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春江水暖》观后感10篇_春江水暖精彩影评

时间: 慧良21230 分享

  《春江水暖》由大地时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和工厂大门影业出品,工厂大门影业和取经人影业联合制作,李嘉担任监制,张群、黄旭峰担任总制片人。小编整理了《春江水暖》观后感10篇_春江水暖精彩影评 ,希望能帮助到您。

《春江水暖》观后感10篇_春江水暖精彩影评
更多《春江水暖》观后感心得体会(点击进入↓↓↓)
《春江水暖》观后感10篇
2019《春江水暖》最新观后感5篇精选
《春江水暖》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春江水暖》观后感心得5篇
关于春江水暖电影观后感作文5篇
2019春江水暖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春江水暖》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春江水暖》观后感

  600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以浙江富阳富春江两岸风貌作纸本水墨长卷--《富春山居图》。昔日的画中富阳,现已规划成为杭州市富阳区。目前正在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的到来,动迁拆改、大兴土建。电影《春江水暖》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影片中,富春江畔的顾氏家族正为老母亲举办寿宴,谁料席间老妈妈突然发病晕厥。自此以后,“由谁来赡养失智的母亲”?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掀起顾家亲人之间的波澜。个人与家庭的取舍、感情与利欲的纠葛仿佛结成了一张网,不同程度地牵动着顾家的上下老小。与此同时,现代化建设与商品经济的浪潮也一并涌入,浸染着水墨画卷中的这片河与山……两个半小时的篇幅,一幅绢本设色、古意盎然的当代《富春山居图》不疾不徐地在观众面前展开。顾家的故事如同一滴浓墨,乘文人挥毫泼墨之隙浸入江面。墨迹被经行的水鸟漾开,人间悲欢化作四季冷暖。时间之间,永恒不过一瞬,唯有这水光山色最无情,寒来暑往、亘古不变。

  7月28日,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节将“最佳剧情长片”颁给《春江水暖》。凭借此片,顾刚晓获得了 “最佳导演”荣誉。《春江水暖》一举拿下两项重要大奖,它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早在几个月前的戛纳电影节上,“影评人周”单元总监查尔斯·泰松就取词精当地给出了答案。“这部电影具有宽广、庄严的温柔和叙事性的结构,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气韵生动的电影化表达。”

  对于这样一部具有完整传统美学风貌的电影,若以惯常思维(西方电影理论的体察方式)将电影元素对象化,则会失去对作品神韵的整体感知。“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个美学命题,是对《春江水暖》美学意蕴颇为恰切的提炼。“气韵生动”不是孤立的概念,最早见于南朝时期谢赫的《古画品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谢赫把“气韵”放在六法之首,足以突显它的重要。其中,“生动”是对气韵的形容,故而命题的重点还是在于“气韵”二字。气,即作品的元气,这个元气是取材于宇宙自然的元气与作者本身的元气化合产生的产物。对于水墨画而言,画面的元气是作品的生命。“韵”原指音韵、声韵,在这里指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个性、情调,指影片中人物的形象、个性、情调、韵味。这里所说的形象,不是人的一般形象,而是人物的审美形象。将水墨长卷电影化,这是一个很妙的想法。摄像机以动态捕捉静态,电影成为辅助“生动”呈现的有利的介质。与此同时,这对(电影)画面的布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演出色的空间美学修辞,是这部影片最靓眼的部分之一。对于电影水墨长卷来说,空间的重要程度远超于他所讲述的故事,《春江水暖》参考了中国古代山水长卷的远、近;虚、实等对应的空间关系;借鉴了水墨画的纵深空间符号。譬如影片中对“之”字型画面的使用,让那些盘折的群山,延伸了空间的深远。山水似乎没有尽头,在有限中追求无限,这是水墨画的哲学追求。“身在山川而取之”。若没有审美的心胸、幽情美趣,纵然作者身在此山中,也无法发现自然之美、无法自觉地察觉这山水的可爱,也就无法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当初,黄公望为作《富春山居图》,反复观察富春一带的山水民俗,花了七年有余。导演顾晓刚五岁时随家人迁至富春江畔久居,之后二十年的时间,想必也是“饱游沃看”了富阳的山水要妙。他少年习画,亲历见证了片中多数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所以我们得以看到,顾家老少在导演的调配下,在电影中实现冲突与弥合,得以看到人的喜乐悲欢与这富春江畔的四季的相融。所谓“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而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郭熙语)。这“意”与“象”的结合,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

  顾晓刚巧妙地搭载了前人的美学形式,又把文化经典引入到自己身处的时代的语境中来。联系他的心迹证诚,这位青年导演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也许一些观众会执着于影片单个的段落中镜语对小津、是枝、侯孝贤、杨德昌的“效仿”;也有人指出在演员表演设计上的一些小缺憾。对于青年导演而言,遗憾总是难免的。然而,当电影作者把赤诚的情感和美的认知融进电影的形式系统时,依照文人水墨画的“写意”传统,如果观众体察到了作品的气场与神韵所在,那么外部的技术细节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在黄公望作《富春山居图》的时代,元代山水图景已经演化到了追求画中“逸品”的阶段。“逸”原本指的是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的“逸”,譬如先秦时期的“逸民”(后世所说的“隐者”),他们想要从浑浊的世界中逃出来,享受山水之清乐。后来,“逸”指要超脱世俗中的事物,譬如追求“逸”的人生。所谓“逸品”(“逸格”),就是把“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渗透至艺术作品中去。当《春江水暖》的电影画卷进入夏季,顾喜与江一在江边散步。他们二人都曾在外游学,后来都各自选择回到富阳。顾喜问江一:外面那么好,为什么选择回来?江一没有正面回答。顾喜说自己上学时曾演过一出叫做《跳墙》的戏。戏中的小和尚一出生就因八字犯克被送往寺院修行,十五年后他已可以回归俗世。在他跳墙出山之际陷入了选择的困境:是和山下凡人一样,就此耕读一生?还是继续留在山顶的寺庙修行?跳出去容易跳回来难,一步选择,一念婆娑。

  顾喜这段《跳墙》讲的是小和尚对佛法、对红尘、对人的眷恋。它像极了一则关于人生困境的寓言,与其他段落互相关联。江一与顾喜都跳入过繁华世界,随后主动放逐自我于山水之间。顾喜情愿在陈设古朴的家中陪失智的奶奶说话,愿嫁给一穷二白的江一,而不愿接受与董事长家的公子的婚约。江一甘心在县城做中学教师,因为可以纵情山水,与自然交融,尽他所能去考证三卷《千里江山图》。这种“逸”是以入世的精神行出世之举,是在异化的现实中追求自由的力量。在这里,他们的需要因为超越了自己的物质规定性而成为一种快乐的源泉。这是高人隐士般的潇洒,是作品“逸品”的凸显。一般来说,大抵也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外化。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窦唯的音乐,让影片又添几分仙风道骨。向来低调隐逸的窦唯,在看过成片之后,答应“出山”担任《春江水暖》的音乐监制。电影改编和选用了他的十首乐曲,乐曲凄婉而不哀伤,沉郁之中也见慷慨。目前,该片已获得公映许可。静待时机,期待相遇。

  “从苏轼、文同和米芾开始人们把水墨写意画称之为文人画,士大夫画”。如高尔泰所说,“山水画对自然的追求,没有卢梭的那种忧郁,也没有拜伦的那种骚动,更没有后来颓废派的那种绝望和狂乱。相反, 他超脱而不厌世,宁静而不消沉。温婉敦厚之中透露着刚毅和傲岸。是我们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在士大夫阶层的折光反映。”《春江水暖》中人物的喜与悲趋向于宁静。与西方的力量与宿命感有异,这是东方美学审视苦难的态度。片中老母亲病危时,在面对着可能到来的死亡和离别,四个儿子守在床边面容安静。有那么几秒钟,在只有仪器的滴答声之间,整个画面都在凝神屏气。就像敦煌石窟中卧佛释迦摩尼临终像。面容安静,慈祥地迎着死亡走去。这是庄重、徐缓的以柔克刚的力量。

  《春江水暖》保持了文人画形式美的传统,卷首尾有作者的题跋,通过内容了解到,这部令国内外电影节展惊喜的电影作品,名叫《春江水暖》。而它,仅仅是顾晓刚导演《千里江东图》长卷电影三部曲的第一卷。

  《春江水暖》观后感二

  元代画家黄公望于六百多年前所绘的《富春山居图》,描摹下古代富阳的风物景致;对于年轻的顾晓刚来说,正是这幅闻名于世的山水杰作赋予了自己艺术创作上的精神血脉,让他寻找到了美学上的方向。“我始终在思考把中国山水画的视觉美学转化成电影语言的可能性。”顾晓刚说。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电影艺术的美学观念具有颇为契合之处,同时还蕴藏着深沉的东方哲学意念,是对宇宙观和时空观的塑造与阐述。特别是山水长卷作品,在视觉的平面上营造出无限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观众仿佛进入风景之中,参与了一场“时间的游戏”,而其本质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观照。

  创作《春江水暖》的过程中,顾晓刚有意识地将传统绘画的艺术理念嫁接于光影之中,试图以此发现全新的电影语言。他运用电影的长镜头技法,在横移与竖移的运镜过程中,呈现出如山水画中移步换景、俯仰自得的散点透视效果。当观众随着人物游走在山水之间,永恒的风景便与故事中的情感结合在了一起。

  在尝试拍摄这部长片处女作之前,顾晓刚曾在学生时代研习数年纪录片的创作,由此养成了对社会情态敏锐的观察力。顾晓刚说,最初触发他创作《春江水暖》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富阳这座古城在现代化城市更新中所经历的瞬间巨变,而他也借助镜头的力量不动声色地记录下了身处变化中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

  《春江水暖》中所展现的诸多当代中国的市井风情,为这部影片在视觉美学之下奠定了深厚的现实基础。从人们的婚丧嫁娶到营生琐事,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渗透在点滴细节之中,令观众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在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和融合之下,今天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极具时代特征的现实底色。

  顾晓刚认为,自己在创作《春江水暖》时的核心理念汲取自传统文化,而他在创作中真正探寻的,是如何将传统的诗意安放于当下。他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寻求到融合的可能,今天的人们尝试着像古人一样去思考和生活,便会感受到来自传统的滋养。

  未来·千里江河将流淌新故事

  《春江水暖》此次前往戛纳,除作为“影评人周”单元的闭幕影片举行世界首映,还将作为顾晓刚导演剧情长片处女作参与将于法国当地时间5月25日揭晓的金摄影机奖的角逐。而在昨晚的首映结束之后,这部影片已经收获了国际媒体、业内人士和电影观众的不少好评。《春江水暖》主创团队在戛纳

  贾樟柯导演的国际监制,东京FILMEX电影节主席市山尚三在看完《春江水暖》后向顾晓刚表达了自己的赞美:“这是一部超凡的电影!”国际著名电影杂志《国际银幕》Screen Daily的影评人WenyIde则撰文称,“这部电影以精致的摄影“构建了一幅正在缓慢燃烧的社会图景”,现代性和传统共存其中。

  按照顾晓刚的创作计划,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是其长卷电影三部曲《千里江东图》中的卷一部分。他透露说,此次《春江水暖》中的部分角色未来也将在卷二和卷三作品中现身,但后续两部作品将会讲述的是全新的故事,和《春江水暖》形成似有若无的关系。顾晓刚解释说,影片片头处的一句“春江泾流杭州钱塘汇入东海”的文字,实际上提示了《千里江东图》未来的故事走向,未来的故事将发生在新的地域,展示不同的景貌和地域风情。“就像富春江,永远是流动的,随着江水的流动,留到新的地方,新的故事就会在那里发生。”

  《春江水暖》观后感三

  出现在《春江水暖》中的绝大多数演员,都是顾晓刚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其中一些演员甚至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关系也带到了电影之中。尽管他们大多是毫无表演经验的素人演员,但彼此之间却能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情感表达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真挚,带给观众更为动人的情感共鸣。影片中饰演顾家老三一角的孙章建,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顾晓刚的叔叔。提到此次参与电影拍摄的体会,他的第一反应是认为自己很幸运,至于自己此次是如何塑造这一角色的,他表示“我演的是我自己,我没感觉我在演什么。在有些镜头里我还是很真实的,我感觉自己和电影里的那个人是一样的。”

  《春江水暖》的叙事节奏是舒缓的,但对于演员们来说,完成其中的一些镜头拍摄并非易事。演员庄一在拍摄一场沿富春江岸游泳的戏时,为了照顾到岸上演员的表演节奏,以及船上摄影机的镜头移动速度,先后游了近十次才完成这一镜头,其间还遇上了暗流和漩涡,一度十分惊险。

  但是,在《春江水暖》漫长的拍摄过程中,剧组也收获了不少意外惊喜。在一条横移的长镜头中,当镜头缓慢地扫过江岸的风景时,天空突然降了一场急雨,使这个长镜头成为神来之笔。尽管因为当时的拍摄条件所限,这个镜头略有瑕疵,但带给观众的却是无法复制的美感。

  《春江水暖》观后感四

  影片放映结束后,现场观众自发报以热烈的掌声,向影片主创致以祝贺并表达敬意。一位来自巴黎的影迷称赞《春江水暖》是他在此次戛纳电影节上看到的最好电影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杰作。”另一位观众则表示,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沉浸在电影世界的山水中,而影片对于家庭复杂情感关系的表达也非常真挚。

  面对热情的观众,影片导演顾晓刚表达了真诚的谢意。他说自己从掌声中可以感受到,观众确实理解了他试图在影片中传递出的表达。另外,由于他之前一直对影片内容高度保密,很多剧组演员也是在昨天首次看到自己参演的这部作品,来自观众的褒奖更是让他们感动不已,有人甚至落下了热泪。顾晓刚导演在戛纳

  创作·四季更迭体会传统意蕴

  作为《春江水暖》片中故事发生地的杭州富阳,正是顾晓刚生长的家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所熟悉的。影片以四季更迭作为故事的脉络,为了能够呈现富春江畔山水草木在时间之中的真实变化,顾晓刚选择了按照真实季节来拍摄的方式创作这部电影,潜心拍摄两年方才完成前期工作。

  这一创作方式带来的直接考验,是创作团队不得不面对资金紧张的巨大压力。《春江水暖》创作初期,顾晓刚曾经被迫要借助贷款的方式来维持拍摄工作,直至大地电影、工厂大门影业和取经人影业陆续介入,才为他解除了资金上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让他获得了更为充分的创作空间来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对此,工厂大门影业CEO黄旭峰代表三家合作方表示:“作为专业的电影制片公司,我们一直以扶持有创作潜力的优秀青年导演创作为己任,而像《春江水暖》这样的中国当代家庭题材电影,也是目前市场所缺失的。”他评价说,《春江水暖》饱含对普通人生活和家庭的强烈而富有情感的关注,难得又珍贵。

  《春江水暖》观后感五

  法国当地时间5月22日,2019戛纳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闭幕影片《春江水暖》举行了世界首映。这部由中国青年新锐导演顾晓刚执导的长片处女作,是“影评人周”单元创立以来首部获选为闭幕影片的华语电影。近八百名观众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并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于这部影片的热爱。现场·戛纳银幕展开中国画卷

  《春江水暖》由大地时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和工厂大门影业出品,工厂大门影业和取经人影业联合制作,李嘉担任监制,张群、黄旭峰担任总制片人。昨晚,作为戛纳重要文化地标的米拉马尔空间(EspaceMiramar)座无虚席,不少国际影坛的专业人士亦特意前来观影,并对这部影片给予高度关注。

  《春江水暖》以中国杭州富春江畔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三代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人情冷暖。片中,年迈的母亲在寿宴上意外中风后失智,四个儿子轮流照顾她,而他们各自的家庭也面临着亲情与现实的考验。在四季的更迭中,当代中国的人文景观与市井风貌随着故事的展开得以显现。

  在电影正式首映之前,本届“影片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向到场的观众介绍说,《春江水暖》绝对是一部会留下强烈印记并且无法被冲淡的电影。在他看来,这部电影具有宽广、庄严的温柔和叙事性的结构,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气韵生动的电影化表达。随着影片如中国传统画卷一般在银幕上徐徐展开,扑面而来的光影之美与生动气韵令观众不由得屏住呼吸。在两个半小时的观影过程中,人们仿佛置身于诗意的山水之中,随着时间静静地流淌,片中人物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和他们彼此之间真挚而细腻的情感依存,更是令不少观众感动得数次落泪。

  《春江水暖》观后感六

  电影《春江水暖》由青年导演顾晓刚执导,著名音乐人窦唯担任音乐总监。影片以《富春山居图》为背景,讲述了家族年迈母亲在寿宴上意外发病失智,而让四个家庭面临亲情和生活重重考验的故事。影片以“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时间线索来叙事,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理念嫁接于光影之中,从富春江畔出发,绘制出了一幅别样的中国人文山水画卷。据导演透露,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是其长卷电影三部曲《千里江东图》中的卷一部分。

  《春江水暖》在国内外已获得诸多荣誉,口碑爆棚。影片目前荣获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德国汉堡国际电影节“影评人选择奖”等重量级奖项,还成为2019戛纳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闭幕影片。FIRST影展授予顾晓刚最佳导演的颁奖词为:“以生活化的方式融合了不同的日常场景,极具创作野心。导演积极寻求把控不同层面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美学诉求与超高的完成度。”可以说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外,影片还入选了亚太电影大奖、温哥华电影节、墨尔本电影节、釜山电影节、香港亚洲电影节、新加坡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竞赛或展映单元。影片更是获得了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与“最佳音乐”提名,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而重庆青年电影展作为目前西南地区中最具专业性、综合性的影展之一,现已成为青年电影人创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其前身为重庆青年电影艺术展,由重庆市电影局、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影展以影像工作者及电影爱好者为主要参与对象,旨在鼓励电影人更好的表达自我、参与艺术创作,助力高品质电影的发展及推广,是电影产业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的影展,正逐步成为重庆每年最重要的电影盛事。此次重庆青年电影展将《春江水暖》评为最佳长片电影,也是对其在电影语言上的探索跟艺术成就的肯定与鼓励。在即将举办的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上,《春江水暖》也会在“新锐首秀·一鸣惊人”单元进行展映。该单元重点着眼于创作的新兴力量,叙述独特的中国故事,关注一个时代的活力与未来。

  据悉,电影《春江水暖》由工厂大门影业有限公司、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爱奇艺影业有限公司、北京卓然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本片由初晓影业、取经人影业、工厂大门影业联合制作,影片即将于2020年1月1日在法国上映。

  《春江水暖》观后感七

  顾晓刚导演,1988年生于杭州富阳,学生时代曾对纪录片产生兴趣,后转向剧情片创作。《春江水暖》讲述的正是其家乡的故事。这座古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杰作《富春山居图》便诞生于此,《春江水暖》英文片名“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便化用了《富春山居图》的译名。

  丰沃的人文土壤赋予了顾晓刚导演艺术上的精神血脉,而他更是从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与丰富素材,力图以影像的方式来描摹热火朝天的时代巨变,以及其中每一个张力非凡的人物。为了能够忠实呈现富春江畔的四季变化,顾晓刚导演历时两年潜心创作,才最终完成《春江水暖》的拍摄工作。

  《春江水暖》入选本届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成为该单元自创立以来首部被推举为闭幕影片的华语电影。该单元由法国影评人协会创立于1962年,旨在选拔世界优秀年轻电影作者的第一部或第二部长片作品。今年全球共有1050部长片参与选拔,最终遴选出11部影片作为竞赛、开幕、闭幕和展映电影。

  《春江水暖》观后感八

  “影评人周”单元自创立以来,为国际影坛发掘了诸多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大师,包括克里斯·马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吉尔莫·德尔·托罗、肯·洛奇、雅克·欧迪亚、王家卫[微博]等。迄今为止共有10部华语电影入选该单元,此次《春江水暖》入选,距离上一次华语电影进入该单元已时隔8年之久。

  本届“影评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向外界介绍《春江水暖》时称赞说:“这是一部真正让人一见倾心的作品。”他描述这部电影“跟随着自然、季节的更迭,一条河流的生命,一家人的命运慢慢流淌。无比精妙的镜头和调度达到完美的流畅,为电影注入一种从容的呼吸感,为世间情态和风景永恒的结合而歌颂。”

  另外,《春江水暖》还将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参与“金摄影机奖”的角逐。“金摄影机奖”于1978年由时任戛纳电影节总监的吉尔·雅各布创立,旨在选拔入选戛纳电影节所有单元的导演处女作的最佳作品,电影大师吉姆·贾木许、贾法·帕纳西、河濑直美等都曾获此殊荣。

  在《春江水暖》的创作过程中,该项目曾先后获得2017年度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优秀青年电影项目奖、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特别大奖。顾晓刚导演表示,他计划创作一部名为《千里江东图》的三部曲长卷电影,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亦是该三部曲中的首部作品。

  《春江水暖》观后感九

  电影《春江水暖》以杭州富春江畔为背景,讲述了年迈的母亲在寿宴上突发重病,此后4个儿子在轮流照顾母亲时,各自家庭也经历着亲情与现实的考验。影片以中国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片段,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市井风貌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中国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风物景致,导演顾晓刚在这部影片中尝试将电影影像表达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融合。他认为,中国山水绘画技法与电影美学观念具有不少契合之处。影片运用长镜头技法,呈现出山水画中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

  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创立于1962年,旨在关注世界优秀年轻电影人的长片处女作或第二部作品。

  《春江水暖》观后感十

  与顾晓刚导演已经不是初见了。

  我们约在一家餐厅。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那。“您好,我是晓刚”,轻柔的嗓音让人有点辨不太清,给我的感觉是温文儒雅,与电影透散出的文人气质相符。

  第一次见到顾晓刚是2019年,在第三届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上。他带着纪录短片《自然农人老贾》参加“青年之光”短片竞赛,我是坐在台下的一名普通观众。同场竞技的还有杨明明的《女导演》,最近,她的长片处女作《柔情史》在国内上映。

  杭州亚洲青年影展只办了五届,执行长单佐龙后来做了毕赣电影的制片人。

  我们一边聊着这段“奇遇”,一边开始了采访。

  顾晓刚接触电影纯属机缘巧合。本科学习服装营销的他报的高考志愿是动画,电影的启蒙则来自于艺考培训时有人在宿舍看电影,像被打开一个世界。后来兴趣越来越大,顾晓刚按耐不住拍摄的冲动,就借学校动画班同学的DV摸索着拍纪录片。

  他把拍的短片《信仰者》投给亚洲青年影展,从而有参加训练营的机会。时间为期一周,导师有应亮、冯艳和大冢龙治。在训练营里,顾晓刚学会了制作纪录片的基本功。紧接着第二年,顾晓刚带着《自然农人老贾》短片重回影展,从学员蜕变为参赛者。

  新世纪后,中国各地的独立影展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成了青年导演展示自我和自由交流的平台。对顾晓刚来说,这些独立影展帮助他完成了他所缺失的电影教育。正是通过参展,他有机会观摩到其他优秀电影人的作品,从而打开眼界。

  如他所说,“影展变成了我集中学习的学校”。

  第一次萌生拍长片的想法是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时候。最初始的构想是讲父母开饭店的故事,片名叫“顾家饭店”。2019年夏进修结束,顾晓刚回到家乡富阳,潜下心来创作剧本。

  富阳原先是杭州下属的县,1994年撤县立市,2019年划入杭州市。加上2019年杭州举办G20峰会,各地都在迅猛发展中。重回家乡的顾晓刚发现富阳的变化超乎想象,父母早年经营的饭店也没了踪迹。

  面对城市的巨变,顾晓刚很受刺激。于是将城市与时代加入故事背景,电影体量一下子变大。这样就有了《春江水暖》,讲述四兄弟分四季轮流照顾中风后失智母亲的故事,从而蜿蜒流转出一段富春江边的世故人情。

  父母对顾晓刚拍电影的举动,一开始并不支持。后来看到儿子的短片作品不断参加电影节并屡获奖,渐渐妥协了。等顾晓刚从北电进修回家,打算拍摄家乡富阳的故事,父母表示全力支持。

  《春江水暖》是一次“家族总动员”,90%的演员都是顾晓刚的亲戚,除了奶奶、顾喜和江一三个角色找的专业演员。甚至于,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关系也被照搬到电影里。

  在开拍前,顾晓刚和团队研究大量电影素材,观摩大师的作品。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亚洲导演:小津、是枝裕和、侯孝贤、杨德昌等。《春江水暖》的不少地方都对两位台湾电影大师有所借鉴。

  电影第一个长镜头拍的是家人为奶奶祝寿的场景,类似于《海上花》开头晚宴“无视觉中心”的设计。电影中有几处镜头通过摄影机运动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并置一起,让我们想起杨德昌留下的动画遗作《追风》。

  即便如此,《春江水暖》的拍摄依然困难。拍摄前后持续了两年,从2019年夏天开拍,到2019年春天才全部拍完,中间因为资金问题有过几次中断。

  最开始,顾晓刚和他的团队挺理想的,觉得电影用不了太多钱。再加上剧本相继在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和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会获奖,觉得资金还是好找。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样,不仅拍摄费钱,由于团队都是年轻人,缺少大咖,加上是长期运作,大家对这项目都不是很有信心。第二年春天,眼看着弹尽粮绝,网贷还款日期日益临近,拍摄几近停顿。

  “我们当时真的就是谁第一时间给钱,不管他是谁,我们就签了。当然,我们也在等待和我们价值观一致,支持我们这种青年导演的公司和出品人介入。那时候,工厂大门影业的峰哥(黄旭峰),和我聊了四个多小时,聊得特别好,他们是懂电影的,给予我创作上的充分信任,同时,不管是在拍摄、后期制作,还是国际推广发行上,他们都做了很多专业的工作,这一点,我觉得和解决燃眉之急的资金是同等重要的,如此,电影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对于这种断续的拍摄,顾晓刚和制片团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也摸索出对创作有益的地方。那就是,可以修正此前所犯的错误和走入的误区,他还以侯孝贤和王家卫为例,说明充足的创作时间对作品成色的正面影响。

  对于《春江水暖》的美学,顾晓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谈起这个话题,他一下子兴奋起来。

  在顾晓刚的构想中,《春江水暖》是三卷电影《千里江东图》的第一卷。电影中有条字幕给出了提示——“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暗示着接下来两卷的故事发生在杭州,是全新的故事,并且卷与卷有勾连。

  一者是人物可能在不同的卷串场,另外一者是三部曲始终贯穿的美学诉求。

  《千里江东图》这个片名化用宋朝天才少年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与画没有直接联系。这类似于致敬,顾晓刚尝试将山水画的美学转化为电影语言。

  在美学和人文上更有联系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顾晓刚希望电影最终能像《清明上河图》那般移步换景,随着江水的流动,带出家乡富阳独特的世俗人情。

  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并排安置在一个平面上,则是中国传统绘画“非消失点散点透视”的美学特色,顾晓刚认为毕加索的立体派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类似。这也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将七年时间寻找的素材“剪辑”在画上。

  顾晓刚想在电影中做到同样的事情。

  “整个电影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中国山水画转化成电影语言的可能性。这个转化费了很多心思,一开始并不理想。我们没有把整部电影当电影去看,一直把它当一个绘画、一种思维看待。虽然有正反打,但我们以绘画的视角呈现。”

  顾晓刚将中国绘画看成是对一种宇宙观的创造。“画的是山水,其实呈现一种宇宙的时空和世界的自我观照。”并称此为“气韵生动”。

  “其实我们用的核心养分还是古人的养分,就是如何去把传统安放在当下。 ”

  《春江水暖》便是这样一部真正动用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讲述浙地当下市井风貌和世俗人情的电影。

18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