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春季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考试就要到了我们要抓紧时间复习了哦,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参考一下高一历史,一起来多多学习哦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阅读

  一、单选题:共30题

  1.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它反映的经济形式是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俗语中强调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与自然经济对应,排除。C、D两项都是经济体制,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2.据《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A.井田制的实行 B.工商食官局面的打破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战国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农业领域的进步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铁犁牛耕的推广,D项正确。A项是生产关系领域,井田制在战国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是商业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出现在秦朝,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3.受惠于下图所示之古代发明的行业是

  A.农业 B.纺织业 C.冶铁业 D.陶瓷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图反映的是水排,用于水力鼓风冶铁,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都与此无关,均排除。

  4.“朕(雍正)观四民,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在此雍正主张

  A.盐铁官营 B.重农抑商 C.农商皆本 D.八股取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题意中强调“农为最贵”“农为天下之本务,工贾皆其末也”,可见其主张为重农抑商,B项正确。A、D两项都与题意无关,均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5.张謇曾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少充足的资金 B.国内市场狭小

  C.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D.技术力量薄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题意强调公司之所以破产,是因为“无公司法”“无破产法”,可见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律保障,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其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排除。

  6.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官僚资本主义形成 D.洋务企业宣告破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之一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项符合题意,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C项出现在1927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出现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7.下图所示是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真正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之权利”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最适用于研究课题

  A.“洋务运动卅年” B.“早期工人阶级生存状况”

  C.“实业救国热潮” D.“近代首批民族企业产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强调“国货”“挽回国民权利”,可见是实业救国,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都与此无关,均排除。

  8.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工业的繁荣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国共内战的开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1935年到1940年,重庆的机器业厂数激增,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抗战时期企业内迁有关,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此无关,均排除。

  9.下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的珍贵照片。该厂应建成于

  A.“一五”计划时期 B.曲折发展的十年 C.“十年动乱”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建立出现在建国之初的“一五”计划期间,A项正确。B项指的是1956年至1966年,C项指““””时期,两项都与题意时间不符,均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0.创刊于1949年的《厦门日报》是中共厦门市委机关报。该报在1978年报道的新闻中有可能涉及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为“1978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正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A项正确。B项出现在1987年,排除。C项出现在1992年,排除。D项出现在1997年,排除。

  11.下图表明40多年来厦门发生的巨大变化。其原因是

  A.引进先进技术 B.引进外资 C.引进先进管理经验 D.对外开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注中可以看出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厦门和今天的厦门,对比两者发现,20世纪70年代后厦门发展迅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对外开放有关,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都不全面,均排除。

  1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晚清 C.民国 D.新中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中强调“西洋风味”“刀叉”和“香槟”的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上海,B项符合题意,正确。明朝时还未出现此现象,A项排除。C、D两项不符合“最早”,均排除。

  13.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A.传统礼俗消失 B.科学知识普及 C.平等观念传播 D.妇女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之前,“太太”是对官员妻子的称谓,民国时期,普通百姓和上流社会都这么称谓自己的妻子,可见平等意识的传播,C项正确。A、B两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材料的变化指“太太”从官员妻子的专称到平民百姓也可以对妻子的称谓,这与妇女地位提高无关,D项排除。

  14.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看背影难辨男女的年代”,有人戏称“十亿人民一款衣,三种颜色盖大地”。这种现象表明了

  A.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B.舒适体闲意识强烈 C.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D.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为“20世纪50—60年代”,此时的中国正处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之中,政治影响了服装的变化,才出现题文中的现象,A项正确。B、C、D三项都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15.200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一著名景观给予评价:“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观念”。由此可见,它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是

  A.融合中西 B.保存完整 C.实用性强 D.体现传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聚族而居”“儒家观念”体现的是传统,D项正确。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16.1493年教皇为协调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矛盾而裁定了一条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如下图)。此举

  A.揭开了新航路开辟的序幕 B.确立了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

  C.划定了西葡两国的殖民范围 D.规避了殖民扩张和殖民争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是“线以东为葡萄牙,线以西为西班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时,西班牙沿非洲西海岸向西航行殖民扩张,而葡萄牙主要是沿非洲西海岸向东航行殖民扩张的,所以此线主要是划定两国的殖民范围,C项正确。航海家的航线才是揭开新航路开辟的序幕,A项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7.导致下表中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6—17世纪尼德兰(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口数

  A.《航海条例》颁行 B.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C.北美殖民地开拓 D.海外贸易快速扩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此时荷兰的人口数激增,表格中的时间为“1500—1675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荷兰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促进了此地人口的增长,D项正确。《航海条例》是英国为打击荷兰海上运输行业而制定的,不利于荷兰的发展,A项排除。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

  18.福建的漆器从16到19世纪持续外销南洋和美洲。其外部原因是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世界市场孕育发展

  C.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 D.区域经济初现端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强调的是外部因素,A项是内因,排除。中国福建的漆器持续外销到南洋和美洲,依据题干时间“16到19世纪”,可见这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有关,B项正确。C项与题干中的时间“16世纪”不符,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9.《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该作品

  A.再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的环境变迁 B.揭露了蒸汽时代英国众多的社会问题

  C.反映了汽车泛滥造成伦敦严重的雾霾 D.暴露了电气时代英国尖锐的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为“1838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B项符合题意,正确。地理大发现出现在1500年左右,A项排除。C、D两项中“汽车”和“电气时代”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果,与题意不符,排除。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发明是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计算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平面交通”到“立体交通”的时代变化,依据题干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交通工具领域得益于内燃机的使用,B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C项与交通工具无关,排除。D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

  21.30年代大危机前,美国流行谚语:“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它主要反映了当时

  A.物价低廉 B.生产能力不足 C.市场虚假繁荣 D.失业人数剧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由“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可见当时经济的繁荣,联系时间 “30年代”,它主要反映了美国当时市场的虚假繁荣,C项正确。题意强调的首付,不是全额,A项不能反映,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22.“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材料旨在说明

  A.新政遭到强烈抵制 B.罗斯福政治手段圆滑

  C.美国贫富差距扩大 D.改革措施推进缓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新政被认为是“凶政”,罗斯福也被描绘为“蛊惑人心的政客”,可见新政遭到抵制,A项正确。B、C、D三项与此无关,均排除。

  23.号称西方福利国家“橱窗”的北欧诸国,实行“从摇篮到坟墓”政策的目的是

  A.推进国有化进程 B.干预经济缓和社会矛盾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根本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福利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表现,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福利国家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C项与此相反,排除。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能改变资本主义性质,D项表述有误,排除。

  24.“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出现这一状况是由于苏俄(联)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合作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中指出此时的苏俄“停用货币”,农民的“多余粮食一概拿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的表现,A项正确。B、C、D三项都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25.20世纪初,在苏俄出现了美国人哈默办的文具店,在这个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和好玩的东西。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18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38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苏俄出现了美国人哈默办的文具店,说明此时的苏俄接受了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企业,这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出现在1921年的苏俄,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题意的时间不符,均排除。

  26.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B.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D.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农场”,与工业无关,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增加,B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所述为“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此时的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才使国家农场生产与私人生产形成鲜明对比,D项正确。

  27.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他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A项排除。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赫鲁晓夫最终扮演了斯大林的“守墓者”,可见其根本未摆脱斯大林模式,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组织。美国参与了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参与的区域经济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东盟成员国不包括美国,A项排除。欧盟成员国不包括美国,C项排除。D项是全球性经济组织,排除。

  29.1963年欧洲两大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实现全面和解。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两个国家应是下图中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1963年欧洲两大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实现全面和解”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国家是法国和德国,结合地图位置,可以看出是①③,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30.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如“松材线虫”就是中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目前我国每年由于生物入侵导致的经济和环境损失超过2000亿元。面对这种状况,中国应

  A.退出WTO等贸易组织 B.拒绝生物商品的流通

  C.加强出入境商品监管 D.限制跨境人口的流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文中强调中国入世以来,遭受了诸多损失,尤其是在外来物种方面,所以应加强对入境商品的监管,C项正确。中国入世必会面临风险,但是我们绝不退却,应顺应全球化的趋势,趋利避害,A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意中指在进口设备时引发的生物入侵,与人口流动无关,D项排除。

  二、综合题:共4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如答“商户多、商品种类多”酌情给分)

  (2)特点: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如答“手工业与农业结合或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男耕女织”“赋税沉重”)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同意理由: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不同意理由:明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只回答观点,不说明理由的不给分。如从西方角度说明理由,同样赋分;其他理由只要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描述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从中逐一概括“商业发展的表现”即可。

  第(2)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可见手工业的特色是男耕女织、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

  第(3)问,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明清时期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可见此时手工业的新变化。

  第(4)问,抓住时间“18世纪的康乾盛世”,联系所学知识,如果同意题意观点,就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的停滞衰落的表现;如果不同意题意观点,就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 1950 -1953年中国粮食需求量和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

  ——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1)材料一突显出当时中国在粮食方面的什么问题?此后,中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现的最深刻变革是什么?

  材料二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条

  (2)材料二中的头条与当时的哪一运动有关?这一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

  材料三 1950-1990年中苏粮食产量走势图

  ——[美]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据材料三,指出B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这一时段苏联粮食产量所呈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问题:粮食供求矛盾扩大。(如答“粮食需求量的增幅大于粮食产量的增幅”也可)

  变革: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如答“三大改造”)

  (2)运动:“大跃进”运动。

  后果:“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任答两点)

  (3)趋势:中国上升,苏联下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950—1953年,粮食的需求量激增,但粮食产量却没有大幅度提高,直接总结问题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采取的措施是三大改造。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的图片信息“早稻亩产量三万六千九百多斤”,时间为“1958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大跃进运动”有关。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大跃进运动”造成的消极影响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趋势图,从B段时间反映的信息中直接得出结论即可。第二小问,抓住时间“1980”年前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还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33.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引起金融恐慌,各国纷纷采取不同政策积极应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3月9日,罗斯福签署《银行紧急法令》,授权总统以整顿破产银行之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同时,又公布《存款保险法》,由政府保障存款,以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心。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从1934年初期,美国颁行了一系列关于白银政策的法令,6月通过了购银法案:美国政府在世界市场上高价大量收购白银……1933年中国白银出口为1400万元,但1934年1月至7月单从上海出口的白银便迭5000万元……

  ——摘编自[美]杨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应对措施。

  材料三 新货币的最大特点是以法币代替了银元……对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仅上海一地,1935年至1937年,新设的机器厂就达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数……l935年12月和1936年1月,连续出现贸易出超,这是中国几十年所没有的。

  ——摘编自刘大钧《国民所得》

  (3)指出材料三中“新货币”的使用对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采用立法方式;国家干预经济。

  (2)影响:白银外流。

  措施:推行币制改革(法币政策)。

  (3)影响:促进了近代工业进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罗斯福签署《银行紧急法令》,授权总统以整顿破产银行之大权”“由政府保障存款”从中可以看出新政的特点是立法形式、国家干预经济。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1933年中国白银出口为1400万元,但1934年1月至7月单从上海出口的白银便迭5000万元”可以看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是白银外流。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是推行币制改革。

  第(3)问,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1935年至1937年,新设的机器厂就达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数”“1935年12月和1936年1月,连续出现贸易出超”从中概括影响即可。

  34.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各地间贸易不断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描述三角贸易(围绕时间、国家、简要航程与贸易内容描述)。

  材料二 从1820-1850年,世界贸易额以大约年均2.3%的速度增长,1850-1870年间其增长速度大约5%……19世纪中期.英国的自由贸易时代来临……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大大刺激了贸易的扩展,这种扩展的贸易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而融合成整体。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获得该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贸易增长大大超出了产出。在这一“黄金时代”(1950-1973年),全球贸易额以年均5.8%的速度增长,远远快于19世纪的增长,而全球产出则以空前的年均3.9%的速度增长。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对推动材料三中的“黄金时代”所作的贡献。

  (4)中国如何应对当今世界贸易的迅猛扩展?

  【答案】(1)16—18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商人携带大量廉价手工业品、枪支等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换取奴隶,再到美洲换成蔗糖、烟草等返航,获得大量利润。这种贸易称为“三角贸易”。

  (2)地位:主导地位。

  原因: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改善交通条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完善通信设施。

  (3)贡献: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倡导关贸总协定,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制度化。(如答推动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发展,酌情给分)

  (4)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抓住要求“围绕时间、国家、简要航程与贸易内容描述”,据材料一图片的行程图,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三角贸易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时间“19世纪中期”可知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是中心地位。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的关键信息“英国的自由贸易时代来临”“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这种扩展的贸易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而融合成整体”,从中逐一概括即可。

  第(3)问,抓住时间“‘黄金时代’(1950-1973年)”,联系所学知识,从科技、货币体系、贸易体系等角度入手分析即可。

  第(4)问,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经济时,既有利又有弊,中国应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时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表达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

  A. 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2.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

  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B.“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

  D.“郑和下西洋是中同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远到达红海地区”

  4.明清时代江市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时人赞叹"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这表明明清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

  C.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D.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5.《尚君书•垦令》记载,“警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史记,商哲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阽封疆而赋税平”。上述赋税变革表明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推广 B.奴隶主兼并了大量土地

  C.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6.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B.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

  C.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7.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这样表述: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受益者。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 —13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材料最想表达的是

  A.商税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放松抑商政策

  C.南宋时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

  D.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

  8.虽然明淸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侮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

  B.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

  C.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

  D.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

  9. 16世纪以来的世界贸易中,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类别 玻璃、毛呢 辣椒、番茄 奴隶

  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

  10.19世纪中后期英国总人口约18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2%,法同总人口约 36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导致这种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数量不同 B.政局稳定程度不同

  C.统治阶级不同 D.工业化的水平不同

  11.下表是1850年、1870年德、法、英三国蒸汽动力使用情况,这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B.法国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快速发展

  C.德国统一促进了工业化迅速发展 D.英国工业化起步最早发展最迅速

  12.朱萌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企业愤务沉重,规模长期停滞。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这表明

  A.封建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 B.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B.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 D. 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

  13.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述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車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这表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 B.西方列强入侵导致农村经济衰败

  C.地主阶级强化对农民的剥削压榨 D.洋布倾销使传统手工业出现滞销

  14.据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宁波,上海两处所出土布,运至福建铕售,未见合算,而福建本地用洋纱织成之棉布一宗,哲价较为便宜,是以人多购置。”材料说明

  A,传统自然经济仍根深蒂固 B.西方侵华的方式变为资本输出

  C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增加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下表为日本全面侵华前,中国矿业发展的情况(单位:万吨)造成这种状況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中国矿业开采技术的领先 B.帝国主义哲时放松对华经济佼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16. 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组织的“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宜岛抢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型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包括科研单位和文物。日本攻陷宜昌的时候得到的是一座空城。以“宜昌大撤退"为代表的企业内迁

  A.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B.促使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表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17.从1961年开始,我国城镇人口减少了 26OO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 2800万人,其主要目的是

  A.充实农业人口开始“大跃进" B.调整城乡人口重点恢复农业

  C.缓解工业化造成的生态压力 D.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8.建国后的农村曾出现了以下现象,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却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耕好。为了畜耕,农民们自行互换耕地,然后一家买牲口或者两三家合买,一时间牲口价格猛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做主B.大跃进运动促使农民生产热情高涨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户合作生产 D.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9.1391年上海市財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规定,银行不得为私营企业提供贷款,私 讶企业不许与外国公司合资,私营企业的商品不得进人上海的大店名店,这说明当时中国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起步 B.私营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受挫折

  20.1931年10月5 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囯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表明

  A.列强经济佼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 B.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

  C.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 D.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

  21.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以来,中国报刊逐歩进入国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信息传播。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申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自己办报先例B.《时务报》编译西方书报并推动洋务运动

  C.《民报》宣传中国同盟会的民主共和思想D.《中央日报》致力于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

  22.富豪的闪亮生活.以及飙升的股价为这个时代定下了基调。它给人这样的印象,快速致富是20世纪20年代另一个激动人心的特征,一向辛勤诚实的美国中产阶级突然沉迷于这祥的想法“只要投资一点点,他们也可以成为大富翁”,投机也将佛罗里达州的地价提升到难以置信的高度。这表明

  A.投机加剧了市场风险,从而加速经济危机的到来

  B.美国民众收入持续增长,实际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C.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稳定,贫富差距缩小

  D.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3.明朝万历间,御史钟化民救荒,令各府州县査勘该动工役,如浚河、筑堤之类,讨工招募,以兴工作,每人日给米三升。罗斯福新政与该项措施类似的是

  A.联邦紧急救济署向失业者发放救济B.《工资工时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开展植树造林D.《社会保障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24.十三五期间我国要者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对此,以下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A.罗斯福新政倡导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 1921年苏俄推行的新经济政策

  C.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的“混合经济”D.1990年后美国兴起的“新经济”

  25.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 B.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涨 D.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26. 1919年3 月俄共(布)八大制定的新党章指出《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计划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目的是把居民组织到统一的消费公社网中,是最迅速、最有计划的劳动来分配一切必需品。”推行该分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迅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为推行农业集体化服务 D.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27.1921年,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引进外资 B.恢复市场和贸易,建立市场经济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提供基础

  28.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关于该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规模小导致粮食产量下滑

  ②为苏联优先发展工业化提供了资金

  ③ 粮食减产促使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上来

  ④挫伤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9.1971年8 月,美国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美元大量流出美国,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美元高达1000多亿,这些美元既不在美国境内金融业经营,也不受美国银行法规束缚和银行利率结构的支配。这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推系 B.世界贸易体系发生剧变

  C.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D.美国加强海外资本输出

  30.最近中美贸易站“火药味”十足,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而不久前欧盟开始对中国不锈钢无缝钢管续收五年反倾销税。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极多的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A.中国不熟知世界贸易的规则 B.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 D.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和困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阅读题(共3小题, 其中31 题14分,32 题16分,33题10分,共40分)

  31.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和国用关系较大的,倒还要推海路的贸易。大祖开宝四年,于广州置市舶司,后来又于权、明州置司。元祐时,又置于泉州和密州的板桥。其法:海船载货来的,先十税其一,而香药和宝货两种货物,则則必领卖给官,由官再发卖,其出海的商人,则雍熙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材料二 :对于海外的贸易,则元朝较宋朝,更为注意。市舶司共有七所,世祖初定江南时,沿海地方,到外洋去贸易的,其货都十分取一,出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所到的地方所买得的货物,都要由市舶司查验。至元二十年,始定抽分之法……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之人待其三而禁止人民到外国去买卖。

  材料三:清朝的开海禁,事在公元1685年,于澳门、漳州,定海,云台山归处,都设立税关。公元1757年,只许在澳门—处……税则上、有名目的东西浮收的税要比正额加几倍,无名目的东西就更加横征暴敛没个遮拦。当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以及普通商人直接买卖,一切货物却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1659年规定当时的外商,不做买卖不准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必领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要进禀帖,必领托公行代递,不得和官府直接。

  ——以上材科皆出自呂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共同点。 (6分)

  (1)根据枒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淸朝海禁政策的特点。如何评价清朝的海禁政策。(8分)

  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坏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反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跟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祖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16到17 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进植,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 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胡幸福《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对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华知识,指出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6分)

  33.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难以找到能在欧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是限制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又一个原因。 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18世纪时,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才解决与亚洲贸易的中的这一问题。

  材料二:这种新的世界性经济关系意义何在呢?首先,笫一次国际分工已经大规模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以上材枓皆出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之前,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的世界性经济关系”指什么?西欧如何“指挥 这些全球性活动”?(6分)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B C D D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A D C D B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D A A C B A D

  二、非选择题

  31.(14分)

  (1)海陆并举,以海路为主;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政府有成熟完善的税收管理程序;政府直接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特点:外贸管理机构减少;政府完全垄断对外贸易;外贸政策过于严苛,弊端较多。(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清朝海域边境的安定;政府完全垄断海外贸易,过度与民争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构建中国近代贸易体系,拉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使清朝时期的中国日益封闭,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2.(16分)

  (1)特点:高产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仍为传统耕作方式;劳动力投入多;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显著提升。(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3.(10分)

  (1)亚洲地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亚洲地区传统手工业普遍比较发达,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每点2分,共4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渐趋形成。(2分)欧洲通过海外殖民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掠夺原料,劳动力,抢占市场,依靠近代工业机器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品输出。(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2.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

  3.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者的创造力受到束缚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和推广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4.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中超过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私营作坊技术水平高 B.官府资金投入不够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5.我国最早的职业商人产生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代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代

  6.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户”是指

  A.手工作坊主 B.雇佣工人 C.地主 D.佃农

  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曾出现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而造成了重大失误。此处重大失误是指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人民公社化运动

  8.读下图,对该图中内容理解正确的有

  ①折射出我国在新时期对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②说明国人必须在计划和市场中选择一种建设方式

  ③反映出国人认可经济生活中市场作用的渐进过程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抛弃了经济的计划性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9.1933年2月,实业家方液仙(镇海方家第五代传人)联合二百多家厂家,在上海南京路大陆商场开设了

  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如图为1949年1月1日该公司发行的壹仟万元股票一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正确的是

  A.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垄断国货市场 B.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C.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联合经营自强 D.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

  10.千龙网2006年8月24日发表题为《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此表能反映出近代中国

  时间 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1920﹣1929年 有身段的女人

  1930﹣1939年 中西合璧的名女人

  1940﹣1949年 政治之花

  A.女子社会地位根本改善 B.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影响

  C.封建礼教受到彻底冲击 D.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

  11.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2.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中国“蒸汽船从1913年的893艘(总吨位达141,024吨)增长到1918年的2,027艘(总吨位达236,622吨);煤产量从1913年的1,28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2,010万吨;钢产量从1914年的10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180万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 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技术 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4.从1923年到1929年,在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中,联共(布)党员比例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从60.3%下降到31.4%,文盲和少识字者则从0.1%提高到7.2%。这反映出该时期苏联

  A.民主集中制遭破坏 B.新经济政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教育发展受到阻碍 D.政治民主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

  15.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下列属于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措施的是

  A.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 B.允许外国资本家办厂

  C.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第Ⅱ卷(综合题 共40分)

  16.(20分 )“一带一路”是自东向西的东西经济交流共荣之路,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所以宣德化(朝廷的恩德)而柔(安抚)远人也”。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郑和。”﹣﹣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活动的不同点?

  材料二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节选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

  材料三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对比中国“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对外交往在方式上的不同。

  材料四 “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开始执行,共有15个欧洲国家接受援助。到1951年底,美国共向它们拨款131.5亿美元。“马歇尔计划”解救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某些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疑虑,称其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你如何认识这一观点?

  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向老幼、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按时赈济日常生活用品,在两汉时期的已成为常制。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几乎每个皇帝都多次下诏“赐高年帛”、“赐高年米”、赐“个鳏寡孤独帛,贫穷者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疮、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粟”。据统计,两汉关于这方面的诏令多达80多条,平均不到5年就有一次,是各种诏令中最多的一种。——吴晓林《中国古代社会对老弱群体的救济与启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汉对弱势群体进行赈济的条件及影响。(12分)

  材料二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看法。(8分)

  历史试题答案

  1.C 2.B 3.C 4.C 5.B 6.A 7.D 8.C 9.C 10.B 11.B 12.C 13.B 14.C 15.A

  16.(1)目的:中国为宣扬国威、安抚远人;西方为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

  影响:中国郑和以后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抑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殖民扩张,推动社会变革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中国“一带一路”: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军事征服.

  (3)把“一带一路”当成“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错误的.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发动冷战,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措施;其经济援助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也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但美国也借此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并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但其战略目的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因此“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错误认识.

  17.(1)经济:农耕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或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文化:①儒学的发展(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强调人的社会责任。②发挥仁政思想(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民众的斗争。(8分,4点即可)

  影响: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2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从制度上(法理上)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分)

  (2)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比较齐全;面向低收入阶层;政府主导国家福利;国家用立法形式加强福利建设。(4分,2点即可)

  看法:生产力发展是前提,政府起主导作用(制度设计、法律保障);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应调动全社会福利意识,拓宽福利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应在公平基础上维护劳动者积极性,防止产生懒惰思想。(言之有理即可)(4分,2点即可)


春季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

2.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测试卷

3.高一历史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

4.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5.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419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