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建议(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考查反向思维

  再有修辞,我们习惯的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现在考查的题型仿佛是反向思维,

  举例:

  如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第7题,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题干已明确告诉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效果是形象而生动,那你还怎么回答?这就是修辞现象,而不是知识,语言呈现出这一现象,具有这样的效果,让你分析这一现象为什么具有这样奇妙的效果。

  有一句话这样说:“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作家运用比喻和我们平常人的区别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往往距离很远,往往出人意料,但仔细想一想,那效果还真是妙。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少人认为他运用的比喻,妙的是“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像闪电般”这几句,其实不是的,恰恰是教材一度删掉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那一句,你想“刚出浴的美人”是一种什么状态?美人本身就令人心驰神往,又刚出浴,氤氲蒸腾,美人在其中,朦胧袅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不正是月雾中的荷花那种超凡脱俗之美吗?

  还有一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仿佛是与整幅画面不协调,其实是很妙的,鬼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画人容易画鬼难”,正因为这样,中国人才对鬼有一种神秘感,而且跟每个人最终的归宿有关系,所以又会引起一种恐怖情绪。

  朱自清是一个人夜游荷塘,灌木经月光一照,“峭楞楞如鬼一般”,有谁能胜过这样的孤独无助吗?这恰恰是当时朱自清真实心情的写照。

  我们概念化地讲朱自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哪里有?朱自清的心情本质上是孤独,无处可逃的孤独。

  写荷花使用比喻之妙,朱自清还没赶上孙犁,孙犁在小说《荷花淀》中把荷花比喻成“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凭你的想象力,你绝对不会想到,没有亲身体验过,孙犁也绝对不会想到荷花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那既是伏笔又是警觉,下面就潜伏着子弟兵,一旦敌人来犯,就完全、彻底、干净歼灭之,这不是白洋淀军民众志成城的决心吗?

  回过头来看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第7题,它(湖泊)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你听说过把湖泊比作巨大的海绵的吗?想不到吧?妙就妙在这里。湖泊周围宁静,远离尘嚣,作者置身其中,最大的感受是宁静,湖泊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太宁静了。

  为什么比作海绵呢?海绵有吸水的特点,但如果是一块小海绵也不能把水都吸干净,是巨大的海绵,那就把所有的水都吸干净了,不这样表达不足以表达环境的宁静和作者无比喜爱的心境。

  故参考答案为: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这就是语文,语文剔除了语言的外壳,一切都是空的。

  再就是推断、想象、探究题。

  推断题

  推断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符合逻辑的推导、判断,从而得出某种结论。这实际上是对逻辑演绎思维能力的考查。

  举例:

  2014年上海春招第14题,依据上文,推断作者对待“现有规则”的态度。(5分)

  综合文章内容,作者针对人们对山寨现象的不同看法,分析了现有规则产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分析了现有规则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排斥现有规则的后果。

  由此可以推断:我们既要承认现有的秩序和规则,积极参与其中,更要在参与规则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使自己成为经济、文化强国,进而可以改变规则、完善规则。

  想象题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但作为读者的想象和创作者的想象不一样,创作者的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读者的想象是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进行的再创造的思维活动,其中包括

  合乎逻辑的推理活动。

  举例: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第11题,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这道题,虽然考的是想象,其实逻辑推理包含其中,也就是你续写的结尾一是从作品内容当中来,二是符合逻辑,而不是反逻辑。

  小说的结尾,前面一定是有伏笔的,像第11段,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第13段,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第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这些地方都为结尾埋下了伏笔,说明“我”不可能找“她”兴师问罪,“我”已经被老大娘的行为和语言感化,从心里原谅了“她”,要么转身回去,赶火车,要么敲开门进去,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做出路过这城市就是专门来看望“她”的姿态……答案示例“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也仅仅说出的是一种可能。

  探究题

  探究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题型。什么叫探究?探是探求,究是研究。这是考查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理性思维能力。一般答题的思路是“文章怎么说+我怎么说”,其中“我怎么说”是重点,是主要探究的部分。

  举例:

  如2015年上海春招第4题,文章回答了诗人如何让诗作留下“痕迹”这一问题,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分)

  文本《叶的骨骼》主要讲了诗人要用心灵去感知万事万物,写出的诗有“骨骼”,才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所谓的探究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探究,我们可以再往前跨一步,比如提升诗人的修养问题。

  请看答案示例:作者认为诗作是否留下痕迹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诗人仍然应该用心灵写作,让诗作有“骨骼”,等待历史挑选。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可以补充的地方,尤其是有关诗人本质的问题。我认为诗人的本质是在他的写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构筑和成长的,诗人不仅应用心灵写作,而且应不断提升自己心灵的层次,从而提升诗作的质地,让自己的诗作留下“痕迹”。

  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就目前所看到的,还较多停留在思想内容方面。

  举例:

  2006年第26题,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

  像这样的对历史人物或作品思想意义评价的题目,解题时要注意三个维度:一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没有进步性,二是看放在当下有没有现实意义,三是看有没有历史局限性。本着这三维度,本题参考答案为: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2013年上海春招屠格涅夫《蠢人》后面有评价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150字以内)的题目。假权威及盲目崇拜权威的现象,不仅俄国有,中国也有;不仅十九世纪俄国社会有,当代中国也有,因此小说具有普遍的思想意义。

  请看参考答案:小说批判了假权威产生的不正常现象,揭露了假权威名不副实的“蠢人”本质,也讽刺了人们因害怕被认为落后而盲目认同他人的人性弱点。本小说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对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土壤,对无主见、盲目跟风的人们,都有很强的批判和警醒作用。
看了<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建议>的人还看了:

1.高三语文后期复习思路及建议

2.高考状元的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经验

3.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建议

4.高考语文最后冲刺复习技巧

5.高考语文冲刺技巧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方法

6.高三语文冲刺阶段的复习建议

7.高三语文复习技巧 高三语文复习建议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建议(2)

考查反向思维 再有修辞,我们习惯的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现在考查的题型仿佛是反向思维, 举例: 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75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