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下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题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高一年级的历史还学习的不是很难,所以大家要多学习一下哦,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高一年级,欢迎大家来收藏哦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参考

  第一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

  A.第一次 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2.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地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部队奋 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3.“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

  A.改变一些领导人的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5.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九二共识” D.澳门回归

  6.1946年,丘吉尔发表演说:“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它们扩张和传教倾向的止境在哪里。”在此,丘吉尔认为(  )

  A.全面“冷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7.我国史学界曾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8.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做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由此可见,戴高乐(  )

  A.想摆脱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B.对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不满

  C.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满 D.反对欧洲共同体

  9.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被外国记者问起该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与世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时说:“国民党这个家当的不怎么样,烧的饭人民群众不爱吃呀!我们得另起炉灶。”毛泽东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

  B.拒绝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断绝与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10.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11.大卫•科兹写道:“我们已经看到,早在1987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到1989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终结,党国精英才抛弃旧体制。真正的事实与之相反: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

  A.政治民主化的推行 B.社会主义观念的扭曲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

  12.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美苏“冷战”结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13.《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氏乃始教民播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

  C.“播五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

  14.《后汉书》载:“建武初……诏征(任延)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以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15.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世范》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16.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宋廷明确规定:今后“私下分田客”当每年收田毕日,可不必取得主家的凭由,商量去住,各取稳便。这说明宋朝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C.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D.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权

  17.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这表明(  )

  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18.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19.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之,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 食其力之良民也。”材料主要反映了苏州(  )

  A.人们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产业工人罢工

  20.白居易的诗被赞誉为“诗史”。他的《卖炭翁》一诗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沿街开铺的街市 D.地方自治的市镇

  21.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 济。”这反映出当时(  )

  A.浙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苏州米价低于其他地区

  C.江西与湖广之间米粮贸易兴盛

  D.农作物的种植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

  22.明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记载的江南民谣:“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时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诗句反映了(  )

  A.手工业生产的雇佣关系 B.经济作物种植得到重视

  C.江南农业精耕细作状况 D.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24.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5.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质疑 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一、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26题26分,第27题24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2008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0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2分)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是什么?(4分)

  (3)指出材料二中5个自治区 的名称。(5分)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 2分)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3分)

  (4)谈谈我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状况。(4分)

  (5)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 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 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2分)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4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4分)

  (4)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2分)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DCB 6—10 ADADD

  11—15 BCABB 16—20 DAABB

  21—25 DBACC

  二、非选择题

  26.(1)原则:平等、团结、互助。(2分) 目的:实现共同繁荣。(2分)

  (2)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真正的体现。(4分)

  (3)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 自治区。(5分) 政策:民族区域自治。(2分)

  意义:这一政策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3分)

  (4)状况:实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4分)

  (5)主要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4分)

  27.(1)主要经济形式:小农经济。(2分)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分)

  (2)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4分)

  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4分)

  (3)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2分)

  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4分)

  (4)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答: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分)

  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铁犁牛耕在一些墓葬和石窟的壁画中多有反映,下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中的一幅壁画。它反映了当时( )

  A.西北地区最早出现了铁犁牛耕

  B.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墓葬出土文物均为第一手史料

  C.西北地区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

  D.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2.探究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空白处应填入( )

  ①井田制的破坏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鳖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 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南北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渐趋向平衡 B.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4.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

  终夜有 声。”这种工具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5. 《诗经•卫风•氓》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B.古代丝织业的发展

  C.古代商业活动 D.古代麻织业的发展

  6.“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官营专卖 D.市坊制度

  7. 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 制造的瓷器

  C.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8.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 ,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据材料判断宋朝(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税总量超过农税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商业发展不受监管

  9.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

  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 商业革命”的是 ( )

  A.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限制 B.出现最早的纸币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出现股份制商业公司

  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平民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

  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D.明朝的朝贡贸易

  11.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统计表,对表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进口棉纱(万担) 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 5 1224.1

  1890年 108.2 1556.1

  A.西方商品对华输出呈现倾销态势 B.棉纱进口增加间接抵制棉布进口

  C.洋务运动对西方侵略有一定抵制 D.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彻底瓦解

  12.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主 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冲突

  C.技术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13.李鸿章1890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除挪用若干“官款”,又请准了专利10年的特权。按照这个特权,除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外,并可减免税厘,而李鸿章请准这一专利的借口是为中国挽回利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里的利权应该指列强在华办厂权 B.不利于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C.清廷对技术专利权的保护非常严格 D.体现了李鸿章捍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14.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

  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

  制造”。这一变化说明( )

  A.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D.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15.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

  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年份 发展大事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了一定作用

  B.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16.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 ,据此可得出

  的结论是( )

  年份 锑 锡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百分比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百分比

  1933 11290 11170 98.9 8492 9611 113.2

  1934 13833 13450 97.2 8132 6442 79.2

  1935 15185 14186 93.4 11009 9180 83.3

  1936 14338 13168 91.8 12954 11260 86.9

  A.中国近代矿业几乎为官僚资本所垄断

  B.锑、锡的大量输出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中国近代矿业生产被外国列强全面垄断

  17.下表是1931~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

  年份 进口 出口 逆差

  1931 1 433 909 524

  1932 1049 493 556

  1933 864 393 471

  1934 661 344 317

  1935 590 370 220

  1936 604 453 151

  对表中数据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彰 B.外国倾销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入超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贸易数量 D.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18.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

  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 B.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

  C.商战思潮的深远影响 D.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19.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致北洋政府财政部的信中指出:“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

  就地行销,俱无征税……兹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正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 、附加等税,

  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生存 B.外商企业享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C.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性质 D.民族工业与外商企业的不同等待遇

  20.《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

  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

  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 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

  反映的实质是( )

  A.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B.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C.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D.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1.1952年据吉林省调查,一些村、屯,放高利贷情况严重,春借一斗秋还二斗,

  “贷款利息高达月息30%,一般在10%左右;数量也大,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农村阶级

  的分化”。一些富裕农民靠放高利贷上升为新富农,许多贫下中农则在重利盘剥下贫困破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实施土地改革运动 B.提出“八字方针”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2.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这一表格可以说明( )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A.国家收购比重与农业增长相协调

  B.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中国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牺牲

  D.自然灾害是农业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23.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

  值的原因是 ( )

  A.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

  24.1977年11月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主要工业产品

  产量要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反映出( )

  A.经济工作中的“左”倾现象依然严重 B.“”结束后生产积极性高涨

  C.“”后工作重点向经济转移 D.国家制定了明确的经济目标

  25.从图一、图二到图三,反映了建国以来 ( )

  A.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不断提高 B.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 次变革

  26.1979年3月,中国最权威的官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商业广告:幸福可乐。1979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这反映出( )

  A.中国正在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

  B .中国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

  C.中 国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7.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人数达

  3200多人。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

  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 )

  A.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B.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C.认清了与世界的差距,推动了改革开放

  D.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议

  28.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

  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 经济”的说法,这说明( )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29.《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 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

  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D.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30.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质上体现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和第33题各12分,

  共40分)

  31.(16分)在2017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四川省政府决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努力打造一些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

  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

  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的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森林覆盖率达70%,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有“天然氧吧”、“长寿之乡”的美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2分),简要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古今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二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四川的大多数会馆,是入清以后由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迁来的客家移民建立的同乡移民会馆。其中,成都最具特色的龙泉洛带古镇有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会馆,是湖广填四川和清代客家移民西进运动的历史见证。

  明清时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但会馆与乡土观念及封建势力的结合,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四川会馆建筑,其数量与分布,位居全国之首,这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无不相关。

  ——四川大学傅红《剖析会馆文化,透视移民社会》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四川会馆的特点(4分),并加以简要评价(4分)。

  (3)作为成都市民,请你为成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献计献策(2分)。

  32.(12分)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步履维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分析南方金属矿兴衰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化工企业创办时间表

  时间 1895以前 1896-1900 1901-1914 1915-1922 1923-1929 1930-1932 1933-1935

  家教 0 1 7 12 31 26 15

  化工企业组织形式表

  组织形式 个人 合伙 无限公司 两合公司 股份公司 股份两合 国营

  家教 25 24 6 0 33 2 2

  ——据《实业部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材料三 国立大学,从前向无化学工程科,仅各省工业专门学校,如北平工专、杭州工专及苏州工专等学校,设立化学工程专修,科如制革、纺织、染色、油漆及制纸等科。近数年来国立中央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均已设立化学工程科。但是国内化学工程人才,大部系国外留学毕业。

  ——据(民国二十五年)庄前鼎《国内工程人才统计》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工业发展的原因。(6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不言而喻,官营盐铁业……对于规模一

  般很小的私营盐铁业来说,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铸铁柔 化处理技术为例,杨宽先生便明确指出:到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这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盐铁官营后,汉武帝巡行全国,“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盐铁收入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司马迁对他(桑弘羊)的理财曾给予高度评价,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自己强调指出:“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摘自晋文《桑弘羊与西汉盐铁官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盐铁官营”政策在当时的作用。(4分)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国民政府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推行食盐的

  政府专卖制度,先后颁布《盐专卖暂行条例》、《盐专卖暂行条例施行细则》、《收盐规则》、

  《运盐规则》、《销盐规则》、《制盐许可规则》、《农工业用盐发售规则》等法律法规,确定了“民制、官收、官运、官批、商销”的制度,将盐的生产、囤购、销售和定价都置于国民政府盐务机关的控制之下。

  ——节选自周勇《重庆抗战史》,重庆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食盐专卖制度的目的。(4分)

  材料三 中国盐业总公司创立于1950年,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盐行业。

  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14年10月,中国盐业协会披露:盐业

  改革方案的核心为废止盐业专营。2016年5月5日国务院公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根据方案,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

  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据人民网等有关资料整理

  (3)材料三中的盐业改革反映我国盐业管理体制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2分)

  请谈谈你对当前我国盐业改革的看法。(2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D 2、D 3、A 4、B 5、A 6、C 7、 B 8、 C 9、C 1 0、D 11、B

  12、C 13、B 14、D 15、A 16、B 17、A 18、C 19、C 20、D 21、D 22、C

  23、B 24、A 25、B 26、A 27、C 28、B 29、D 30、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和第33题各12分,共40分)

  31、(1)特点:兼具多种功能(防洪、抗灾、运输等)、年代久远、无坝引水,因地制宜、注重生态等特征。(每点1分,任答2点给即2分)

  古今影响:有利于灌溉、防洪和抗旱,将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带动成都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成都城市品质;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每点2分,任答2点即给4分)

  (2)特点:数量多;独具移民特色;具有地域特色; 体现互助精神;乡土观念浓厚。(每点2分,任答2点即给4分)

  影响:促进了四川商品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后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四川的近代化进程。(4分)

  (3)献计献策: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32、(1)产量激增的原因:一战的影响,与军工相关的原材料价格暴涨。(2分)

  矿业失败的原因:传统采矿技术逐步落后;一战结束,国际市场萎缩;经营者应对无方,改革措施不力。(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给4分)

  (2)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国内教育近代化的促进;留学生归国创业,引进先进技术;民间投资热情提高。(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给6分)

  33、(1)作用: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生产技术创新和推广;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净化了社会风气。(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给4分)

  (2)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保证军需民食;打击不法奸商,稳定物价及社会

  经济秩序;构建战时经济体制,适应抗战需要;强化官僚资本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掌控。(每点 2分,任答两点即给4分)

  (3)变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2分)

  看法:盐业改革应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盐业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应该加强监管;要坚持依法治盐,创新管理方式;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盐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制定和完善盐业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2分,任答一点即给2分)

  第二学期高一历史下期中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与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特点相符的有

  ①以个体小农为经营主体 ②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征

  ③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营目的 ④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3.“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此语描述的是

  A.均田制 B.井田制 C.地主土地私 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4. 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 的因素是 ( )

  A.公田的大量抛荒 B.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商鞅变法

  5.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租佃式经营 D. 田庄式经营

  6.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全部销往海外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质量普遍 不高  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7.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司马迁的曾祖父从事的是

  A.军事管理 B.商业管理  C.行政管理 D.文化典籍管理

  8. 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职业 自耕农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9. 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发展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

  B.突出发展农业而禁止工商业

  C.重视农业发展而忽视工商业发展

  D.强调以农为本而取消工商业

  10.“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新 航路的开辟 B.资本主义的兴起

  C.欧洲的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1. 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12.17—18世纪荷、英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②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③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④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13.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14.“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15.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石油工业异军突起,主要得益于

  A.采矿业的发展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 D.西方列强对波斯湾地区的侵略和开发

  16.19世纪80年代,广东南海发生了机工自发捣毁裕厚昌、继昌隆及其几家丝厂的风潮。对此,当时的南海知县认为机器缫丝工厂“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夫以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说明当时

  A.垄断经营不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B.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C.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D.奖励实业的政策在地方遇阻

  17.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强调:“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将不是短期内的事情,而是在一个长时期内,例如至少30年,实行的根本制度。”这一指示

  A.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体现了党对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整

  C.抑制了生产队 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D.延续了经济政策的“左”倾路线

  18.据一 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 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19.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20. 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革命委员会”的广泛建立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 ②④

  21. 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

  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

  22.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3. 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包括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

  A.强调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26. 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27.1912年民国政府颁行《商业注册章程》,减免了清朝规定的注册费用,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该措施意图是(  )

  A.保护私有财产 B.鼓励创办实业 C.恢复市场秩序 D.巩固新生政权

  28.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29.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30.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原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B.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

  C.历史研究要不断创新

  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 材料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 :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6分)

  (2)据材料二,分析这种经济成分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4)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4分)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19世纪上半期,一个政 论家的描述:_______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 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材料四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 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1)结合材料一说明:贸易中心怎样的变化使得材料一中西班牙人产生了“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的判断?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从世界的“边缘”到世界的“中央”后,西班牙等国干了些什么?材料二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评价这种行为的?(6分)

  (2)材料三中的空格处应该填上哪个国家比较合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该国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能取得这样的地位?(6分)

  (3)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主要是什么?(4分)

  (4)19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什么启示?(4分)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10 DBABC,DBCAA;

  11-20 ABDDC,BBCDD;

  21-30 CBCDB,DBBAA;

  31.(20分)(1)变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分)

  条件: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4分,答对2点给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三大改造;(2分)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2分)

  (3)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增幅大,农业生产下降;农轻重比例失调。(2分,答对1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分,答“左倾”错误、苏联模式影 响亦可给分)

  (4)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2分)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32.(20分)(1)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分)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 夺(2分)

  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2)英国(2分)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率先进行工业革命(4分,任答两点)

  (3)英国地位下降,美国、德国迅速崛起(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美国和德国(2分)

  (4)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一定要积极进行产业技术的研发和更新。(4分)


下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题相关文章:

1.初一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2.初一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3.初中7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4.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测试卷

5.高一第二学期政治期中复习不定项选择题

41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