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武术基础 > 古人练武的力与劲

古人练武的力与劲

时间: 肖阳1034 分享

古人练武的力与劲

  在练武当中,很多人都听过劲,还有力,都是与人战斗时常用的力量本质。两者的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内劲力与劲

  拳道境界的高下,不在于拳种的名称或招式动作,而是决定于功夫所运用能量的性质。也就是“力”与“劲”的分别。中华拳道的初等学,是“力”的表现。无论是哪种拳,只要是以“力”为能量,使招式产生威力的,都是“力”的功夫。用“力”的功夫,需要杠杆原理中的支点。在攻击的一刹那,全身一紧,达到“整”的效果,发出爆炸力。力的大小,则视乎筋的柔韧、骨的坚硬、肌肉松紧,配合速度、距离、时间等因素的配合。这是明劲的阶段。

  中国拳术的高级阶段,则是“劲”的表现。“劲”是神、意、气的化合。无论是哪种拳,只要是以“劲”为能量,使招式产生威力,都是“劲”的功夫。用“劲”的功夫,不需要支点。只要与对手有一接触点,对手全身任何一点均在内劲的攻击范围之内。在攻击的一刹那,全身一松,达到“整”的效果,发出比“力”更强的能量。这是暗劲至化劲的阶段。

  用劲与用力不同的地方,是它以“松”为原则。身体越松越不用力,劲就越大。所谓“一分松,一分功”。反之,身体哪个部位紧了,劲就在那个地方断。因为紧张的肌肉就像淤塞的水管阻碍水的流通。用力越多,肌肉就越紧张,产生的内劲就越少。这松的原则,使“用力的”决不可能冒充“用劲的”。

  “力”的功夫是有限的,有止境的。一旦年纪老迈,筋骨退化时,一身的功夫也随而消逝。然而,“劲”的功夫却没有止境。尽管年纪老迈,筋骨退化,但内劲却越练越强。王芗斋、吴翼翚、等先辈,以及现在北京杨家太极汪永泉一脉的名家孙德明、李延玺等老先生,就是著名的实例。

  内劲的培养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内气”,只是有强弱不同的差异而已。武术家可以通过有效的锻炼,培养及壮大本身的“内气”。成为支援招式攻击、防守的能量。培养及壮大“内气”的关键,在于能“松”。“松者,蓬松也;寛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质之特性也”。具体内容包括骨骼松、肌肉松、脏腑松、气松和精神松。这是在提起精神状态之下的“松”。是令气机启动、内气鼓荡的积极的“松”。而求松的法则是“先梢后根”。也就是“先手腕,脚脖松开,灵活自如。再继续锻炼膝和肘的放松。而后至肩、胯等等的放松”。能“松”,才有能量。不能“松”,就没有能量。这是“劲”的能量。所以,太极拳大师杨澄甫每日授徒时,必重复十余次提醒道:“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武术中的内劲

  "内劲",武术劲法术语,内家拳专长,而形意拳独善,故有形意劲,八卦步,太极腰之说。指经过武术修炼,全身骨节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因其运转隐于丹田而不显于外,故名"内劲"。这种劲具有聚全身气力于一点的威力,比不少有功夫人练出的"整劲"更高一筹。内劲锻炼注重以内里感觉引导动作,以丹田配合力的蓄发,从而提高神经中枢系统驾驭肌肉张弛的机能和以气催力的能力。内家拳招法朴实实用,但是如果未练出内劲却无法应用于交手,因缺乏内劲运转,同时内家拳招式多小式,没有外在速度惯性和力量,很难抵挡来人招式。内家拳的发人丈外,四两拨千斤,沾连粘随等都靠内劲转换,所以才能打出出乎意料招法和效果。

  内劲的表现形式在《内功经》总结为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顺也;通透言自此至彼往来无碍;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者,横竖连络之谓也,横络为贴,竖连为穿,属阳伸筋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谓也。曰松,劲渔者,柔之极也。曰悍,劲之萃也。悍者刚之甚,健之极,气血结收之谓也。盖柔能济刚,刚能济柔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合者,周身骨节合而为一也;坚者,横竖斜缠直之谓也。由此可见,内劲不但包括身体素质(四项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还包括智力和经验等多种因素,应当说内劲是一种运动机能。[1]

  小说中的内劲

  内劲是亦常见于小说中的说法,金庸较早的在武侠小说里提出了内劲的感念。和传统说的气功相似,但在小说中的效果却要比气功强悍很多。金庸认为内劲是一种由呼吸吐纳产生的内部的力量,依靠真气在体内运行,而产生可以作用于外部的力量!

  人体中的内劲

  内劲一指禅,对内劲给出了一个定义:内劲是指人体活动的能量,是人体内的潜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个常人不易觉察到的东西,正与人体健康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经过长期特定训练,可以感知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内劲。
猜你喜欢

1.太极拳的“力”与“劲”

2.练武的精神与太极拳丹田劲

338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