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生物学习方法 > 人教版初中生物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人教版初中生物说课稿

  说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交流经验和教学理论的重要方式,也是预备教师进行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初中生物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初中生物说课稿:青春期

  一:说教材

  (一)教学设计依据

  首先,我先谈谈我的的教学设计依据。传统课堂与主体性课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学生在课

  堂中是被动的接收者还是主动的获取者。因此,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将着重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亲身实践,以对知识“再发现”的形式获得知识,使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如何“教”转向如何“学”。

  (二)、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

  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的第三节的内容。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将发生明显的变化:性机能发育成熟,身体外形急剧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这些变化是迅速的、全面的,学生没有心理准备。进入青春期后,有些学生不习惯自己身体的急速增高和性征的突然变化,害羞或腼腆起来;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发育较晚,和别人不一样,产生忧虑、苦闷;有的学生认为自己长得丑而自卑、孤独。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传授必要的生理知识,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之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结合新课程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以及本课

  内容在教材的地位中和学生实际,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及卫生保健。②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卫生。

  2、过程与方法:①尝试通过分析、讨论的方法来理解知识点。

  2使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物学现象,解决问题。 ○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形成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动力。

  ②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以及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了解自己的生理

  变化,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切实存在着由生

  理变化所带来的困惑与烦恼,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他们安全、愉快地度过青春期。本节的 难点是:课本14页图片资料的分析以及月经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法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较弱,他们更习惯、更善于通过大量的信息材料

  和典型事例的感性认识接受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适当地运用事实、事例、精美画面、图片,联系学生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趣味。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在直观性、启

  发性 、简明性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同时,为了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着重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总结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和新课的导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通过展示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情景,从而提出启发性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就会进行思考并想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导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青春期》。

  2.新课讲授: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讨论活动一:让学生观察课本14页的图片资料,教学生怎么看图,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分析课本14页的图片资料,讨论资料分析后面的4个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①.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②.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③.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会出现遗精,女孩会出现月经。

  讨论活动二:分析课本15页的图片资料,讨论为什么男孩子会出现遗精的现象?为什么女孩子会出现月经的现象?

  教师总结:其实男生的遗精、女生的月经和男女生身体上的变化都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因为你有了这些现象才说明你是正常的,才说明你正在慢慢褪去你身上的稚气,渐渐成熟,渐渐成长,绽放身上青春的、成熟的魅力。但是身体上的变化就必然会使得我们心理上也会产生一些变化。

  设计意图:针对第一部分的内容我设计了两个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的形式对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情景模拟活动:让两个学生分别饰演爸爸和儿子,模拟爸爸和儿子之间的谈话。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看看是否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①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②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③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再设问: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情况?那应该怎么处理?播放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频(4min)。

  通过视频,概括出青春期的心理卫生:①正确对待自身出现的身心变化,寻求心理平衡。②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③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做到自尊自爱。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主动探究意识,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的效果。

  人教版初中生物说课稿: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要求学生理解(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先让学生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使学生感觉到呼吸的存在。这只是一个粗略地认识。通过对胸围差的测量和计算进入科学的认识。学生通过切实的测量和计算,完善学生的对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胸廓的变化,而不是“听”到胸廓容积的如何变化。对于呼吸运动的完成,通过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实验、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于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气体交换后,是经过血液循环的运输而到达组织细胞的,血液成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可以加深对第四章中有关血液循环,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记忆方式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均可成为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自我总结能力还不强,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师也要在课堂要多加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师:“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层层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也很好的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初步感知:多媒体展示肺结构、亲身体验呼气、吸气胸廓变化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细心地体会一下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整体感知肺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胸部两侧呼吸的变化,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此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过渡)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2)科学感知:测量胸围差,探求呼气、吸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学生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过程,然后组织每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胸围差,教师从旁提示、指导。通过示范,保证测量的科学、规范性。同时,作为教师也适时的进行引导,从旁协助,最终保证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测量方法:三人一组(男女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组织学生讨论:

  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探求新知,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科学探求的习惯,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实验及多媒体展示

  教师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肺)橡皮膜代表什么?(膈肌)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思考谈论,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学知识,借助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更高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

  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通过观看多媒体的演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后期学生的讨论总结,可以很好的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4)总结提升,课外运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师生的归纳概括,一方面将知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统性并融入学生已有认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提问题,学生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三)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四)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学生思考: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

  长期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阶层",习惯于"短暂呼吸"。因为他们长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压迫,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地呼气了,严重影响了其健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及课下查阅资料,是否给他们以一定的建议。

  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下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提建议的方式,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可以学以致用,给人类带来的帮助。

309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