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乡下打糖人为题的原创文章

时间: 凤婷1158 分享

  学习啦:打糖人挑着担、敲着铁板,在乡下走街串巷。想吃饴糖、矮墩糖的小伙伴就可以拿钱或是拿废旧品跟打糖人买或是换。

  那天下乡去一个古村落玩,村口几栋新楼房高大霸气,村中的老房子却破败不堪,而石板路铺上了水泥,真是不伦不类。

  我刚有点白跑一趟的感觉时,耳边突然响起“叮叮咚、叮叮咚”的声音,难道有打糖的?这可是几十年没见的了。我赶快走上前,转弯过去,看见迎面来了一个挑担的,一手端块铁板,扶着扁担头,另外一手端个小铁锤,不停地敲铁板,“叮叮咚、叮叮咚”的声音就是这样发出的。

  真的是打糖的。他挑着两个竹筐,上头都摆放个浅浅的木框,木框底部铺的是白亮亮的铁皮。一个框里放了块半寸厚的硬饴糖,外面裹了一层熟米粉的,与其他物品就不会黏着;另一个框里放着一排排矮墩糖,它是用硬稠的饴糖,卷成圆柱形,直径寸把,长两寸多,矮墩墩的模样,外头黏满白芝麻。

  竹筐里,一个是装了饴糖、矮墩糖的备货,另外一个是换来的废旧物品,他的那块铁板前头是尖的,和凿子差不多。根据某人给的钱或者废旧物品,他把铁板尖头按在饴糖块上,用铁锤敲铁板的另一头,小块小块的饴糖就被打下来。如果人家嫌少,他有时也会再打一点点下来,正是如此,这种营生就被称作“打糖的”。

  据说,古时候就有打糖的,起码流传了两、三百年,在我们渝东,主要是巫山人在做,他们用玉米粉熬成饴糖、矮墩糖等。

  我们村属于重庆奉节,离巫山县比较近,往东北走七、八里路,上一座岭,再下岭,往西北走七、八里路,就到了巫山县的地界。因此,我小时候常常看见这种打糖的,挑着担、敲着铁板,到我们这边走街串巷。想吃饴糖、矮墩糖,用钱买理所当然;如果用废铜烂铁、骨头、旧书本换,也是可以的。

  一听到“叮叮咚、叮叮咚”的声音,许多小孩会跑了围上去,我也不例外。虽然父亲在外工作,可我们兄弟姊妹多,劳力少,母亲总把父亲给的那点钱捏得紧紧的,想让她买糖给我们吃,那是很奢侈的事。废旧物品也是少得可怜的,半年一年也积攒不了多少。

  我记得,自己有一次先下手为强,留下一个牙膏皮,又曾经在在父母房间里的抽屉中拌来搜去,找到过一个铜钱,然后拿去换饴糖吃。好像也就这两次,换过饴糖吃,还感到它不大甜,有一股焦香味,黏牙齿的。

  至于矮墩糖,吃过一次,给我的印象更深刻。那次,打糖的来了,“叮叮咚、叮叮咚”,敲得人想吃,心里痒痒的,可又恨恨的,因为家里没换的东西、手中没有几分钱。我只能像大多数小孩一样,围着打糖的担子,眼巴巴地望着另几个小孩吃饴糖。

  有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孩子,他是父母的独子,父亲又是工作的,几乎每次打糖的来,他母亲都会给他两、三分钱,或打点饴糖,或买个矮墩糖吃。

  这次他买了个矮墩糖,手举着,夸张地掰大嘴巴咬,用力地嚼着。跟他同班的几个同学羡慕的盯着他,有人轻轻问他:“甜吗?好吃吗?”

  他得意洋洋:“那怎么不甜?那怎么不好吃?哎,你们想吃吗?”见同学点点头,他接着笑笑说:“叫一声大哥,就给你吃。”

  他的几个同学口水都要下来了,急忙叫着:“大哥,大哥!”他就咬了几小丁,米粒那么大,给了那几人。

  他又问我:“你也叫一声,同样给你一丁,叫吧!”我不叫,转身就要走,他拉住我,有点发怒了:“嘿!给脸不要脸啊!”我气愤地甩掉他的手,想走开,他却紧抓不放。

  “干什么?干什么?不要打架!”突然我母亲叫起来,她刚下地搞菜回头,碰巧为我解了围。

  那几个小孩跑远了,母亲问明事由,停了一下,掏出小包包,打开手绢,拿出三分钱:“给,买根矮墩糖,到边上吃完了再回家。”就这样,出乎意外,坏事变成好事,我第一次,也是小时候最后一次吃上了矮墩糖。它当然比饴糖好吃,卷得厚重有些软,沾了芝麻更加香。

  日前下乡,我朝打糖的人招招手,他边敲铁板边迎面走来。我拿出五块钱,打了点饴糖,要了三个矮墩糖——以前三分钱一个,现在一块钱一个。他用塑料袋装了,递到我手上。我捡出几丁饴糖吃着,又问了他的一些情况。

  果真如此,他家多少代都是做这个的,“”中期,他十几岁,已开始跟着父亲学了。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他父亲被抓去公社民兵指挥部,参加了一个星期的学习班,回家后,只能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去劳动,从此不能再卖饴糖、矮墩糖了。

  改革开放以后,他就外出在工地搬砖头、拌水泥,近年过了五十岁,年纪较大了,八十多岁的父亲也不让他再爬脚手架,说还是卖饴糖、矮墩糖吧!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熬饴糖、做矮墩糖,然后挑着担,四乡八村地卖。他说,其实每天赚不了几十块钱,但没有打工累,比较自由,最重要的是,像他父亲说的,这是门手艺,最好能传下去。说到最后,他摇摇头,轻声说,传下去也难,自己有两个儿子,又有了孙子孙女,哪个会学呢?他苦笑一下,向我挥挥手,离开了。

  远望打糖的人笑嘻嘻地敲着饴糖,我突然感到,这一趟没白跑,吃到多年没吃过的食品,看到一幕多年没见过的景象。

  可是,现在好吃的食品太多太多。打糖这门手艺能传下去吗?或许,不用多长时间,它真的会没有了。

  作者:王贞虎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3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