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武术基础 >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一样,也起源于农业民俗。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被满足后,人类进而有了精神需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欢迎阅读!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

  习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一些习俗以其合理性被民众广泛认可,代代相传。功能学派的倡导者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满足需求,这种需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满足个人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是满足某种制度在文化管理中发挥作用、管理集体的需求。马林诺夫斯基还提出,文化只有在满足人类的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时,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得到传播。武术文化起源于农业民俗。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必须通过狩猎的方式获取食物。人们不仅依靠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与野兽搏斗厮杀,还需要手持石头或木棒与野兽对抗,在这些过程中人们逐渐获得劈、砍、刺等技能。尽管人们还不能有意识地练习搏杀技能,然而由这些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形成的初级攻防技能,正是武术形成的基础。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一样,也起源于农业民俗。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被满足后,人类进而有了精神需求。我国最早的杂技表演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获得劳动技能和自卫技能,在休息娱乐时,为表达获取猎物的喜悦之情,对一些在劳动中形成的动作进行筛选、组合,创造出表达欢快的动作,这便形成了杂技艺术。时至今日,大多数杂技节目仍然是对生活技能、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艺术化提炼。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一、祈求祥福

  杂技,亦称杂伎,是指各种体能和技巧的表演艺术,包括软功(柔术)、变戏法(幻术)、力技、口技等技艺。软功是对人体各关节生理结构的极限挑战,年龄的增长会导致肌纤维增粗、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肉韧性降低、骨质硬度加强,因而杂技表演者必须从小就接受软功训练。敦煌石窟唐代巨型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便记录了这样的场景。宋国夫人出行时,表演者在浩大队伍最前列表演杂技预竿,四个儿童在竿上进行技巧表演,做出各种造型,有的似翱翔的飞鸟,有的如倒垂的猿猴。《列子•周穆王》中记载道:“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所谓化人,就是幻人,他自由出入水火,随意贯穿金石,悬空不坠,穿墙入壁。《列女传》中也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遁术。齐宣王在宴饮时与钟离春闲聊,钟离春为吸引宣王的注意力故意炫耀技艺,说:“窃常喜隐。”齐宣王果然产生兴趣,说:“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话音未落,钟离春便消失了。在古代,杂技表演者无论是模仿鸟、蛇、猿等动物的形状,还是表演隐身、吞刀、吐火等幻术,都体现了对万物神灵的敬重。人们借助杂技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健康长寿,赐予他们战胜困难的超能力。原始社会末期发生了多次规模较大的氏族间战争,这促进了武术的形成。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发生的大规模氏族战争有黄帝与炎帝的战争、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三苗战争、夏禹伐九黎等。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人们逐渐意识到战前演习操练的重要性。演习操练的内容包括个体攻防动作的练习和群体配合战术的演练。原始族群为了提高作战能力创造了武舞。武舞又叫战舞,融智慧、技能、身体训练和生活习性于一体,将战斗技能套路化、格式化,是人们对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人们每逢狩猎、战争和庆典,为了鼓舞士气都要跳武舞,比如纳西族人跳的祭神武舞是《东巴跳》。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二、修心强身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人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始终把积武德、弘武德置于首位。武德包括:第一,尊自然、法天地、爱家国;第二,孝父母、敬师长;第三,严律己、宽待人;第四,讲正义,讲公道,讲诚信;等等。武术集大成者必然是武德高尚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习者只要能持之以恒地练习,就能形成勤奋、刻苦、顽强的品格。诸多研究证明,长期进行武术锻炼,尤其是长期练习太极拳,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理脏腑、通经脉、调精气,对改善运动、消化、呼吸、内分泌、免疫、循环等系统有显著效果。师傅教授徒弟杂技,首先要教的不是技能,而是练技之德。杂技练习者要尊敬长辈,爱护老幼,主张正义,始终牢记行走江湖“义”字当先。德技兼备者,才能真正成为杂技人。爱好者进行抖空竹、跳丸等益智类的小负荷杂耍或魔术练习,有助于增强肌肉和关节的生理机能,增强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机能,降低神经衰弱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三、娱乐休闲

  学术界认为我国最早的杂技节目是《飞去来器》。原始部落的猎手们常用由硬木片削制成的旋转前进的十字形猎具攻击飞禽走兽,他们发现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风力的影响下,能够飞出不同的运动路线。秦代,民间流传的角抵戏被引入皇室宫廷。汉代,角抵戏发展为包括多种乐舞杂技节目的角抵百戏,其中倒立、弄剑、跳丸、走索、马上技艺、车上缘杆、顶竿、人兽相斗等节目广受欢迎。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被邀请的宾客们(包括许多外国宾客)观赏到角抵戏、戏狮搏兽等节目。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盛会上还有外国杂技表演者的精彩献技,比如,安息(古波斯)国王派来的使者黎轩表演了吞刀、吐火、截马等幻术节目。西周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贵族专政,提倡对贵族子弟进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训练。射、御、乐的训练内容都与武术直接相关。其中,乐作为周朝开国时期的一种舞蹈形式,是向东南西北击刺的动作组合。皇室贵族在重大庆典和节日时喜欢观赏乐这种舞蹈,在平时如果突发雅兴,也会命令舞伎进行表演。这种舞蹈动作套路被后世称为“打四门”,在后来的武术基础套路中还可以见到其踪迹。国粹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念做唱打”中的“打”,也是将民间武术舞蹈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四、文化交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亲自过问组建国家杂技团的事宜。1950年10月,中央文化部聘请罗瑞卿、田汉等人组成筹备杂技团工作组。1953年中华杂技团更名为中国杂技团,正式建团。中国杂技团带着我国人民的美好祝愿和深厚情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出访了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丹麦、瑞典、芬兰、奥地利等欧洲十四个国家。通过展演承载着华夏古老文明的杂技节目,促使其他国家人民切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杂技演员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在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展示了艺术风采。我国杂技表演者自第一次走出国门起,就成为我国文化的使者、和平的使者。我国长期致力于同其他各国在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这有助于实现世界各族人民互信互敬,为世界和平发展夯实基石。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国家武术队组建。1990年,武术成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同年10月,国际武联在北京成立。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2008年,武术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设比赛项目。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不同地区的习武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形成了众多门派,创造了大量拳种。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武侠、动作影片日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武术明星吸引了大量国外武术爱好者来到我国学习武术。我国武术向国外推广已成常态,武术表演队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武术与国外其他技击术的对抗、搏击比赛全球瞩目。

看了“杂技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作用”文章的人还看了:

1.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2.武术的作用

3.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

4.武术的养生作用有哪些

5.简述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66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