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民俗文化 > 谚语 > 四季经典农谚大全_关于四季的农谚歌

四季经典农谚大全_关于四季的农谚歌

时间: 思怡693 分享

四季经典农谚大全_关于四季的农谚歌

  农谚流传久远,很多古书里面都有记载。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不少农谚都是描写四季农作的。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四季经典农谚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四季经典农谚精选

  1)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进行打场连。

  2) 立冬小雪十一月,备草砍菜冻水灌。

  3) 大雪冬至十二月,总结全年好经验。

  4) 燕子来在谷雨前,放下生意去种田。

  5)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6) 云雾山中出名茶,姜韭应栽瓜棚下。

  7) 豌豆大蒜不出九,种蒜出九长独头。

  8) 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

  9) 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

  10) 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

  关于四季的农谚歌

  1) 立秋棉管好,力争伏天桃。

  2) 处暑送肥忙,复种多推广。

  3) 小满防虫患,农药备齐全。

  4) 芒种麦登场,龙口夺粮忙。

  5) 夏至伏天到,中耕极重要。

  6) 小暑管玉茭,人工授粉好。

  7) 大暑种蔬菜,生活巧安排。

  8) 碱地施层砂,强似把肥加。

  9) 谷雨麦怀胎,麦喜胎里富。

  10) 麦怕胎里旱,麦怕三月寒。

  11) 麦收四月风,立夏见麦芒。

  12) 西南火旱风,收麦要减成。

  13) 小满粒不满,麦有一场险。

  14) 大麦上了场,小麦发了黄。

  15) 白露收大秋,早熟又早收。

  16) 秋分已来临,种麦要抓紧。

  17) 寒露收谷忙,细打又细扬。

  18) 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

  19) 立冬不砍菜,受害莫要怪。

  20) 小雪不畏寒,建设丰产田。

  21) 大雪冰封山,积肥管麦田。

  22) 冬至副业忙,有钱又有粮。

  23) 小寒三九天,把好防冻关。

  24) 大寒不停闲,总结再向前。

  25) 砂地搓淤泥,好的真出奇。

  26)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进行打场连。

  27) 立冬小雪十一月,备草砍菜冻水灌。

  28) 大雪冬至十二月,总结全年好经验。

  29) 燕子来在谷雨前,放下生意去种田。

  30)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31) 云雾山中出名茶,姜韭应栽瓜棚下。

  32) 豌豆大蒜不出九,种蒜出九长独头。

  33) 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

  34) 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

  35) 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

  36)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

  37) 白露早来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38) 地尽其用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

  39)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40)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1)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42) 上半年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43) 一月小寒接大寒,薯窖保温防腐烂。

  44) 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

  45) 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

  46) 四月清明和谷雨,种瓜点豆又种棉。

  47) 五月立夏到小满,查苗补苗浇麦田。

  48) 芒种夏至六月天,除草防雹麦开镰。

  49) 小暑大暑七月间,追肥授粉种菜园。

  50) 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

  51) 地是铁来粪是钢,把粪施在刀刃上。

  52) 牛粪凉来马粪热,羊粪啥地都不错。

  53) 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

  54) 九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种麦夺高产。

  55) 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56) 秋耕田地地发塇,冬雪渗下不易干。

  57) 人治水来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58) 人不勤俭不能富,马无夜草不能肥。

  59) 七月十五红枣圈,八月十五打枣杆。

  60) 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

  61) 一粒粮食一滴汗,粒粒都是金不换。

  62) 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

  63) 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64) 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

  65) 雨水修渠道,抽水把地浇。

  66) 惊蛰地气通,搂麦要进行。

  67)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

  68) 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

  69) 谷雨前和后,种瓜又点豆。

  70) 立夏种油料,同时插水稻。

  农谚的起源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

  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农谚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5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1.四季经典农谚大全

2.四季农谚精选

3.四季气象农谚

4.四季养生的经典谚语精选集锦

5.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谚语

6.常用的天气谚语

49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