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2、通过朗诵诗歌,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体会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行走”在如今说来是一个很文艺很小资的词。我们常说,行走在山水间,行走在都市里。远离工业文明的骚扰,行走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追求、一种个性选择。然而在古代,即使是封建时代巅峰的盛唐,行走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有的仅仅是造物赐予我们的双腿。那时的行走,总是跟漂泊,跟落魄推不开干系。贬官才会去边疆,流民才会离家乡,况当时大唐盛世,谁愿意离开繁荣的长安而去那些山水险恶之地呢?

  大诗人李白却是不一样的。他的骨子里刻着动荡,宿命中写着流离。李白的行走,是他一生的主题。于是《行路难》诞生了,于是《侠客行》诞生了,于是,《蜀道难》诞生了。

  跨越千年的时光,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彼岸回望盛唐,回望那个青春豪迈的时代,我们能清晰地看见李白和他的“大诗人”的称号。那么我们今天便从李白行走的足迹开始,探究李白“大诗人”之大,大在何处?是因为他创作的诗歌多吗?还是因为他名气大?我们便从这首《蜀道难》开始,看一个端倪。

  二、诵读分析。(6分钟)

  虽然我们现在已不复见李白当日的风采,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薄纸上存留的诗篇间,感受李白诗歌的魅力。好诗是应该在不断的诵读间被感知被理解的。下面,我们先来一起欣赏著名表演艺术家乔榛朗诵的《蜀道难》,大家在欣赏的同时,做两件事情:1、哪些诗句能引起你的想象,你觉得写得精彩?请划出来。2、《蜀道难》如何体现着“大诗人”李白之“大”?

  (欣赏朗诵)

  提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艺术家的朗诵中感受到这巴山蜀水的一片险峻,回到刚才的第一个问题,哪些诗句引起了你们的想象,你们觉得写得精彩的?

  就如饮一口好茶,需要一个回味的时间。给大家几分钟或是自己回味也好,或是前后间相互交流也好,大家来品一品这诗句。一会儿请同学也来朗诵自己觉得最精彩的句子

  读古诗如何读得有味道,关键在感受与理解。我们尝试着去还原李白行走在入蜀道路上的那种感受,便能体会到,每一句该怎么读。

  三、理解诵读。(20分钟)

  (学生自读,教师下班指导;请同学朗诵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穿插诵读指导与理解)

  (以下各句不按顺序,不择多寡,适时插入讨论)

  (一)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学生诵读,点评)

  提问:诵读古诗,首先应该把握诗歌的情感。开头的三个叹词所带有的情感是怎样的?要读出什么语气?

  明确:如果大家去黄山或是华山旅游过,便能感受到这第一句的情感所在。当你爬一座很高的山,你已经爬了很久,很累了。可是抬头一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很陡得坡,你也会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噫吁嚱”的感叹。大家看课下注解“噫吁嚱”是表示惊讶的感叹。就像我们现在表示惊讶会发出“哎呀呀!”这样的词,因此,这三个字要读出疲劳而感叹的感觉,这才能感觉得到“难”。

  提问:第一句告诉我们,蜀道难首先因自什么呢?

  明确:山高。

  提问:什么地方看出的?

  明确:危乎高哉。“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因此在读的时候,“高”应该比“危”独得更加强调,这是程度的递进。“乎”“哉”,皆可有延长音。来表示对山高的感叹。

  提问:这开篇的头一句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让读者一接触诗歌,便被这种磅礴的气势所压倒,由此来营造这种蜀道艰难的氛围。因此,最后“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要读出这种难于登天的困顿。

  (学生诵读第一句)

  从刚才对开篇这一句的诵读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李白之“大”的一个原因呢?

  明确:情感的奔放与率真。李白在他的《江上吟》中写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自己说明了自己诗歌的这种特征。

  这种特征在李白的很多诗歌里都出现过,尤其在第一句上,同学能不能想到几个例子?

  明确:《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师朗诵,稍解读)

  很显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一句在全诗中不只出现了一次,那么三次出现,所蕴含的内涵一样吗?为什么要反复出现呢?

  明确: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蜀道难行”,定下全诗的基调,并从“山高”的角度指明蜀道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战祸之频繁。这三句分别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强调蜀道的艰难,使全诗主旨明确。

  好的,我们了解了李白之大来自他的这种情感的奔放与率真。那么我们接着从诗句中去发现李白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刚才我们感受了诗歌第一句带给大家的强烈情感冲击。大么接下来的这一句,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诵读呢?(一二学生回答)

  可能同学们的体会还并不全面,我们来看一下“蚕丛及鱼凫”,这讲的是什么?

  明确:古蜀国的开国。很显然这是用典,而且用的是神话。课文中还有好几处用到神话的地方,如“五丁开山”“子规”等等。应该来说,大家也爬山,回来后也写游记,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大家肯定不会用到“蚕丛”“鱼凫”“五丁开山”什么的。但是大诗人李白用到了,使用这些神话,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提问:我们来看看,这些神话应该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明确:远古。

  提问:远古神话,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到这个词大家能联想到什么?

  明确: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那是一个洪水刚刚退去的时代,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最简单的棚屋也没有;没有道路,有的只是无尽的山水纵横;火,刚刚为我们所使用,我们的先祖作为那个世界的拓荒者,置身于充满神秘与危险的密林之中,高大的树冠遮蔽了阳光,凄厉的叫声不时传来。天空中,金色的凤凰展翅而过,鸣叫之声响彻寰宇。大海里,青色的巨龙掀起滔天巨浪,龙吟不绝。野蛮、神秘、瑰丽往往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形容它的形容词。

  提问:李白从这种远古的神话开始写蜀道的艰难。说明蜀道历史悠久,因此“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在读的时候如何停顿?语气应该如何把握?

  明确: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何”应该拉长,“茫然”要读的凝重,表现对远古时代的这种追思以及先民开国的艰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表现这种在历史中长时间的荒凉,自蜀国开国以来,48000年,由于山水险恶,完全和外界隔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与四万八千岁相比是何等的渺小。李白夸张的语言,加什么道路艰难的程度。因此,四万八千岁要重读拉长,“通人烟”应读出这种无奈。

  (学生诵读此二句)

  提问:在第二段中“子规地夜月”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神话故事?

  明确:杜鹃。这里用到了“望帝啼鹃”的典故,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因此读时要放低声调。前方是没有尽头的险路,身后是陡峭的悬崖。只身一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这是又传来远处杜鹃的啼叫,愁苦之情在这鸟的爱啼中进一步深化。要读出千里孤身之感,“愁空山”要读的凝重。

  (学生诵读其他句)

  提问:李白是通过什么手法来通过深化写蜀道之难的?

  明确: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

  李白的夸张大家都很熟悉了,夸张的作用便在于强调突出。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天才想象总给诗歌带来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色彩。这首诗中,有哪一些地方运用到了夸张,有怎样的效果?(学生举例)

  李白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加上受到道教的影响,就更显离奇。通过对诗歌中这些神话的理解,我们体会到李白想象的丰富,夸张的大胆,便是这一点成就了李白之大,他有着宽阔的视野,与流畅的才思。

  也正是这一点,让所有后辈诗人无法企及。他的想象,他的夸张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因此,后人有学杜甫的,有学李商隐的,有学王维的,但却很少有人能学李白,因为这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气韵。

  (三)“三叹”

  《蜀道难》之中,李白从山高、路险、战祸三个层次书写蜀道之难,让行路之人不盛嘘唏,于是文中就有一个动作多次出现了,这便是“叹”。要读好一首古诗,除了要带着感情,明确停顿,更重要的是理解诗歌的思想。

  提问:诗中在三段里分别有三次“叹”的动作:“以手扶膺坐长叹”“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们来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内涵?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以手扶膺坐长叹”,这个叹是对道路艰难,行走费力的感叹,读的时候应带有疲惫无奈之感;“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带有困惑不解的对 友人非理性行为的惊叹,读的时候可到有一点惊讶的语气;“侧身西望长咨嗟”这一叹就比较复杂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和乔榛都曾经朗诵过这首诗,但在情感的处理上却不一样,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两位著名表演艺术家对这最后一句的处理。(放录音,学生讨论两种诵读方式的不同。)

  明确:曾经有人采访过这两位艺术家,问,同一首诗为什么读起来情感却相差如此之大?濮存昕认为,这是李白刚到长安时给贺知章的诗,为的是表现自己的才华,应次要读的高昂;而乔榛认为,李白在诗中表现了对国家潜伏着巨大危机的担忧,应此这最后一叹要深沉。其实,这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诗人的生命体验去感受。首先,侧身西望,在蜀道之上侧身西望,看的是什么地方?很明显是长安,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说明在蜀道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心念国都。其次,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呢?李白的志向就是 “奋其志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因此,虽然此时安史之乱还未爆发,但愿为辅弼的李白已经看到了盛唐繁荣下的层层危机,于是“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应该读出这种意味深长。

  一说到李白,可能很多同学土会想到李白的狂傲、飘逸。其实李白的人格是很丰富的。李白有志气、有豪气、又有骨气。李白有志气,当唐玄宗找他入京时,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有豪气,当他的志向被压抑的时候,他会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同时李白也有骨气,当他被权贵打压排挤的时候,他大声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这最后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之“大”的第三个原因:丰富的性格的饱满展示。

  今天我们借助《蜀道难》理解了李白之所以成为大诗人的三点原因,最后,大家一起在老师的诵读中再次去感受李白的豪情,去体会蜀道的艰难。

  (诵读全诗)

  四、总结

  李白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国力得到增强,社会十分安定,政治空前开明,很容易就能激发起像李白这样诗人的自豪感和乐观浪漫的激情。是盛唐成就了李白这位不朽的大诗人,也是李白成就了青春豪迈的盛唐气象。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择其中任意一题,自我探究后,作报告一篇:《李白·盛唐》;《李白·明月》;《李白·美酒》;《李白·功名》;《李白·人格》
看过"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的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3必背古诗词

2.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要点大全

3.高中语文必修3文学常识

4.高二语文上册课文 蜀道难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

  • 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

  • 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

  • 高中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

133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