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广东惠州市高三历史调研试卷(2)

时间: 朝燕0 分享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参考示例

  (1)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宣传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种论题,第一小问,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从1890—1920年的时间限定中,概括报纸对中国近代的影响;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时代特征,报刊的宣传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第(2)种论题,第一小问,从表格信息中的1978—至今的时间限定,概括报刊对建国后的中国的影响;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业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角度分析即可。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田猎即狩猎,周代天子的田猎逐渐走向礼仪化。有学者相信,田猎在周代就已具备祭祀、经济、政治、军事和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其中包括为田除害,保证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君主能够通过狩猎,彰显天威,以示君权;驱驰车马,弯弓骑射,进行军事训练,彰显古人的勇猛英姿;而“禽兽以时杀”的理念,更成为约束君主的道德规范。

  ——摘编自黄琪《礼制文化规约下田猎风俗的嬗变》

  材料二 北宋前期,辽和西夏给北宋造成了巨大的国防压力,皇帝的田猎曾多次举行。宋辽“澶渊之盟” 后,双方总体上都致力于维护和平。仁宗时期,消极防御与赎买和平逐步成为对外政策的主导,即位之初就宣布废除“田猎”之制。但这一制度的废除却并不能单纯地归因于外部军事压力的减弱。士大夫们对记载着“田猎”之礼的《周礼》等典籍的质疑,与北宋皇帝“田猎” 活动废弛的过程几乎同步。随着“宋学” 的勃兴,士大夫积极利用自身的文化权威引导皇帝端正身心,对富于军事色彩、易于滋长骄奢之心而又劳民伤财的皇帝狩猎活动,提出了全面的反思与抨击。自此至南宋灭亡,皇帝的田猎再也没有举行。

  ¬——摘编自孙方圆《北宋废止皇帝“田猎”之礼考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帝王田猎活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废止田猎制度的原因。

  【答案】(1)意义:保护农作物,促进农业发展;彰显君主的权威;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祭祀宗庙,维护宗法制度;田猎的礼仪规范约束君主权力。

  (2)原因:宋辽关系的缓和;北宋实行消极防御的对外政策;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质疑;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宋代部分皇帝羸弱,缺乏进取心。

  【解析】本题以宋代的狩猎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宋明理学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保证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彰显天威,以示君权”“进行军事训练”“约束君主的道德规范”,从中逐一概括即可。

  第(2)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仁宗时期,消极防御与赎买和平逐步成为对外政策的主导”,宋代“宋学”的兴起,“提出了全面的反思与抨击”,从中可以概括宋代废止狩猎制度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宋代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和皇帝的理念出发分析即可。

  1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附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涵盖了宪政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条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三条规定:“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第五条规定:“任官权虽议院不得干预,但由大臣辅弼之。”……附录中首先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

  材料二 正是《钦定宪法大纲》和《明治宪法》制定时中日在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具体因素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根本不具备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具有的“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权威,再加上当时满清政府内部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团结有效的领导核心,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是离心离德、一塌糊涂的外交窘境。《钦定宪法大纲》虽师法日本《明治宪法》,但结局却迥然有别。

  ——摘编自宋宇文《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师法日本结局却迥然有别的原因。

  【答案】(1)特点:带有封建性,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民主宪政精神;君主权利受到限制;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保护私有财产等。

  (2)原因:政治上,日本通过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政权,天皇具有至高的政治权威,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后,巨额赔款使日本财政收入增加,而清政府则损失惨重;外交上,清政府主权严重受损,西方列强转而支持地方军阀,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外交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和明治维新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任官权虽议院不得干预,但由大臣辅弼之”“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从中逐一概括特点:带有封建性,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民主宪政精神;君主权利受到限制;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保护私有财产等。

  第(2)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中日在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具体因素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差异”,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对比分析不同结局的原因。

  1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美西战争是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是美国地缘政治利益扩张之驱动,使其建立起太平洋纵横交错的交通线,构筑东南亚和中国甚或亚太定点连线成面的地缘政治格局,让美国提前2年进入到20世纪。

  ——摘编自张江河《美西战争与美国向东南亚地缘政治扩张的历史脉络》

  材料二 美西战争是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分水岭,把一个19世纪孤立于世界的美国与20世纪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美国划分开来。美国占领菲律宾的地缘政治扩张意义远大于战争胜负本身……依据后来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地缘政治博弈的史实,其对美利坚民族实现“世界大国意愿”和建立适应于己的“国际新秩序”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或然转为必然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杨春龙《美西战争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西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对20世纪美国的影响。

  【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综合国力增强;美国改变对外政策,积极建立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向亚洲和全球扩张。

  (2)影响:显示了美国作为大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为美国领导世界创造条件;美国结束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刺激美国向全球扩张,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是美国地缘政治利益扩张之驱动”“构筑东南亚和中国甚或亚太定点连线成面的地缘政治格局”,从中概括美西战争的背景:资本主义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美国改变对外政策,积极建立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向亚洲和全球扩张;联系所学知识,抓住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背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综合国力增强。

  第(2)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把一个19世纪孤立于世界的美国与20世纪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美国划分开来”“其对美利坚民族实现‘世界大国意愿’和建立适应于己的‘国际新秩序’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或然转为必然具有重大意义”,从中概括对美国的影响即可。

  1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容闳是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1868年,容闳正式提出“派遣留学生计划”,即“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国家储蓄人材。派遣之法,初次可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三十人。留学期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至学生在外国膳宿入学等事,当另设学生监督二人以管理之。此项留学经费,可于上海关税项下,提拨数成以充之”。

  ——摘编自陈经兴《容闳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是容闳毕生的追求。容闳全身心倾注于教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为社会转型提供一批栋梁之材;洋务运动期间,被曾国藩委以全权,引入“制器之器”,为近代机器制造业奠基;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向太平军提出组建军队、培养海军、建立学校教育体系等七条改革;参与戊戌变法,促进辛亥革命,走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前沿。

  ——摘编自李华兴《容闳: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闳“派遣留学生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容闳在推进中国近代化方面所做的贡献。

  【答案】(1)特点:以政府为主导,渐进推进;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注重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加强对幼童的监督管理;国家资助。

  (2)贡献:推进中国官派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有助于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爱国救亡,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和革命事业,引领时代发展,推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积极引进西式机器设备,认识到先进技术的重要性,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解析】本题以容闳的个人经历为出发点,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国家储蓄人材”“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至学生在外国膳宿入学等事,当另设学生监督二人以管理之”“此项留学经费,可于上海关税项下,提拨数成以充之”,从中逐一概括其特点即可。

  第(2)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容闳全身心倾注于教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为社会转型提供一批栋梁之材”“为近代机器制造业奠基”“参与戊戌变法维新,促进辛亥革命,走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前沿”,可以从教育、经济和政治等角度分析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猜你感兴趣:

1.高三历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复习试题

2.高三上册历史期末调研考试试卷

3.高三历史《世界近代精神文明》高考冲刺练习试题

4.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模拟试卷

156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