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滕王阁序》课文解读(3)

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滕王阁序》课文解读(3)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滕王阁序》课文解读

  嗟乎!时运不齐①,命途多舛②。(唉!时代和命运往往不能一致,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多数不顺畅。①时运不齐:指时代和命运不一致。时运,时和运。不齐,不一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说,我现在遇到的时代是很好的,可是自己的命运不好。课本注释:时运不齐,是命运不好;不齐,有蹉跎,有坎坷。本书未采用这一说法。②舛:chuǎn,乖违,不顺。)[这一句承上段而来,王勃把自己和许多文人仕途的挫折归结为命运不好。在封建社会里,文人学士只能用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际。]

  冯唐①易老,李广②难封。(冯唐、李广容易年老,觅侯封爵却很艰难。①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有九十多岁,不能出仕做官了。事见《史记·冯唐列传》。②李广:汉武帝时名将,与匈奴作战70余次,赢得了“飞将军”的威名。他的军吏及士卒有的封了侯,他虽然军功卓著,却没有得到封邑。事见《史记?李广列传》)[此句用互文的手法,以人生“易老”与功名“难封”构成对比,感叹建功立业的艰难。]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①;窜②梁鸿③于海曲④,岂乏明时⑤?(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①圣主:指汉文帝。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②窜:逃。③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④海曲:海隅,指齐鲁一带临海的地方。⑤明时:政治昌明的时代,此指章帝时代。)[这里引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个事例,证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使在君主圣明、政治昌明的朝代里也有失意落魄之士,借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文章句式多变,便于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一个叹词发端,引出无限愁绪,转而两组四字句聊以宽慰,最后两组四六句,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既摆明言之凿凿,无可置疑,又表达情之切切,无可奈何。]

  所赖君子见机①,达人知命②。(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①君子见机:有道之人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机,预兆。《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几,通“机”。②达人知命:达人,通达事理的人。知命,知道命运。《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这两句总束上文,开启下文。“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是说君子能够看到时政的变化、自己的机运,待时而动;豁达的人,不去费心功名,“乐天知命”,所以没有忧愁。前一句表现了积极用世的思想,后一句表现了豁达的出世情怀。作者从中获得解脱,精神为之一振,故发出下面的一番壮志豪情。]

  老当益壮①,宁②移白首③之心?穷④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⑤。(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越发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①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②宁:哪,表反诘语气的副词。③白首:老人。④穷:“达”的反面,困厄失意,处境艰难。⑤青云之志:比喻远大崇高的志向。《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这是王勃对自己的警策之辞,表达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一种高尚的人生观: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远大的信念矢志不渝,做人的准则坚贞不移,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这种自强不息、砥砺进取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具有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千百年来,不知激励过多少有志之士,使他们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处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不消沉不放弃,在历史的长河中写出了无数灿烂的篇章。]

  酌贪泉①而觉爽,处涸辙②以犹欢。(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①贪泉:传说位于广州附近的石门,人饮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无厌。《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歃,shà,饮。夷齐,即伯夷、叔齐。商朝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让君位,古人认为他们非常清廉。诗的意思是说,像伯夷、叔齐这样有德行的人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也能保持心地的纯正,不被污染。②涸辙:先前有积水,后来又干枯了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涸,hé。《庄子·外物》里有鲋鱼处涸辙的故事。)[引用这两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表现乐观开朗的情怀。当然这也是失意文人的一种无奈的苦笑:贪泉是志士所不愿喝也不应喝的呀,涸辙是志士所不愿居也不应居的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①;东隅已逝,桑榆非晚②。(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①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出《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北海,就是《逍遥游》中说的“北冥”。赊,shé,远。扶摇:猛烈的旋风。②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桑榆,一说指桑树和榆树。日落时残余日光照在桑树榆树端,因以“桑榆”指日暮。《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一说桑、榆均为星名,出于西方,太阳到桑和榆的位置,天色将晚。《文选》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作者从时空两个方面进行自我激励,也是自我安慰。一般人的信念是,“扶摇”不可乘,北海不可及;“东隅”已逝,“桑榆”必晚,但王勃一反世俗之见,出人意料的超越空间,提出“扶摇可接”,超越时间,提出“桑榆非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甘沉沦的壮志豪情.。]

  孟尝①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②猖狂③,岂效穷途之哭!(我虽然和品行高洁的孟尝那样,空有满腔的报国热情;但怎能效法狂放不羁的阮籍,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事见《后汉书·孟尝传》。②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可走处便恸哭而返,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事见《晋书·阮籍传》。③猖狂:狂放、不拘礼法。按:这两个句子是倒装句,即“空余高洁孟尝报国之情,岂效猖狂阮藉穷途之哭”。)[引用孟尝的典故,感叹自己报国无门,引用阮籍的典故,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再一次申述不甘沉沦、力求振作的决心。]

  第五段,承上段继续抒情。先以“嗟乎”二字唱叹而起,紧接着发“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并征引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加以申述。继之笔锋陡转,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领起,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情怀。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煞住,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行文上具有摇曳生姿、起伏顿挫之妙。

  勃,三尺①微命②,一介③书生。(我,一个地位低下的书生。①三尺:指代士。古代士佩三尺长的绅。《礼记·玉藻》:“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绅,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②微命:指身份卑微。③一介:一个,一般用作自谦之词。)[作者本是一个才华横溢、心高气傲之人,却反复申述自己才疏学浅,地位低下,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

  无路①请缨②,等③终军之弱冠④;有怀投笔,慕宗悫⑤之长风。(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他那样请缨报国的机会;因仰慕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远大志愿,所以也有班超那样投笔从戎的抱负。①无路:没有门路。②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汉武帝时,与南越和亲,终军时仅二十余岁,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于是,武帝令其出使往说南越王。后来用“请缨”指投军报国。③等:相同,用作动词。④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表示成年。⑤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很有抱负,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事见《宋书·宗悫传》,悫,què。⑥投笔:即投笔从戎的省写。这里用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按:这两个句子也是倒装句,即“等终军之弱冠,无路请缨;慕宗悫之长风,有怀投笔”。)[先以终军自比,慨叹没有终军的幸运,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达远大志向。此二句承上段而来,继续借古写怀,抒发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心志。]

  舍簪笏①于百龄②,奉晨昏③于万里。(但现在,我不得不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①簪笏:zānhù,簪,束发戴冠时用来固定帽子的头饰。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两者都是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②百龄:百年,犹“一生”。③奉晨昏:指侍奉父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即晚上要服侍父母安寝,早晨要向父母请安。)[遥承前文“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写自己现在不得不放弃对功名的追求,去万里之外探望父亲。这个句子笔锋一转,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又回到眼前现实。]

  非谢家之宝树①,接②孟氏之芳邻③。(不敢说我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能叁加这次盛会,结识了诸位如当年同孟嘉并坐的名师大家。①谢家之宝树:指谢玄。《世说新语·言语》记谢安与侄谢玄答对事:“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②接:结交。③孟氏之芳邻: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传说中的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这里借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指赴宴的嘉宾。另解指孟嘉的典故。《晋书?孟嘉传》:孟嘉,字万年,江夏鄳人,“嘉少知名,太尉庾亮领江州,辟部庐陵从事。嘉还都,……转劝学从事,褚裒时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识,亮大会州府人士,嘉坐次甚远,裒问亮:‘闻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指嘉谓亮曰:‘此君小异,将无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装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由是可知,孟氏之芳邻,当指座上东晋名士庾亮、褚裒、桓温、孙盛之属,王勃借用来代称滕王阁上诸公,隐然以孟嘉自比。本书采用第二种解释。)[上句说自己并不像谢家子弟那样有才华,表示谦恭。下句说,自己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十分庆幸。文章又回到题目,扣住一个“饯“字。]

  他日①趋②庭,叨陪鲤对③;今兹捧袂④,喜托龙门⑤。(以后,我将亲临府上像接受父亲训示一样,聆听诸位长辈的教诲;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和诸位,很高兴好比登上龙门。①他日:将来、今后。②趋:徐趋,小步快走,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③叨陪鲤对:叨:tāo,惭愧地承受,表示自谦。陪:比附。作者不敢以孔鲤自比,所以谦逊地说“叨陪”。鲤对,用孔鲤应对父亲孔子的故事来表示对在坐长辈的尊敬。事见《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④捧袂:举起双袖作揖,表示恭敬的姿势。袂,mèi。⑤托龙门:托,指寄托身子,这是客气话。龙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的黄河中,那里两岸夹山,水险流急,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则变为飞龙。这里借“登龙门”的说法,表示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这两句是用客气的语言收束对宴会的叙述。]

  杨意①不逢,抚凌云②而自惜;钟期③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我虽然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的引荐之士,只好抚弄自己的文赋而叹息;但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①杨意:杨得意的省称,汉武帝时任掌管天子猎犬的官。②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代指文学才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作者用这个典故,感叹自己虽有司马相如的才华却没有司马相如的运气。③钟期:钟子期的省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遂成伯牙知音,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说,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自己能在宴会上赋诗作文,再也没有什么遗憾。)[这个句子是对上文的归结。“杨意不逢”,感叹自己伯乐不遇,仕途不幸,照应第四、五段;“钟期既遇”,欣喜自己在宴会上巧逢知音,文章有幸,既收束本段,又自然地引起下文。]

  第六段先承上段继续引用典故,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抒发其怀才不遇的悲愤。然后笔锋一转,又回到宴会,表明有幸赴宴,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高兴心情。

  文章从第四段开始转入宴会的描写,顺势宕开去,抒发其人生际遇的感既,至本段又回到宴会,文章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文思绵密,井然有序。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①已②矣,梓泽③丘墟。(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兰亭的聚会已经是陈迹,金谷园也已成为废墟。①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晋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行修禊礼,祓除不祥。②已:过去、消失。③梓泽:即晋朝石崇的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临别赠言①,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②,是所望于群公。(离别时写几句话作纪念,非常幸运在这次宴会上承受大家恩爱;登此高阁而写诗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①赠言:指留下这篇序文。②登高作赋:《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敢竭鄙怀,恭疏①短引②,一言③均赋④,四韵俱成。(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①疏:书、撰写。②引:序。③一言:即下句“四韵”,指王勃在滕王阁宴席上写的《滕王阁诗》。④赋:写。)请洒潘江①,各倾陆海云尔②。(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①潘江:潘江与下句“陆海”,指潘岳、陆机,都是晋朝人。钟嵘《诗品》:“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②云尔: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

  第七段,文章结尾,紧扣题目“别序”二字,说明自己写《序》的缘由和对在坐诸公的期望。“呜呼”一声浩叹,列出“兰亭”“梓泽”的典故,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临别赠言”“登高作赋”,点出阎公召集这次宴会的主题和自己写序的缘起。“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陋,先写了序和诗;“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课文解读相关文章:

1.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2.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3)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背诵课文

4.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250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