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写张爱玲的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国现代著名海派作家张爱玲,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余斌评论为“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20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写张爱玲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写张爱玲的文章一:我爱张爱玲

  我不是个博览群书的人,所以我知道的作家不多,但是我知道张爱玲,而且对她还很喜欢。读她的作品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点真的是很绝妙!我想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并写下来告诉世人,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世人,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说出名要早,享乐要快。想做什么,立刻去做,都许来不及了。平心而论,在中国所有的女作家中,我个人认为,除去李清照,张爱玲的文章算是最好,迷倒了无数读者,也包括我。我爱读她的作品。

  张爱玲对婚姻的阐述十分精辟。她说:“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不过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真是一针见血。但遗憾的是,生活中的张爱玲,对于婚姻的态度与表现,却又几乎翻了过去。

  “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的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生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这是张爱玲的做人哲学,张爱玲是一个大俗之人,他甚至以这种俗气为荣。不过没有人能够像张爱玲一样把大俗变成大雅,把俗气变成一种艺术,用俗气谱写一部传奇。

  张爱玲的一生几乎都在追求完美,他的生是完美的,她是李鸿章的外孙女,死也是完美的。他的一生是估计的,冷傲,神秘的,她给后人留下的是赞叹,羡慕,传奇。她如同一个女神,飘忽而来,在四十年代的大上海遍地开花,大红大紫,而在四十年代后她又飘然而去。张爱玲给我的是陌生,神秘,神奇,冷峻。

  张爱玲,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传奇落幕了。她静悄悄地走了就像从来都不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一贯方式一样,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永恒的背影。

  我遗憾没有与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同处一个时代。

  豪放宋词

  2009,5,20

  写张爱玲的文章二:我与张爱玲

  文/可乐瓶

  很早以前,便钟情于她的文字。她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而我想说的是:“因为痴迷,所以愿意倾其笔墨!”不管是多少文字?不管它是好、是坏?总归还是想把内心那些悸动给记录下来的……

  很想走进她的内心,去看看,看她到底苍凉到了哪般程度?黑暗而无半点母爱的童年;一段倾其一生却被伤的千疮百孔的爱情;一个被孤寂与凄凉包围的晚年。我甚至会认为,她的来到,仅仅是为了留给世人一个苍凉、凄美的故事而已,以及她那些苍凉的文字……

  今天忽然问小炜,问他是否了解张爱玲,可他的回答多少是让我有些失望的……他竟不知道张爱玲是谁?但他愿意了解,对我而言,却也是一种安慰。我痴迷张爱玲,就好比小炜曾经一度痴迷那些武侠小说吧!像他所说,有些东西是无缘由的,只是一种无缘由的痴迷………

  我给他讲我了解的张爱玲,讲她的黑暗童年;讲她的凄美爱情;也讲她的凄凉晚年。竟一下子絮絮叨叨的说了好多,也不考虑听的人是否也愿意听我这么说着?小炜说:可以倾听一个人的心声,是件非常荣幸的事。且不去深究他的回答是真心话,还是仅仅是出于礼貌的回应?对我而言,都会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昨日,看了三毛根据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经历所写的《滚滚红尘》的电影,心生好些感慨……那段倾城之恋,倾其了张爱玲一生所有,却依然被整个世界彻底地抛弃!似乎,现在有太多的人热衷于看那些所谓的票房很高的佳片,却少有人去看那些离我们远去的、渐渐褪出我们视野的影片。我有时喜欢叫她“爱玲”,不是因为什么,只是觉得这样叫她比较亲切。按照辈分来说,如此叫她自然是不合适的。然而,在我这里这些也是可以略去的,一个人的灵魂与另一个人的灵魂在这世上永远是平等的。很多人说她孤傲;说她常拒人于千里之外;说她是个怪人。然而,这真的是事实吗?若不是这身边人无一人真正懂她,她又何必拒人与千里之外呢?若不是那黑暗的童年,她又怎会有如此的绝望呢?若不是胡兰成的滥情,她又怎会孤老终身呢?是这个世界先抛弃了她,而后她才抛弃了这个世界的。

  那日,初次与胡兰成的交谈,不知不觉中竟过了五个小时,若不是天色渐暗,想必交谈还会继续下去的。那时,她便知道,眼前这个男人是懂她的!懂她的文字,所以更懂她!从小就缺失父爱的她,自然对胡是有一种依赖感的,那么多年了,她终于遇到了一个懂她的人。这个世界早就抛弃了她,而现在胡是那个将她重新挽就回来的人。重新给了她绚丽的世界,不管之前的世界是有多灰白、多黑暗,此时对她而言都已经不再重要。然而,她后来说过:“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只是,那时候,她又怎会想到这些呢?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爱的那样超凡脱俗。试想一下,当这个世界所有人都抛弃你的时候,有一个人过来将你拥入怀中,给你从未有过的关怀、理解与呵护,你是否也会认为这个人是上苍赐予你最好的礼物?是否也会暗下决心与这人厮守终生?只因他在你最需要爱的时候,来爱你!谢娜在婚礼中这样说到:“谢谢你,张先生!在我最需要爱的时候,来爱我……”说到那里她便哽咽的不能再说下去了,眼泪便流了一地……想必,那时爱玲比谢娜要激动的多、更愿意倾其一生,爱眼前那个男人!毕竟,谢娜没有被这个世界抛弃过。胡兰成没有向她隐瞒已婚的事实,然而这些对爱玲来说都是可以忽略的。在胡兰成的妻子提出离婚后,他们则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那年,她二十四岁,而那年,他三十八岁。“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胡兰成在两人结婚时所写。她们的婚礼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好友炎樱为证。“现世安稳”,那时的胡兰成想必是愿意给她一个安稳的“家”的。她曾在胡的信中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她从未在意世俗的眼光是如何看待她的爱情。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世俗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自然也不会以世俗的眼光来品评自己的。对于世俗之人的谈论,她早已习惯,早已麻木,早已看透。在她眼里那些世俗之人,只不过是一群愚昧、守着封建主义压抑自己思想的可怜人罢了!

  她在散文《爱》中写道:“于千万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人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就没什么好说的,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她的文字,也是从那是开始被她的文字吸引,近而强烈的想了解她。她也曾在《迟暮》中写到:“青春如流水般逝去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长夜又将怎样度过?”她的晚年,是孤独的、凄凉的。其实,我觉得即便是身边围绕了好多人,她也还是感觉孤独的。她曾说过:“我将只是萎谢了”只有胡兰成能使她重新绽放,然而那是不可能的了。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洛杉矶的公寓内。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她是带着她的苍凉离开的,就连离开也选在了这样一个尘世最繁华最热闹的日子。她逝世的那日,恰逢是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享年七十五岁。

  张爱玲虽不是世俗之人,但她又是世俗的,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感受到!她告诉你,但她不炫耀!张爱玲喜欢用一个苍凉的手势,来形容她作品中的人物,而事实上,她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她说她不喜欢壮烈,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我爱她的文字,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一种喜欢。喜欢这样的文字,平静、自然、睿智。然而,在现实中遇到的众多朋友同学中,竟没有一个人和我一样喜欢张爱玲,更别说坐在一起讨论一下了。也只能是说给自己听罢了,或是说给那个远在天堂的张爱玲听。今天,小炜听我说张爱玲时对我说:“不要过多沉浸在那些文字里,毕竟那是她的故事。”是的,很多人会说看太多张爱玲的文字,会让人感到悲凉,对人生失去了乐观。或者又会有人认为:她只是一个不无庸俗的作家,喜欢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孤傲女人罢了。然而,我依然觉得她伟大。张爱玲性情孤傲,她的文章是写在针尖、刀尖和舌尖上的,犀利、冷酷!只是轻描淡写,便可以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这便是张爱玲!

  或许,许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她。然而,多年以后,我们依然还能从她的文字中感触到那么多,这也是一种幸运,一种幸福……

  小炜说他想在大学期间,写出一部自己的小说。却总在写小说时考虑到很多,以至于被限制。我说,何不尝试着任由自己的思绪写下去,写好了再回头去看,或许那些所谓的主题,早已渗透在字里行间了。我说我是不喜欢被限制的,我只写自己内心的文字。自然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从不去考虑什么主题?什么中心的?我不想让自己的文字去奉承那些世俗人的虚荣心,我说我的文字只写给自己,和看得懂的人!对于爱玲,我还需要去慢慢了解,去慢慢走进她的内心,通过她那些文字……

  写张爱玲的文章三:最浓最美张爱玲

  看张爱玲就像从远处凝视一小杯镶有金丝的咖啡。浓烈中搀杂着颓废,却又散发出无比浓郁的袅袅热气,溢满房屋,使人的灵魂为之一振,精神世界被牵引进现实,历经了冷傲后再浸入那置留了很久的咖啡中。杯子却仍然洁白如雪,杯口则光彩照人。

  一袭丝质旗袍曾让我怀疑她是旧时代的拜金女,实际上,她确实也有一点拜金的表现,譬如她不会像传统文人那样离群索居,远世清高,她喜爱名牌服饰,但好在没爱到骨子里去。

  (一)前半生,浓烈冷傲

  “里屋没有点灯,影影绰绰的只看见珠罗纱帐子里,她母亲躺在红木床上,缓缓挥动白团扇。”当我读到《倾城之恋》时,觉得这段文字挺有意思,也许张爱玲当时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正想披露二十世纪民众的生活状态,它的篇名给人的第一映像似乎是动人的爱情故事,其实到最后才恍然明白那是一场男挑女逗且费尽心机的把戏和交易,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十八年,在娘家待不下去,不愿失去“淑女”的身份,面临生存的无奈与焦灼,只能用残存的青春来赌一把。男主人公范柳原是中西文化相背相缠滋生出来的,他渴望得到内心的慰藉,对白流苏也不能说是虚情假意,两个情场老手都将对方摸得透透的,突如其来的战争迫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当世界恢复平静,爱情亦随风而去,化为梦幻。

  张爱玲用这样一个故事诉说了对爱情神话的嘲讽,因为在二十世纪那个乱世,许多人就像白流苏那样费尽心机找寻自己的家,可供精神停靠的港湾,而现实与希望往往是唱反调的,他们付出如此的苦心所获得的仅是一座空城,只是一个赖以谋生、功利化的婚姻。文学作品来自生活,张爱玲也不例外,她的每部作品几乎都以悲凉的结局收尾。从这点特质上,可以窥见她的真实心静,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并偶尔凭借文字将嘲讽之意诉诸笔端。但张爱玲毕竟也只是个女人,她对于爱情的渴盼与对生活本质的刚烈坚守,她希望得到一份瓜熟蒂落的爱情。

  然而,事实与文学的幻想又是如此的巧合。1944年,张爱玲趁着创作步入巅峰时期,与《中华日报》主笔,也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汉奸文人”胡兰成签订婚约。张爱玲看人或事一向有着独特的清醒与深刻,而对自己的情感却深陷其中、无力自拔,与胡兰成的婚姻异常短暂,只维持了两年。她最初怀着的希望变作了失望,刚烈的审视态度化为冷傲,浓郁的幻想也顷刻间碎成泡沫。

  张爱玲年轻时期的情感波折竟与白流苏的爱情经历如此相似。从刚开始的渴望被爱到最后被爱所伤,使人不得不再次感叹世事的无常,命运的交集,虚拟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偶然交叉。在爱的幻想与欲望逐渐被现实击碎后,原本的生活回归理性。人物在困苦年代的生存欲被充分展露,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这也是张爱玲的洞见所在!在那里,利益时在场者;爱情可谓不在场。张爱玲再次用冷峻的旁观者视角洞察整个社会,在浓郁的情调中,以刚烈突显自身的高傲,而即便是那份傲骨也同样根植于物质的泥土中,张爱玲自身也是二十世纪的社会风采之一。

  (二)后半生,冷暖自知

  1955年秋,张爱玲从香港移民美国。在这年,她的首部英文小说《秧歌》成功出版,心高才傲的张爱玲愈加坚定一个信念:要在英文的文学天空翱翔。1956年3月,著名的麦道伟文艺营答应了对她的赞助。张爱玲便去了那儿,专心从事文学写作,在美国作家的荟萃之地,她邂逅了一生最重要的男人,他就是白人作家普德南*赖雅。

  张爱玲在与他结识之初,就察觉到他的文学才华。赖雅的祖先是德国人,张爱玲对此毫不介意。1965年3月13日,他们俩第一次见面,张爱玲和他很自然的谈论了一些话题,包括人生、文化、阅历,越谈越觉得投缘。时至5月初,张爱玲甚至都感觉离不开他了,而赖雅更不愿离开张爱玲,他们已经由惺惺相惜发展到难舍难分的地步。那发生的一切似乎合理,也为张爱玲的后半生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1956年8月18日,张爱玲与赖雅在纽约结婚,当时的赖雅已经65岁了,而张爱玲刚步入中年,精力尚存。张爱玲深知她与赖雅的差异,但就是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一对,却偏偏走到了一起。

  张爱玲对于自己的婚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初来乍到的她太需要一个稳重的锚来固定自己,何况前面与胡兰成的失败婚姻对她造成了伤害。所以,张爱玲与赖雅的知己之交升华为情感的藤蔓也就不足为奇了。

  令人叹惋的是,赖雅经济的拮据与身体的羸弱注定他不可能成为固定张爱玲的锚。张爱玲与他结婚的两个月后,赖雅再度中风,接近了死亡。张爱玲担心他会离她而去。她携他饥一顿饱一顿,住着没保障的房屋,与赖雅踏实的过日子。她不得不写些“烂剧本”,分散了力作的完成。写作是张爱玲最高的追求,而花费精力在毫无意义的作品上面,对她何尝不是一种煎熬?很快,张爱玲的第二部小说《粉泪》被出版商退回,她陷入了长期的低沉情绪……

  张爱玲38岁生日那天,联邦调查员核查赖雅欠款一案。她好不容易把探员哄走,两人做了点青豆、米饭,餐后看了部电影。在萧瑟的秋风中,步行回家。她说,很幸福,那是她平生最快乐的生日。

  1961年,张爱玲为谋生和发展,到港台找些机会。他得到了赖雅中风的的消息,她没钱买机票回美,她还想为他筹钱治疗。于是,她赶写《红楼梦》等剧本,在此期间,她也受着眼疾的折磨,眼睛因溃疡而出血,写作又要靠眼睛,熬夜使眼疾恶化。由于种种原因,剧本未被接受。那几日,张爱玲觉得除了远在美国的赖雅,自己完全是孤独的。

  1995年9月初,洛杉矶的西木区,张爱玲孤然离世,她身边连一位陌生人都没有,仍然是孤独的。

  据赖雅之女菲丝的叙述,张爱玲为了失足摔到而瘫痪的赖雅付出了太多,她照料了他两年,为赖雅端着脸盆……张爱玲的大部分时间、才华都浪费在保姆式的忙碌中。1967年,赖雅逝世,张爱玲既悲伤又解脱。

  张爱玲逝世的较长时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各不一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旅美期间,她创作的数量不多,而且皆属旧题材,年轻时的激情与活力不复存在。

  
看过“写张爱玲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张爱玲优美散文摘抄

2.张爱玲随笔散文

3.张爱玲随笔散文

4.张爱玲优美英语文章:Love

5.张爱玲写给女人的个性签名

写张爱玲的文章

国现代著名海派作家张爱玲,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余斌评论为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20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写张爱玲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写张爱玲的文章一:我爱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45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