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广东惠州市高三历史调研试卷

时间: 朝燕0 分享

  对于高三学生党来说,高三历史的学习要做哪些练习呢?还很迷茫的话,那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做份广东惠州市高三历史调研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广东惠州市高三历史调研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12题 ,每题4分,共48分。

  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强调“子”“公、伯”“侯、卫”“男、甸(田)”的分级,可见爵位等级萌芽,B项正确。A、C、D三项都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2.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葛洪强调“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B项正确。三教合一在材料中未体现,A项排除。C项与此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宰相权力的扩大 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晚唐到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的增加,为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A项与此相悖,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

  4.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

  C.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D.“海禁”政策大力推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江浙地区是宋代的主要产粮区,故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代中后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于是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广地区,民谚改称“湖广熟,天下足”,这其中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D项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

  5.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强调“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可见其具有革命排满倾向,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出现在1912年辛亥革命后,排除。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即使是排满思想与革命派一致,但政体主张不同,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6.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做报告,他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

  A.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B.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 D.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八七会议”上强调的是“武装、军队”的重要性,并且这些能促进土地革命,可见瞿秋白的报告是对国民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张,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此时,中共已认识到革命的形势任务,就是搞土地革命,发动农民武装力量反抗,C项不符合材料旨意,排除。

  7.下图为1948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某代表团合影。此图可用来印证当时中国

  A.民族屈辱的洗涮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和平稳定的政局 D.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时间为“1948年”,条幅中的关键信息“台湾省”,据此可知是对台湾回归祖国的庆贺,A项正确。B、C两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台湾是内政,与国际地位无关,D项排除。

  8.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这里的“借鉴”主要是指

  A.调整所有制结构 B.实行改革开放 C.扩大经营自主权 D.发展乡镇企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比较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经济领域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指调整经济的经营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的是土地经营自主权,综上所述,二者的共同之处为扩大经营自主权,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的经济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未改变,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都是20世纪8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9.《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邻地间“应留空地五尺”,并不具有“时效性”,可见罗马法维护公共利益,B项正确。A项与此无关,排除。材料涉及的不是“公共权力”,C项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0.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普法战争“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可见普法战争损害了德国的利益,其中的“精神”指的是军国主义,作者意在批判这种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A项正确。B项是表象,排除。C项中反思的不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是对自身的危害,排除。材料强调这种军国主义精神导致德国文化的颓废,不是呼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D项排除。

  11.有学者指出:“推行自由贸易战略虽然给英国带来了‘维多利亚大繁荣’……而这也给了对手——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个难得的追赶契机。”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政策

  A.是英国推行的基本经济国策 B.使英国逐渐失去经济优势

  C.维持了英国长久的经济繁荣 D.受到美德两国的热烈欢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推行自由贸易战略……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个难得的追赶契机”,可见其政策使英国经济优势丧失,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维多利亚大繁荣’”,但是也给美德追赶上了英国的机会,可见其政策并未维持英国长久的经济繁荣,C项排除。材料强调此项政策给了美德两国追赶英国的机会,但没反映两国对此政策的态度,D项排除。

  12.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到1953年底,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已达40亿美元。该计划

  A.推动了马歇尔计划提出 B.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 D.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点计划”的时间为“1950—1953年”,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A项表述有误,排除。美国经济援助的支出,为的是强化其霸主地位,B项正确。美国的经济援助,有助于美国地位的巩固,C项表述有误,排除。美国经济援助的背后是对这些不发达国家的控制,D项与此无关,排除。

  二、综合题:共6题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殖民扩张起源于16世纪的西欧,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积累过程中,许多英国人目睹了转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危机,并对此作出强烈反映。莫尔主张把建立海外殖民地当做解决国内人口“过剩”问题的有效办法。哈克卢伊特认为,海外殖民扩张可以让英国人充分认识到大海的真正价值和海上事业对于民族国家发展、弘扬英格兰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意义。培根强调英格兰民族的优越性和殖民北美的合理性,为其具有扩张性的“海上帝国”殖民思想作辩护。

  ——摘编自姜守明《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思想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间道路”的内容并分析其走向困境的原因。

  【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解决转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危机;解决国内人口过剩的问题;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深入;资本原始积累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影响:刺激了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人口迁徙,缓解了人口过剩问题;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2)内容:在殖民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坚持“非殖民”原则,反对欧洲国家的殖民主义,支持亚非国家的独立;又与欧洲国家结盟,反苏。原因:“中间道路”本身的矛盾性;欧洲国家不愿放弃其殖民利益;第三世界的形成壮大;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美苏冷战;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力增加;联合国会员国结构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积累过程中,许多英国人目睹了转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危机,并对此作出强烈反映”“把建立海外殖民地当做解决国内人口‘过剩’问题的有效办法”“可以让英国人充分认识到大海的真正价值和海上事业对于民族国家发展、弘扬英格兰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意义”,从中逐一概括“背景”即可;第二小问,联系背景知识,可以从经济发展、殖民扩张政策、人口过剩问题的解决及世界的联系等角度分析其影响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的冷战总目标”,从中概括内容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从中概括可以得出结论:第三世界的形成壮大;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联合国会员国结构的变化;欧洲国家不愿放弃其殖民利益;美苏冷战;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力增加;“中间道路”本身的矛盾性等。

>>>下一页更多有关广东惠州市高三历史调研试卷的内容

156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