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教材分析(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教材分析(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教材分析

  四是要加强日常语言文字水平的养成。

  语言文字的知识并不完全等同用于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像一个西装革履的人随地吐痰,不管那个人的真实身份如何,至少给人的印象就是缺乏起码的修养。同样,如果一个中学生说起话来满嘴脏子,写出字来错字连篇,作起文来文理不通,不管你考试得多高的分,也不会让人感到你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这门课或这本书当然不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灵丹妙药,更不可能起到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的作用。但是这门课和这本书至少可以告诉学生,字为什么要这样写,音为什么要这样读,词为什么要这样用,句子为什么要这样说,也包括跟别人交谈要注意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文章怎么才能更加通顺漂亮,学习语言文字要重视哪些沟沟坎坎,语言文字为什么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等等。“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你能够自觉地把学到的语言文字的道理应用于你的日常生活中,你也就能或多或少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为建设现代社会的语言文明做出一点贡献。这一点或许就是我们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外更主要的要求了。

  三、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安排和使用建议

  《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中“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言的艺术)”6课23个小节的顺序编排。除每课列出“本课主要内容”和“本课主要参考书目”外,各个小节又包括“本节学习重点”、“课堂活动指导”、“课后练习指导”、“专题知识扩展”和“参考文献链接”等5个部分。附录中还提供了由特约的几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和中学语文教师撰写的“教案示例”。下面就上述几个部分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

  1. 教学内容和重点。“本课主要内容”概括了每一课的主要内容和本课的各个专题。“本节学习重点”介绍了该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所列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来安排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不要超出教材规定的学习范围。此外由于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均为36课时(即18课段),而《语言文字应用》教材共有6课23小节,所以教材中现有学习内容还需要根据可用课时适当删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任选教材中的16-18小节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其余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课程考试覆盖的范围,由任课教师自定。

  2. 课堂活动指导。围绕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一个具体实例开展的“课堂活动”,是这门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和重点教学内容。本书在课本中课堂活动的基础上,又提供了一个补充课堂活动。教学中一般应以“课本课堂活动”的内容为主,但如果学生自学就能完成课本的内容,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使用“补充课堂活动”。对于课本课堂活动,本书主要提供了“课堂活动步骤”和“相关知识补充”。前者提出了组织课堂活动的建议,包括未在课本中说明的活动内容;后者提供了课堂活动中有关思考练习题的练习答案或补充课堂活动必需的资料。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活动步骤和相关资料开展活动,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和另外补充相关内容来组织课堂活动。对于补充课堂活动,本书主要提供了与课本课堂活动同一专题但不同角度或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增加这一课堂活动的目的:一是希望丰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使任课教师有选择课堂活动的余地;二是希望拓展课堂活动的思路,启发任课教师主动设计其他课堂活动。补充课堂活动不但给出了活动步骤,而且给出了类似于课本课堂活动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适当扩充或调整,设计出相应的活动形式。

  3. 课后练习指导。本书在教科书每节“小试身手”三道练习题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六道练习题,这样每节课共有九道练习题。课本中“小试身手”的练习题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补充的练习题则主要由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如果时间不允许,补充练习题也可以对学生不作要求。每节课的练习题的题型基本上没有重复,即有几道题就给出几种不同的题型或练习点。而从全书整体看,课本练习题和补充练习题既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改错题等各种客观题型,也包括问答题、分析题、实践题、仿写题、举例题、思考题、辩论题等各种主观题型。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尝试不同练习,适应各种题型,培养多种能力;二是给教师更多的练习题型示范,供教师在日常训练和出题考试时参考。本书除对个别练习题不拟答案外,其余均给出“练习题解析”。练习题解析除说明设题目的和给出解题思路外,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给出标准答案,并对答案作简要的分析说明,主要适用于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改错题等客观题型。二是给出参考答案,这种答案并不唯一,仅供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时参考,主要适用于问答题、分析题、仿写题等主观题型。三是给出示范答案,即提供完成练习的示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参考示例完成本题的其他部分,主要适用于举例题、思考题、辩论题等实践题型和写作题型。无论哪一种答案形式,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形成解题思路,最后由教师加以概括和总结。

  4. 专题知识扩展。考虑到教科书中相关专题的“工具箱”只对该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作了十分简要的提示,教学指导用书中增加了“专题知识扩展”的内容。提供专题知识扩展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任课教师备课提供必要的参考。本书扩展的专题知识,基本上不超出教科书同专题所涉及的内容。扩展的专题知识一般每节为2-3个知识点,而且尽量以举例性内容为主,理论性内容为辅。这一部分内容的观点表述与教科书“工具箱”基本上一致;对有争议的观点或不同的分类、术语,基本上不作说明和讨论。如果任课教师希望更多了解本专题其他方面的内容,或者希望搞清楚本专题有争议的内容,建议参考其他基础性或专业性的文献资料。

  5. 参考文献链接。本书中提供的“参考文献链接”与“专题知识扩展”相比,主要有两个方面区别:一方面“相关知识扩展”是以编著者的身份和从指导教学的角度表述的;而“参考文献链接”则是摘录已经出版发表的一些并非专为本书撰写的论著片段。另一方面“专题知识扩展”主要采用与教科书基本一致的观点(包括分类和术语),不涉及学术界有争议的或有所不同的观点(包括分类和术语);而“参考文献链接”中的内容则可能与教科书不尽一致,而且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在学术界有争议的或有所不同的观点(包括分类和术语)。因此参考文献只是提供更宽泛意义的参考性资料: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师在备课时能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也为了使教师在回答学生(特别是读过其他相关读物的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时能够有所准备。

  6. 主要参考书目。列入本书每一课后“本课主要参考书目”的文献,只是教师备课或自修的参考书目,不要求学生阅读。选择参考书目主要考虑了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教科书或教学指导用书的有关内容(包括课堂活动)全部或大部分采用了该参考文献的观点或材料。二是该参考文献的内容与教科书或教学指导用书的内容(包括课堂活动)有直接的关系,且相关的内容通俗易懂和适合摘录。三是该文献作者在相关语言文字专题的研究中有较大影响,该文献在相关语言文字专题的研究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7. 附录:教案示例。由于这门选修课是第一次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学教师都没有实际教学经验。为了使教师在备课时有具体的参照,我们特别约请了几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和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教案示例,收入本书附录。这些教案各有特点,有的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实际训练,有的突出了课堂活动的生动活泼,也有的补充了一些必要的知识和练习,可供任课教师参考。当然由于本课程目前尚未在各地中学全面铺开,现在提供的教案示例实际上都还是“纸上谈兵”,更多的教学经验,应该来自于教学实践。因此各地和各个学校的任课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案示例的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特长,采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同时也希望各地的教师向我们提供各种课程教案、教学课件和图像资料。随着本课程的全面开设,我们将考虑专门编辑出版与“教学指导用书”全面配套的“教案示例”一书,同时编辑出版相关的教学课件资料和教学图像资料。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分析相关文章:

1.语文教参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材分析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分析

3.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25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