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期末归类复习资料(2)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7、文学常识填空。

  (1)李白,唐 代伟大的 浪漫 主义诗人,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被后人称为 诗仙 ,与 杜甫 合称“李杜”。李白诗擅长 想象 和 夸张 ,形成 豪放飘逸 的诗风。

  (2)柳永, 北宋 (朝代)词人,是 婉约 派词风的代表词人。

  (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它以 贾薛王史 四大家族为背景,以 贾宝玉 和 林黛玉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 封建 社会日趋衰落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

  (4)列夫·托尔斯泰是 俄 国伟大的 现实 主义作家,代表作 《安娜卡列尼娜》 、 《战争与和平》 、 《复活》 。

  8、古诗词背诵、默写。

  (1)琵琶行 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念奴娇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4)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6)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7)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荷塘月色》,回答问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第一段中“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1)是全文的文眼。

  (2)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

  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不宁静”感情的基调。

  (3)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

  用,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引出下文。

  2、对第三段中“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白天在压抑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在晚上终于暂时得到片刻的宁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和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3、第四段描写荷塘,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分析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

  答:(1)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2)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3)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自然过渡到描写荷香.

  4、第五段中作者使用的动词极其有表现力,既生动又精准,请举例说明。

  答:(1)“泻”: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不受任何阻碍地照射下来。

  (2)“浮”写出青雾很轻很薄,几乎没有任何重量。

  (3)“笼”突出月光下的荷塘飘渺朦胧的特点。

  5、最后一段为什么会让作者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答:回忆江南采莲的旧习,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实则写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含蓄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人生的境界(节选)

  ①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②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③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④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⑤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⑥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⑦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⑧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⑨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⑩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1、诵读全文,你能回答什么是人生的境界吗?

  答: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划分的四种“人生境界”。

  答:

  (1)自然境界:只是顺着人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做事,自己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所做事情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2)功利境界:一个人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其动机是利己的,有功利的意义。

  (3)道德境界: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4)天地境界: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

  3.第⑨自然段运用了( 例证 )论证方法。

  三、文言文阅读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超出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所以

  (4)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或: 有的 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断句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赞赏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学习

  (8)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

  4.解释下列“之”字用法。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主谓之间 取消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 取消独立性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的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主谓之间 取消独立性

  25.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越来越高明,愚人越来越糊涂。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可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认为是近于谄媚。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业务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不过像这样罢了。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师、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以互相请教为耻。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看过"高一语文期末归类复习资料 "的还看了:

1.高一语文期末拼音复习题

2.高一上学期语文必考复习题

3.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知识点

4.2015-2016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试题

1377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