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上册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历史学习起来是很有意思的,大家花点心思去学习就行了,小编今天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高一历史,喜欢的要阅读一下哦

  有关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称谓

  妻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2、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4、在公元前213年的一天,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

  A、找御史大夫 B、直接找皇帝 C、找丞相 D、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

  5、西周中叶以来,帝王、诸侯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称之为“谥 法”。秦始皇认为上古无谥法,而且谥法是“子议父,臣议君”,因而废除了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目的是

  A. 效法上古制度 B. 贯彻忠孝观念 C. 铲除六国势力 D. 加强皇帝权威

  6、在谈及“相”的演变时,有学者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群相”的制度表现之一 是

  A.三公九卿 B.三省六部 C. 内阁 D.军机处

  7、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相应变 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的“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度

  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司法权

  C.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8、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 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9、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曾约定:“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包括“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该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法《天津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列强办厂的特权

  11、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仲甫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12、下表为中英贸易中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对照表,

  货物

  单位 1843 年前旧税 率 (%) 1843 年后新 税率 (%)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 少百分比 (%)

  棉花 担 24. 19 5. 56 77. 02

  榫纱 担 13. 38 5. 56 58. 45

  头等白洋布 匹 29. 93 6. 95 76. 78

  二等白样布 匹 32. 53 6. 95 78. 64

  本色洋布 匹 20. 74 5. 56 73. 19

  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 B. 大量英国商品运销内地

  C. 英国商品免交内地税 D.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13、地名的变迁往往记 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孪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14、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 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C. 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15、下列人物中,促使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是

  A、洪秀全 B、陈独秀 C、孙中山 D、毛泽东

  16、某班级举 行了一次关于辛亥革命的讨论,下列结论不完全符合史实的是

  A、推翻了旧政权 B、实现了真民主 C、建立了新政府 D、颁布了新宪法

  17、1895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 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上述变化反映出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B.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衰弱

  C.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D.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

  18、右图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从中可知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9、某班一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需要收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小组长列出了主要研究的大事,这一罗列引起了争议,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事件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国民大革命运动 ③中共的诞生 ④维新变法 ⑤五四运动 ⑥辛亥革命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20、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段话中的“起义”指的是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21、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出现在

  A、淞沪会战中 B、太原会战中 C、徐州会战中 D、枣宜会战中

  22、观察下图,当时毛泽东致信并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

  A. 出师讨伐北洋军阀 B.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 倡议国共两党合作 D. 正面战场组织抗战

  23、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台儿庄战役 C、南京大屠杀 D、中共七大的召开

  24、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而我们的战略反攻,实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首先过黄河,一下消灭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旗开得胜,那气势是很了不起的。过黄河实际上就是开始反攻。”这里的“开始反攻”的军事行动是

  A. 解放南京 B. 挺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 D. 渡江战役

  25、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的是

  清朝黄龙旗 1912-1915.10中华民国五色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A、国家领土变化 B、国家性质变化 C、思想文化变化 D、国际地位变化

  26、““””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A. 学风会淡化 B. 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 价值观扭曲 D. 科学发展严重滞后

  27、在比较的意义上,正如陈云同志所言,它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在我党的历史上,都不算过分。陈云所说的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28、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的事件是

  A.香港、澳门的回归 B.两岸“三通”的实现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万隆会议的召开

  29、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A.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30、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 B. 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C.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D. “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 大题有3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 3 分,共40分)

  31.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 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 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 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始皇决定实行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制度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2分)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1分)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有什么政治意义?(4分)

  32.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 躯洒血, 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2分)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2分)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2分)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2分)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原则的不同之处。(4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什么进步性? (1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确立了哪三项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3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两部宪法的颁行有怎样的重大历史意义?(5分)

  高一年历史科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A D B C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C C B A B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A B B C C A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3分,共40分)

  31.(1)制度:郡县制。(2分)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2分)

  (2)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1分)

  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1分)

  措施:实行推恩令(1分)

  (3)状况:疆域辽阔。(1分)制度:行省制度。(2分)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2点4分)

  32.(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2分)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正面: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敌后:百团大战。(正面1分,敌后1分)

  (3)铭记历史,维护和平。(2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任答3点5分)

  33.(1)原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体现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的原则;(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2分)进步性: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1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点1分, 3点3分)

  (3)《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的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2分)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参考

  一、选择题(共30个,每题2分,共60分)

  1. 有史学家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文中的“制度”包括(  )

  ①内外服制度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礼乐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 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3.《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下列制度中与“祀”联系最密切的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军功爵制 D. 郡县制

  4. 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

  A.朝觐述职  B.镇守疆土 C.出征作战 D.缴纳贡赋

  5.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6. 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 独断性和随意性

  7.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

  A.察举制的弊端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

  8. 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的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与“它”相关的是(  )

  A. 中书省 B. 内阁 C. 军机处 D. 中朝

  9.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北宋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

  A. 实行推恩令 B. 实行二府三司制

  C. 任命文臣为地方长官 D. 分割宰相权力

  10. 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11.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12.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B.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13. 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用于反对民主敌人的主要措施是(  )

  A.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 实行公民财产等级制

  C. 陶片放逐法 D. 取消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限制

  14. 假设雅典的总人口为二十万,自由民约为十六万人,其中成年男性公民为四万五千人,外邦人约为三万人,奴隶约为一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

  A. 约十六万 B. 四万五千人 C. 约三万 D. 约一万

  15. 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下面漫画体现了罗马法的哪一原则(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注重证据和程序

  C.维护私有财产 D.不告不理及无罪推定

  16. 罗马法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为他人担保,或提出诉讼,或担任律师。”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

  B.罗马法律更加维护成年男性公民权利

  C.罗马法律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D.罗马法源于自然和理性,更易体现出其平等性

  17. 有的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

  A. 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 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18. 近代英国、美国的元首( )

  A. 都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B. 都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C. 都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D. 都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19. 标志着古罗马时期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是(  )

  A. 《十二铜表法》 B. 阿奎里亚法 C. 《卡拉卡拉敕令》 D. 查士丁尼法典

  2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美国1787年宪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 法国颁布1875年宪法 确立了共和政体

  D 德意志颁布《德意

  志帝国宪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1.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清政府之所以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在于(  )

  A.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

  C.议会制度之下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D.宪政之下皇帝仍掌握国家大权

  22. “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

  A.实行联邦制政体 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 保持两党制原则 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23.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

  A.英法美德 B.法英美德 C.英德美法 D.法德美英

  24.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话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5. 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6.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27. 太平天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其中“时代”的局限性是指(  )

  A.封建主义势力过于强大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过于强大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符合农民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在中国没有形成

  28. 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临时约法》特别规定(  )

  A.实行责任内阁制 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君主立宪制

  29. 严复在评价近代某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没矣。”这战后( )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0.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因素是:(  )

  A.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主力军作用

  C.先进知识分子指导、推动并领导   D.广大人民的彻底觉醒

  二、非选择题(共两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 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追求政治民主和民族独立是近现代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欧洲历史》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袁峰《比较政府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主要大国英、美、德的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15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 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收藏在这个东方博物馆里的,不仅有杰出的艺术品,而且还保存有琳琅满目的金银制品。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

  ——雨果

  材料三: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英国人把原因归结为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两个强盗”分别指什么?(4分)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4分)

  (3)你认为材料三的观点正确吗?请结合有关史实,选用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8分)

  答案

  一、 选择题

  1------5 CABCC 6--------10 CCCCA 11--------15 CBCBC 16-------20 DDCDB

  21-----25 DBBAB 26-----30 CCACB

  二、 非选择题

  31.(20分)

  (1)特点:直接民主。(2分)

  成因:小国寡民(2分);享有公民权的公民数量少(或奴隶、外邦人、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享有公民权) (1分)。

  (2)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1分),颁布1689年《权利法案》(2分),建立了君主立宪制。(2分)

  美国:通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民族独立(1分),制定1787年宪法(2分),建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2分)。

  德国:通过王朝战争(或统一战争)完成国家统一(1分),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2分),建立了君主立宪制(2分)。

  32.(20分)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英国获得的特权太少。(4分)

  (2)英国和法国;《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8分)。

  (3) 答案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分)

  (1)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3分)

  (2)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3分)

  答案二: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2分)

  (只要有走向近代化、促进内部变革、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等,符合三条即可每条给2分,共6分)

  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总计60分。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在下列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中。)

  1、下面是摄于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周代列鼎列簋(gui)制度一览表”。

  材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 B.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

  C.贵族层层接受分封食禄 D.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

  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3、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

  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

  4、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于是采纳李斯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下列关于郡县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创新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创新

  ④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5、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6、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

  C.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

  7、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得以影响两千多年封建文明的是:

  ①新型生产模式 ②新型官僚体制 ③新型意识形态 ④新型教育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至秦,人主自亲事以操制臣下”,在中央专门设立御史大夫:

  A.检查户口,征收租赋 B.典正法度,以正纲纪

  C.总领百官,监督军旅 D.审查诏令,签署章奏

  9、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使一名。刺使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10、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11、下面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一郡一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D.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

  12、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体制僵化官员固守成规

  B.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13、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14、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统治

  B.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D.促进各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B、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C、民族矛盾开始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16、《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又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这反映了下列哪种矛盾的结果?

  A、外国资本帝国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中国的矛盾

  C、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D、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

  1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瑷珲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8、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

  A、列强在中国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一致

  B、美国承认了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

  C、美国对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能够利益均沾

  D、美国在华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

  19、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20、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图(1)2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 图(2)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A.革命中心:从北方到南方

  B.政权性质:从抗日民主政权到工农民主政权

  C.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为主到民族矛盾为主

  D.军队名称:从国民革命军到工农红军

  21、太平军西征的目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 B、实施战略转移

  C、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D、充实经济力量

  22、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C、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D、中华民国的政体为总统制

  23、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

  A、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4、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

  A、新文化运动推动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无产阶级壮大

  25、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是:

  ①打倒军阀 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③实现共产主义

  ④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⑤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6、无产阶级政党与旧政党的最大不同是:

  A、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 B、以反帝反封建为斗争对象

  C、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 D、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27、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A、四一二政变 B、七一五政变

  C、马日事变 D、中山舰事件

  28、红军被迫长征的根本原因是

  A.王明等人“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日本发动华北事变

  C.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D.东三省沦亡要北上抗日

  29、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八期会议 B.遵义会议 C.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30、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31、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C.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D.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32、《共同纲领》所具有的性质是:

  A. 统一战线 B.工农联盟 C.人民民主 D.临时宪法

  33、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 912 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

  A.作为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依据

  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C.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

  D.作为普及教育的根据

  34、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5、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

  (共662人)。从中可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36、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37、过渡时期是指: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D.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38、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9、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说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0.下列表述不符合“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A.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祖国统一后,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

  D.台湾可保留军队,单独行使外交权力

  41、下列各项中,分别属于1954年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是:①“坚决避免内战,国内任何政治的、民族的纠纷,均应以政治方法寻求解决。”

  ②“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③“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④“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2、党和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A.民主改革 B. 民族区域自治

  C.土地改革 D.改革开放

  43、某古书记载,“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一把手,是全国子民之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之首脑亦被视为 ‘父母官’。”该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C.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D.男女平等,均可做官

  44、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表明他认为:

  A.儒家远比法家高明 B.法家才是思想正统

  C.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D.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45、《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46、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独立性

  47、数据是事实,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的

  ②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③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帮助

  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8、太平天国由胜而衰的转折点是

  A、天京变乱 B、安庆失陷

  C、清军围困天京 D、北伐失败

  49、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观望避战 B.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C.战略战术失误 D.敌强我弱

  50、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中共“八大”的召开

  第Ⅱ卷(共2题,总计40分)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每题20分。)

  5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序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菀(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 奏考帐……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材料二: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率少兵则请,曾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农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不致于 。

  ————〈〈蔡忠惠公文集〉〉卷22

  材料三: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 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卷25

  请回答:

  (1)料一中宋朝官制有何特点?(4分)其目的何在?(2分)

  (2)从材料二、三中可看出宋朝这种官制导致什么弊端?(6分)

  (3)材料二中为消除这种弊端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2分)能够实现吗?(2分)为什么?(4分)

  52、(20分)阅读下列材料: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图三这一历史事件取得胜利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6分)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历史学科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60分。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B D B A A C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C B B B D D A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A D B D B A B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D B D A B B D C D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C B C D A A C A B B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每题20分。)

  51、(1)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4分)加强中央集权。(2分)

  (2)材料二可看出各部门都不了解全局,各行其是,遇事互相推委,行政效率低下,朝政混乱。材料三可看出官员臃滥。(6分)

  (3)“通而为一”,将各部门合并。(2分)不能实现(2分)。封建帝王为皇权,必然通过分化相权来减轻对自己的威胁,这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的规律。(4分)

  52、(20分)

  (1)图一:虎门销烟 图二:五四运动 图三:抗日战争 图四: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4分)

  (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6分);

  原因:主要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的结果。(6分)。

  (3)材料四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束;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4分)


上册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相关文章:

1.八上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

2.7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3.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4.2017年7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5.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

415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