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案例分析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篇一

  一、整合的目标

  1.通过对《雷雨》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学生对戏剧的深入了解,并严生浓厚兴趣、改缩或排演课本剧。

  2.自主探究、创新,掌握戏剧知识,提高鉴赏水平。

  3.通过排演活动获得情感愉悦、审美享受、活跃思维;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4.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知识教学点

  1.阅读剧本,品位个性和富有动作性的任务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并得到展现的。

  2.了解作者是如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的。

  3.了解戏剧表演。体会舞台表演时如何再现剧本人物形象和体现原著思想的。

  三、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基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2.强化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剧本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

  3.组织学生排演戏剧。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通过学生再创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维。

  四、教与学

  1.提出问题

  (1)教:适当介绍作者写作《雷雨》时的思想基础。当时作者虽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认识他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征.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

  如: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如: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父子相见,却成仇人。周朴园镇压、分化罢工,鲁大海控诉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冲突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其冲突实质是资本家与广大工人的矛盾,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

  (2)学: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价。如初恋难忘说、年轻貌美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等。引导学生作分析比较,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纠葛。

  2.分析问题

  (1)教:教师在介绍完作者及剧本的写作和特点后,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朗读和讨论。大致遵循阅读分析朗读和讨论归纳的顺序进行,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任务语言所表现的任务的思想感情及微妙变化。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要言之成理。

  如:剧作主题:“从性爱血缘关系角度写了一出悲剧,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德育渗透点: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2)学:个性的语言: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丽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

  3.拓展问题

  (1)教:

  A.必要的舞台说明: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

  境,烘托出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为矛盾的展开作好铺垫。b.暗示人物的身份,透露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C交代人物的出场。

  B.在表演过程中要注意揣摩极富动作性的语言。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你贵姓?”和“你姓什么?”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一”,以及他那每一次的不同的声音、姿态和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活动。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2)学:

  A.学生整理复习戏剧的定义、分类、矛盾冲突、形象塑造和语言特色等文体知识,概略地了解中外著名的悲、喜剧作品。

  B.播放《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出水荚蓉》等话剧或电影录像,初步感受舞台表演艺术家的演技。

  C.教师精当地介绍课本剧的特点和表演要领,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表演并非高不可攀,从而激发自己的潜在智慧和创造才能。

  五、组织实施

  1.要求学生补充有关的背景知识、评论文章(例如《<雷雨>导读》等)。提供几个较有影响的教育网站,教给学生查找、处理网上信息的方法。

  2.组织公开招聘会,由导演(自荐者)书面、口头地阐述“创作意图”,“意图”侧重于对剧本的整体把握和创作构思。

  3.召开导演工作会议.明确各自将排演的剧目,提出奋斗目标,落实具体职责,强调在进行演员分组、成员分工和确定排练时间、场地等方面要注意的事项。

  4.排练、演出,由各剧组导演抽签决定上场顺序,依次表演。

  5.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戏剧单元的教学重点(比如矛盾冲突的形成、发展、激化的过程.人物的潜台词挖掘,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等),对各剧组在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鉴赏方面存在的差距,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6.发放表格,为每个演员的演技和剧组的综合水平打分,并评选出“最有创意导演”、“最有表现力男女演员”、“最具综合实力剧组”、“最佳效果海报设计”、“最佳道德风尚”等奖项。表格由学生自主填写,由非演员学生汇总统计,按得分高低确定,张榜公布评比结果。

  7.每人写一篇文章。按照实际情况分三类选择:导演写“……的创作构思漫谈”,演员写“扮演……形象的体会”,观众写“为表演活动而……(可填写“喝彩”“烦恼”“无聊”“忙碌”等词语)的我”。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篇二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301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