中慢慢体会出“稳”的作用和好处,继而做到行拳缓慢,在缓慢中默识揣摩,逐渐将太极拳要领练到身上,既有外在的声韵并存,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更有气行全身,心神愉悦等内心感受。

看了“太极拳盘架“稳”中求”文章的人还看了:

1.杨氏太极拳115式慢架的中下盘练习要点

2.杨氏太极拳架的学练阶段

3.叶大密架太极拳

4.传统杨式太极拳拳架的练习

5.太极拳桩功

6.杨氏太极拳技击快架

7.陈式太极拳学练的要领

8.太极拳修炼十八句金言

9.警务中太极散手的应用

10.武当赵堡承架三合一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55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