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历史的试卷题是需要多记忆多做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参考一下高一历史,一起来多多参考哦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改编)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因为此时正值秋收冬藏之际,农忙结束,女家才肯让女儿出嫁。这反映出( )

  A.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基本结构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D.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原创)《国语•齐语》载,管仲认为:“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杂乱),其事易(变)。”“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管仲的四民分业分居论( )

  A.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维护统治

  B.开始将国民划分为士、农、工、商等级

  C.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流通

  D.反映了战国礼崩乐坏、动荡的社会现实

  3.(改编)西周末年,诸侯郑桓公因迁都之事曾得到殷商遗民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约定( )

  A.使全国推行重商政策 B.使工商食官制度走向瓦解

  C.使阶级结构发生剧变 D.使商人的经营自主性增强

  4.(改编)土地兼并是中国封建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即所谓“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封建社会的土地买卖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严重分离

  5.据史料记载,汉朝时全国设了49处铁官,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其中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 B.施行冶铁官营制度

  C.冶铁技术已相当成熟 D.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6.有学者将中国古代“城”和“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最早出现“城区即市区”的是( )

  A.秦朝咸阳 B.唐朝长安

  C.宋朝东京 D.明朝苏州

  7.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B.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D.饮酒之风在北宋渐趋流行

  8.(改编)元朝时,江南地区的闽、江、淮、浙等地开垦出许多梯田,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更是大量圈湖造田。这种现象折射出( )

  A.土地兼并已恶性发展 B.政府土地政策的失控

  C.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D.南方人口的较快增长

  9.(原创)明朝时江浙地区纺织业发达,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但南方产布区与产棉区的分布并不完全重叠,江浙地区纺织业流行布棉交换,即纺织户通过商人从外地运来所需的棉花。这一现象说明( )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纺织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趋势

  10.明朝中期前,朝廷在饮食器具的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但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都已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1.(改编)按照英国学者安格斯? 麦迪森的估算,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比重从23.1%增长到32.4%,居世界第一;而同期西欧各国的GDP总和在世界占比仅从23.3 %提高到26.6%。这说明( )

  A.清初的综合国力远超西欧 B.清初自然经济高度发达

  C.经济全球化助推各国发展 D.西欧各国人口增速过快

  12.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工人产生于( )

  A.外商企业 B.洋务企业

  C.民族工业 D.封建的手工作坊

  13.(原创)1902年,四川督臣奉诏仿照印度卢比的形式铸造西藏新银币。该币在型制上采用纯圆样式,因其便于携带且成色重量准确,故“番民乐用,卢比遂日见其少”。1906年,驻藏大臣奏请“规复旧制”,铸造传统方孔圆钱,清廷因担心市场不予接受而给印度卢比以可乘之隙,未予采纳。这表明( )

  A.西藏开始隶属中国中央政权 B.清王朝维护了国家主权

  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14.(改编)据学者统计,我国农业生产的亩产量在战国时期为79.41斤,西汉初年为93.68斤,汉武帝时117.11斤,到1938年为115斤,1949年为130斤。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农业生产具有( )

  A.脆弱性 B.封闭性 C.落后性 D.渐进性

  15.(改编)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州沿海的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这两条政令( )

  A.是依据各自的经济基础而制定

  B.不利于两国海外市场拓展

  C.都禁止各自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D.增强各自国家的经济实力

  16.下图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前洋纱输入中国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使中国成为外商的原料供给地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17.(改编)清末,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出口以牟取暴利。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一蹶不振。”材料认为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8.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事职,专利30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该章程( )

  A.使专利保护制度得以完善 B.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C.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D.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19.《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指出: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安定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支持 D.清廷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20.(改编)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粮食、资源、交通等进行统一管制,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

  A.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B.开创了中国“战时经济体制”

  C.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D.直接使民族工业陷入了困境

  21.(改编)1952年,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9.2%,到1957年上升到32.1%。由此可知( )

  A.“一五”计划加速了工业化 B.国民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

  C.工业“大跃进”局面已形成 D.沿海工业仍占居主导地位

  22.(改编)以下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进口总额中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国家工业化进程 B.中苏关系已开始恶化

  C.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D.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23.(改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 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改变了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 B.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C.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24.16世纪,有威尼斯人说“除了失去自由以外,这大概是威尼斯共和国所听到的最坏的消息。”“最坏的消息”应该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25.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在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在1820年左右可能被提及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发展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

  C.工业革命使欧洲迅速崛起 [来源:Zxxk.Com]

  D.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26.( 改编)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有着极高的声誉,至今当地仍保留了许多纪念郑和的祠堂和庙宇;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物。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

  A.航海的目的不同 B.航海的路线不同

  C.所到之处的文明程度不同 D.代表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同

  27.(原创)下表中A、B、C、D分别为英、法、美、德四国在1870年和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其中,法国应为( )

  年 份 A B C D

  1870 32 10 23 13

  1913 14 6 36 16[来源:Zxxk.Com]

  28.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巨大冲击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

  D.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

  29.“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一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 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30.“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我国出现这一现象开始于(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开始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40分。

  31.(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自然家给人足。”清雍正皇帝也说,“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编自《明实录•太祖实录》《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摘编自《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明太祖和清雍正皇帝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这种认识对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发展有何影响?(4分)

  (2)材料二从本质上反映了城市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分析明清之际这种新现象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阻碍?(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致使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能发展起来。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 年“光荣革命”以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羡慕。

  ——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来源:Zxxk.Com]

  阅读材料,指出促成大国崛起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结合所学各举一例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必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3.(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开放沿海沿江以至部分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 1840年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材料中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具备了必需的基本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通过哪些手段获得这些条件的?(6分)

  (2)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6分)

  高一历史答案

  1.D 材料未能体现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A错误;材料中“大多” 说明B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并不能体现“抑商”,排除C;在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婚礼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D正确。

  2.C 从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管仲所处的春秋时期出现了士农工商的流徙杂居,这是生产力发展造成社会各阶级动荡和分化的必然结果,而管仲的四民分业分居论却试图将其重新稳定下来并世代沿袭,这显然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潮流,A错在“顺应了”。“昔圣王之处士也”可知管子借鉴了古代圣人的做法,B错在“开始”。管子的主张使同一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易于彼此交流生产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有利于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便于同行业的人互通信息,有利于促进商品的流通,C正确。管仲处于春秋末期,D错在“战国”。

  3.D 从题中可知,郑桓公之所以立此盟约是因为曾得商人的资助,并不能说明其重视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先秦时工商食官制度并未瓦解,B项错误;该盟约只涉及殷商遗民,并不能推动整个社会阶级结构的剧变,故C项正确;题中“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说明商人经营自主 性增强,故D项错误。

  4.B 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而土地之所以能够被兼并,其根源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本题应选B项。A、C、D的表述均由B项所致, 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本原因”不符。

  5.A 从材料可知,河南的冶铁业较发达,有利于推动农业耕种工具的进步,推动农耕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汉朝时经济中心在中原地区,而河南地处中原地区,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冶铁业全部由政府垄断,B错误;C在材料中未体现;冶铁业只是手工业生产的部门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手工业发展水平,排除D。

  6.C 材料中的“城”、“ 市”关系演变发展的5个阶段中“有城无市”是指“城”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如秦都咸阳;“城中有市”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如唐都长安;“城区即市区”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如宋代东京;“城在市中”是指城市的经济功能超过了政治功能;“有市无城”说明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独立存在,如明代苏州。故选 C。

  7.B 根据材料可知,“正店”需要得到政府的许可和严格的控制,可见北宋实行酒的专卖制度,目的是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B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酿酒权”,不能代表“餐饮业”,A错误;C、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8.D “闽、江、淮、浙等地开垦出许多梯田”,以及“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大量圈湖造田”,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人口的大量增加,农民只能不断地造田,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D正确;A、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来源:学&科&网Z&X&X&K]

  9.D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手工业领域的新变化。根据所学可知,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朝,A排除;手工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是指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并未体现,故B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C错误;从题中松江的“布”和魏塘的“纱”,以及产棉区与产布区的分离,可知此时已出现了纺织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趋势,D正确。

  10.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1.B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经济形势。综合国力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力量,GDP只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不能完全反映综合国力的强弱,A错误。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相对稳定和人口总量大等,B正确。经济全球化开始 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误。从题中西欧各国的GDP总量数据,再联系这一时期西欧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可知此时西欧的人口增速并不快,D错误。

  12.A 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在通商口岸非法设立船坞和工厂。这些外商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这样,中国无产阶级就先于中国资产 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所以选A。

  13.B 西藏开始隶属中央政权是元朝,A错误。此时的印度早已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除了利用东印度公司大肆向中国倾销鸦片外,还将其在印度铸行的卢比通过边贸大肆渗入中国,以攫取高额利润。从题中“番民乐用,卢比遂日见其少”可知,西藏新银币的流通效用颇佳,起到了驱逐印度卢比、稳定金融秩序、维护西藏经济和政治主权的作用,B正确。明朝时白银已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错误。中国传统方孔圆钱在形制上符合“天圆地方”的传统哲学观念,从题中驻藏大臣奏请“规复旧制”可知,其反对仿西式纯圆银币,D错误。[来源:Z+xx+k.Com]

  14.C 根据材料,从战国至1949年,农业生产亩产量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较大的提高,这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的落后性。其他几项不符合题意。

  15.A 根据所学,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主要是为了打击当时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B、C不符合《航海条例》;清政府颁布的《禁海令》阻碍中国拓展海外市场和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不符合《禁海令》。两国的政策都是由本国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故选A。

  16.C 图表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B错在“原料供给地”;D 项应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外国工业品的大量涌入,加速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C项正确。

  17.D 由题中“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一蹶不振”可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故本题应选D项;A、 B、 C三项与材料无关。

  18.D A项中的“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中的专利保护无关;专利保护正好顺应了19世纪末兴起的实业救国思潮,D项正确。

  19.C 甲午战争后,清廷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迎来了初步发展的时期,故C正确;1895—1913年,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等,社会环境并不安定,A错误;B项发生在“一战 ”期间,与题中时间不符;国家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D明显不符合史实。

  20.C 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经济的统制政策,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1.D 材料可知,中国内地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只能说明内地工业与沿海工业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出工业化速度 的问题,A错误 ;内地工业产值不到全国工业产值的一半,说明国民经济重心不在内地,B 错误;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C与材料时间不符;从材料可以看出,内地工业只占30%左右,而沿海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故选D.

  22.D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把有限的外汇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国家严格限制进口生活用品,进口商品绝大部分是生产资料(左图)。到1961年,我国正经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保证人民生活的需要,国家进口生活资料的比例大幅提高,这显示了中国在危机之时调整政策,放缓了工业化的节奏,把救荒当作首要任务,故A 、C错误,D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可排除。

  23.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但并未改变了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我国仍实行社会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因此B正确,A错误;C、 D明显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24.A 威尼斯属于意大利共和国,根据时间“16世纪”和“听到的最坏的消息”可以推知“消息”是新航路开辟,因为新航路开辟使得传统的商 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商业中心的地位丧失,所以是“最坏的消息”;其他几项与材料无关。

  25.C 1820年,大西洋沿岸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工业革命。所以1820年大西洋沿岸可能被提及的主要原因只可能是工业革命使欧洲迅速崛起才引起了世人们的注意。

  26.A 根据所学,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发展贡赐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友好交往,当地人修建祠堂和庙宇是为纪念他;而哥伦布航海是为探索新航路,以便掠夺贵金属,是建立在非正义的殖民侵略基础上的活动,虽然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全世界的联系,但给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A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27.B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生产中按所占比重排序依次为英法美德。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是后起之秀,发展迅速,而英法发展却逐渐缓慢下来,四国在工业生产中按所占比重排序依次变为美德英法。

  28.B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得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要求劳动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必须普及义务教育,因此材料所述的变化是由于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B正确;其余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29.A 从材料中的“你的粉丝”的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的是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而没有提及信息的内容,故C与题意不符;B表述错误,D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你就是一份都市报” “你就是电视台”等从侧面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30.A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的对峙,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反映在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就出现了题中所述现象,A正确;B项晚于A项,与题中“开始”不符,可排除;““””时中苏关系已破裂,列宁装不可能在中国大行其道,排除C;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服饰逐渐多样化,与题意不符,D错误。

  31.(1)认识:都主张“重农抑商”(2分)。

  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2)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阻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购买力低);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用于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发展;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答对其中4点给8分)。

  (3)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32.因素:自然:地理优势(2分)

  经济:先进的经济思想、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政府的主导作用(国 家干预)(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示例一:

  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欧洲航路中心,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

  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答出法国、德国、中国等均可)(4分)

  示例二:

  地理优势:(同上)

  经济思想:17世纪的荷兰,奉行重商主义,成为“海上马车夫”,迅速崛起。(答出其他国家,言之有理亦可)(4分)

  33.(1)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雇佣劳动力;

  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6分)

  (2)特点:通商口岸是在华外国人主要集中地,西化程度较深的城市;外国人享受领事裁判权等特权,租界成为“国中之国”。(2分)

  影响:一方面,通商口岸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的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另一方面,通商口岸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和近代化进程。(4分)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史料能反映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水平的是(  )

  A.《周礼》中提到的“妇功” B.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

  C.《农书》中的水排冶铁图 D.采用灌钢法制作的铁器

  2.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3.宋 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 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是( )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4.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5.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 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 。这一现象( )

  A.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6. 上 海在中国近代有独特的折射历史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以下三则材料反映的信息,请给上海进行时空定位( )

  ①有学者在日记中记着:“上海理发价,己至七万元,不改币制,如何生活。”

  ②上海工厂开工率20% ③百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美国

  A. 1895年 B. 1913年 C. 1936年 D. 1948年

  7.1934年,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股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

  A.外国资本的压制 B.封建主义的束缚 C.官僚资本的侵蚀 D.股票市场的紊乱

  8.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恰当比喻为( )

  A. 深圳 B. 珠海 C. 海南 D. 浦东

  9.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八字方针”的调整 B.中苏关系的恶化

  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D.“左”倾思潮的影响

  10.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D.没有改变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

  11.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 社会经济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单一公有制的生产 关系己被打破

  12.1881年底,有人赋诗赞扬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的通讯手段应是( )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话 D.无线电话

  13.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 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14.据统计2015年“双十一”一天网购 交易额仅天猫一家就达912亿元,在庆祝会上,马云说:“互联网不仅 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这说明互联网( )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 B.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

  C.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 D.一定程度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15.某人在航海日记中记述:“1520年11月28日,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据此,你判断此人属于谁的船队( )

  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

  16.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外国,只许用英国船装载或用输入国或输 出国的船只装运,否则一律禁止输 入英国。”该条例( )

  A.促发英西战争 B.导致英法七年战争 C.遭到荷兰反对并引发冲突 D.标志着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17.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即“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__思想 D.输出机器

  18. 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B. 工业革命与科技的进步

  C. 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D. 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要

  19.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 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20.1929~1933年间,美国不少著名文化人被卷入赤贫人群,《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只好使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C.资本家的残酷剥削 D.生产绝对过剩导致危机

  21.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他们今天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须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

  A.整顿银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B.调节农业生产,增加粮食生产

  C.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22.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 1972 年 4.3% 3.2%[来源:学科网ZXXK] 4.8%

  1973~1975 年 2.4% 5.3% 9.4%[来源:学|科|网]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西方经济疲软源于美苏冷战破坏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4.1928年,苏联政府从农村收购了1080万吨粮食,1929年收购了1600万吨.1930年粮食收购量猛增到2220万吨。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比1930年下降16.8%,然而粮食收购量还是达到创纪录的2280万吨。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业全盘集体化推动农业发展

  C.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D.苏维埃政权对农村的管控削弱

  25.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 过解冻”。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来源:学&科&网]

  A.引起了社会动荡 B.只能在旧体制内徘徊

  C.面临巨大的阻力 D.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0分。其中第26题17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9分)

  26、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 ”,“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 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 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 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4分)“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因素。(7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 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是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的是什么? (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的作用发生的主要 变化。(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两次重大举措。(4分)

  28、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的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 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三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 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一一从罗斯福到里棍》

  材料四 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 依据》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四指出,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9分)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D B C D C D A A B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C A D C A C A C C B

  二、非选择题:

  26 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或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

  (2)成效:在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引进先进的技术,是工业化的起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任2点4分) (注意:必须答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成效,军事等其他成效不得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南京 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实业的法令;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任2点4分)

  (3)战 略: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3分)

  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的“遏制和孤立”,为巩固国防;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借鉴苏联经验);重工业发展后反哺农业和轻工业(任2点4分)(战略回答一五计划即可给分;因素即回答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7题:

  (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 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

  (2)措施: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4分) 变化: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2分)

  (3)举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分)

  28.(1)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兼有墨、道、宗教、宗法思想等;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公益慈善主体并存;募捐方式相对单一;公益范围较为狭窄;缺乏法律规范。(任3点6分)

  (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 发展。

  影响: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范例。(4分)

  (3)差异: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同:前者完全来自政府;后者则由政府、私人(雇主和工人)共同承担。(5分)

  原因: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4分)

  有关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康熙后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如以康熙中期粮价指数为100,则乾隆初为132.90,嘉庆初高达264.82,至道光年间达到532.08。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的动荡 B.社会需求的扩大

  C.粮食出口量增加 D.高产作物的引入

  2.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最早应出现( )

  A.宋朝 B.唐朝 C.汉朝 D.清朝

  3.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只漆杯最有可能出自( )

  A.家庭手工业 B.田庄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4.“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5.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繁荣

  6. 1992年许多国家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纷纷举行500周年纪念活动,但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与该纪念活动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麦哲伦环球航行D.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7.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世界各民族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世界的中心

  8.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阿姆斯特丹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一系列新国家的建立 C.欧洲人聚居在一起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9.有史学家指出:“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里所论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 D.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0.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这说明( )

  A.民主政治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福利制度在教育领域率先出现

  11.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

  高中教材版本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 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2.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促成这一时期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民国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D.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

  13.“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而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

  14.下列选项中,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图片反映的信息的是( )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高

  C.当时中国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 D.近代经济形态逐步在中国出现

  15.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A.长袍马褂 B.中山装 C.西服 D.旗袍

  16.《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郭士立1831至1833年曾三次进入中国沿海诸省搜集政治、军事和商业情报,并向沿岸居民散发大量宗教宣传品。这三次航行的经历,使得他深切地感到,打开中华帝国的大门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他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 B.推进中国人思想近代化

  C.消除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偏见 D.在华进行文化精神渗透

  17.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C.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D.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18.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元贬值41%,以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竞争,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这些举措:( )

  A.有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 B.加剧世界经济的混乱

  C.有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 D.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19.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西方对苏联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加盟

  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20.以下言论出自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其中最能体现其“新政”实质的是( )

  A.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B.现在就行动起来……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

  C.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D.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共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21.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由此可知,关于福利制度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根除了贫富分化 B.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的根本原因

  C.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存在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等弊端

  2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 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23.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 )

  A.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C.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24.“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了公私合营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25.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增加到54704万,仅增加了13.02%。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 )

  A.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B.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26.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27.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8.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9.G20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建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商权,这反映了( )

  A.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B.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C.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D.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30. 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或将最终与欧盟“分手”。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 B.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

  C.英国加入欧盟对自身经济发展没有好处D.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包括31、32两个大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31.中国古代曾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明清以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6分)

  32.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8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D B B D B D C B D C A D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B D D D D A B B B D A B D

  31.

  (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8分,任答4点即可)

  (2)工业化:北宋普遍用煤冶铁,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制瓷业发展,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2分,答出1点即可)

  商业化: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上贸易空前兴盛。(2分,答出1点可)

  货币化: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2分)

  (3)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6分)

  32.

  (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政策(2分);

  美国国家(政府)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分)。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引起的政治危机;借鉴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或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无法解救危机),美国民主制度的(4分,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分)

  (2)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2分)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6分,任答三方面就可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卷相关文章:

1.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测试卷

2.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

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4.高一期末复习计划精选

5.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419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