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三课时(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3)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禅。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感情?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解析: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4)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三、布置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和课文第五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课文分析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概括白莽的性格特点。

  明确:正直诚实、勤奋坦诚、坚强乐观。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1)哪些材料写出了柔石的“硬”和“迂”?(找学生复述)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

  (3)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格?(板书)

  单纯忠厚善良质朴

  3.讨论: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部分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4.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四部分,讨论:

  (1)引用高僧道悦“坐化”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

  (2)这部分在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何不同?(前三部分以记叙为主,这部分以议论兼抒情为主。)

  5.全班表情朗读第五部分后,讨论:

  这部分引用向秀的《思旧赋》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

  总结:作者全文引用了三个典故,处处围绕着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认真理解。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①本文记念的五位青年作家是:赵平复又名,白莽又名,冯铿又名,李伟森又名和胡也频。

  ②“而在这三十年中”是从年起的三十年。

  ③“夜”象征,“路”象征;“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与前文的关系是。

  2.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

  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①“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这里不用“悲哀”其原因是()

  A.作者为战友被害而悲哀,为敌人残暴而愤怒,只用“悲哀”表达欠周。

  B.也可用“悲哀”,但名家已用了“悲愤”,改用“悲哀”似乎难以服人。

  C.只能用“悲愤”,只悲哀不悲愤就显不出作者的革命性了。

  ②“将悲哀摆脱”,这里不用“悲愤”,原因是()

  a.既摆脱了“悲哀”,又摆脱了“悲愤”,那就不能表现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了。

  b.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愤怒;若改用“悲愤”,那就连愤怒也摆脱了。

  c.其实“悲哀”和“悲愤”都摆脱了,才好轻装上阵,更好地和敌人斗争到底。

  ③“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他的哪篇作品里也表现了这种精神?答()

  a.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现过这种关怀爱护革命青年的精神。

  b.在《孔乙己》中表现过这种自甘受压迫遭摧残的精神。

  c.在《一件小事》中表现过这种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五位革命烈士的深沉追忆,歌颂了他们的崇高品质,抒发了作者无限悲愤之情,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②本文是一篇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具有战斗性的杂文。()

  ③本课文末用省略号,说明是节选的,后面尚有未选入的段落。()

  ④“左联”五位烈士被害的消息,上海报界“不敢载”是指想载而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不愿载”是指明哲保身不肯得罪敌人的糊涂虫,“不屑载”是指仇视革命的小爬虫。()

  ⑤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材料零碎,内容庞杂,作者之所以能结构成篇,感人至深,在于他引用了三个典故,突出了中心。()

  第三课时

  一、检查订正前课作业:抽查学生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有表情朗读第五部分。

  二、提问讨论

  1.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内容庞杂,材料零碎,可为什么又显得结构谨严呢?

  2.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除了写作上的技巧外,还有什么原因使这篇文章如此感人?

  三、总结讲解

  本文用杂文笔法,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调动了多种表达手法,因而成为一篇情文并茂的记实性散文。它之所以感人至深,原因有(结合课文适当举例。):

  1.有感而发。作者压在心中的悲愤已整整两年了,写出来气贯长虹。

  2.详略得当,主次勾连,浑然一体。

  3.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内容深刻细致。

  4.语言朴实,深刻、含蓄,抒情激越,议论精当。

  四、作文训练

  题目:对这件事应该引起重视

  要求:(1)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介绍班内或校内一件小事;(2)必须写你亲眼见或耳闻的事,不可胡编乱造;(3)500字左右,课内完成。

  请2—3位同学读自己的作文,大家评议,教师小结。

  五、课外选读:鲁迅的《南腔北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看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三课时”的人还看了:

1.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2.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3.《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三课时(2)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3)天气愈冷了,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58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