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滕王阁序》课文解读(2)

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滕王阁序》课文解读(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滕王阁序》课文解读

  闾阎①扑②地,钟鸣鼎食之家③;舸④舰⑤弥津⑥,青雀黄龙⑦之舳⑧。(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①闾阎:lǘyán,二字同义,均指里巷的门,又指里巷,这里代指房屋。②扑:满。与下句“弥”同义。③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大户之家鸣钟列鼎而食。鼎,盛食物的器具。④舸:ɡě,大船。《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⑤舰:版屋船,船的四围加木版,防御矢石。⑥津:渡口,这里指河。⑦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⑧舳:zhú,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与下文“明时”遥相呼应。]

  云销①雨霁②,彩③彻④区⑤明。(彩虹隐没,秋雨散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①销:通“消”。②霁:jì,雨过天晴。③彩:指日光。④彻:通“贯”。⑤区:天空。)落霞①与孤鹜②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群聚的霞蛾与孤独的野鸭在天边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①落霞:成群聚集的霞蛾。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辨霞鹜》:“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②骛:wù,野鸭。按: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芝盖,车上遮阳的似伞一样的东西。)[由人文景观转写自然景观,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将景物描写推向高潮。这两句虽然出自庾信,有化用的痕迹,但能翻出新意,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故素来被称为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这是大景静景:霞蛾在下随风飘飞,孤鹜在上展翅翱翔,上下相映增辉,这是小景动景。这两幅景大小相衬,上下相映,动静结合,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浑然天成的绝妙秋景图,显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力。]

  渔舟唱晚,响①穷②彭蠡③之滨;雁阵惊寒,声断④衡阳⑤之浦⑥。(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山南麓的水边。①响:指歌声。②穷:尽,直达。③彭蠡:古大泽名,即今鄱阳湖。蠡,lǐ。④断:止。⑤衡阳:衡山之南。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衡山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⑥浦:水滨。)[这两句由描写视觉形象转为描写听觉形象,前句写人文景观,后句写自然景观,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融为一体。歌声、雁声是实景,“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则是想象,作者采用这种虚实相衬的手法来模山范水,让读者耳听八方,视通万里,浮想联翩。]

  第二、三段扣住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先叙来阁行踪和沿途所见秋日景观,接着描写滕王阁高危壮观和周围山水形胜,最后登上滕王阁,描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这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而且各种景观依次展现,变化万千。有色彩浓淡的变化,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有视觉的变化,“上出重霄”是仰视,“下临无地”是俯视;有远近的变化,“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四句,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有动静大小的变化,“秋水”“长空”是静景大景,“落霞”“孤骛”是动景小景。除了视觉的形象,还有听觉的形象,除了实景,还有虚景。上下、远近、浓淡、虚实、动静、大小、听觉视觉,各种景观错综交织,色彩斑斓,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遥襟①甫②畅,逸兴遄③飞。(阔大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①襟:胸怀。②甫:方才、顿时。③遄:chuán,迅速。)[写赴宴之人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①籁②发而清风生,纤③歌凝而白云遏④。(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①爽:形容籁的发音清脆。②籁:排箫,一种由多根竹管编排而成的管乐器。③纤:细。④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遏,阻止。)[写宴会上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烘托出宴会的欢娱场景。]

  睢园①绿竹,气凌②彭泽③之樽④;邺水朱华⑤,光照⑥临川⑦之笔。(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堪比南朝诗人谢灵运。①睢园:西汉梁孝王的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故城在现在河南省商丘县南。梁孝王曾经聚集一些文士在菟园饮酒赋诗。《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睢,suī。②凌:超过。③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此代指陶渊明,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④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⑤邺水朱华:邺水,河名,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陈王曹植曾在邺下作过《公宴诗》,诗中有“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的句子。朱华,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⑥光照:意思是发出灿烂的光辉。⑦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将滕王阁宴会比作梁王菟园、陈王邺下的盛会,暗示宴会的豪华,将设宴的主人比作梁王、陈王,将赴会的宾客比作陶渊明、谢灵运,暗示人物的高贵、文雅。作者极力描绘宴会的豪华快乐,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的融融之乐推向极致,以反衬下文的“兴尽悲来”。]

  四美具,二难①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样美事都齐备,贤主、嘉宾这两样难得的条件也一应俱备。①四美、二难:历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语出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诗集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二难,指贤主、嘉宾二者难得。第二种解释,四美,指音乐、饮食、文章、言语。《文选》刘琨《答卢谌》:“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李善注:“四美,音、味、文、言也。”二难,指明哲,坦诚。语出《世说新语?规箴》:“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参看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书采用第一种说法。)[这是本段的关键句子,在内容上,有归结上文的作用;在结构上,有过渡转折的作用。文章改用三字句,节奏的变化,暗示表现手法和情绪的变化,从此文章由描写转入抒情,心绪亦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①于中天②,极娱游于暇日。(向空中放眼远望,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娱。①睇眄:dìmiǎn,看。②中天:长天、遥天。)[这两句将视野由宴饮娱游扩展到阁外“中天”,以引起下面对宇宙、人生的感叹。]

  天高地迥①,觉宇宙②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③之有数④。(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到了尽头,悲伤随即而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个定数。①迥:远。②宇宙:《庄子·齐物论》:“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③盈虚:盈满亏损。这里的意思是人生遭遇或好或坏,事业或成功或失败。④数:运数、命数。)[两个四六句,前句承“穷睇眄于中天”而来,写天高地远,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后句承“极娱游于暇日”而来,写乐极生悲,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数。这两句充满了哲理玄思,其中蕴藏的人生孤独感,贯穿以下所有文字。]

  望长安①于日下,目吴会②于云间。(向西北遥望长安,远在夕阳之下,向东北眺望吴会,远在云海之间。①长安:唐朝的国都。②吴会: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按:对文中的“云间”、“日下”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将“日下”、“云间”看作地名,“日下”复指“长安”,“云间”复指“吴会”,全句译为“遥望长安,远眺吴会”。教材采用了这一说法。另一种解释是古今意义相同,将“日下”理解为“夕阳之下”,“云间”理解为“云海之间”,形容滕王阁离京城和吴会距离遥远。本书采用第二种解释。)[这两个句子,表层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与上文“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但两个句子,前句为主,后句为宾,后句陪衬前句,因此句子的重心落在写自己离京城越来越远,也就是离仕途越来越远,抒发仕途失意的感慨。]

  地势极而南溟①深,天柱②高而北辰③远。(地势尽于东南,南海深不可测;天柱耸立西北,北极星高高悬挂。①南溟:即南冥,指南方的大海。《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②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山海经·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③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君王。《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两个句子后句是主,前句是宾,前句陪衬后句,表层意思是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实际也是抒发仕途失意的感慨:仰望君王,高高在上,好比北极星遥不可及!王勃原本才华横溢,心高气傲,因不满皇宫的糜烂生活,写了一篇《檄周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后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从而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的感觉。面对美景盛宴自然要生出无限感慨,禁不住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明写南(南溟)、北(北辰),暗藏东(吴会)、西(长安),抒写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①之人?萍水②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①失路:比喻不得志。②萍水:萍浮于水面,飘泊无定,时聚时散,以喻人之偶然遇合,复又分散。)[这是两个问答句,前句问后句答。一个问句,表达了在厄境中渴望有人理解和同情的心愿,一个回答,说明了无人理解和同情的原因。问答之间,流露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孤独、失望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①而不见,奉宣室②以何年?(怀念朝廷却越思念越相距遥远不能看见,哪一年才能返回京城在宣室侍奉皇帝?①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人,这里指皇帝的宫门。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阍,hūn。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如果说前面是委婉含蓄地表达失意的情绪,那么这两句则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悽楚动人。]

  从此段开始,第四、五、六连续三段紧扣题目“饯”字,描写宴会盛况,感叹人生际遇。本段开头两个四字短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娱之欢。歌舞盛况,人才盛会,使作者“逸兴湍飞”。接着用“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由描写转为抒情,心绪也乐极而生悲。作者联系个人身世,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用全方位的观照与“登临四望”的艺术手法,多侧面具体发挥。“望长安于日下”、“天柱高而北辰远”这些语句,暗喻了作者“关山难越”的厄运,“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则直抒报国无路,济世无门的愤懑。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滕王阁序》课文解读

250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