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好不好看_决战中途岛观后感范文大全

时间: 腾宇21218 分享

  《决战中途岛》是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由伍迪·哈里森、卢克·伊万斯、帕特里克·威尔森、曼迪·摩尔、艾德·斯克林、浅野忠信等主演的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好不好看_决战中途岛观后感范文大全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

  电影基本符合预期,但也有不小的遗憾。艾默里奇至少在他擅长的部分达到了他该有的水平,夸张、绚丽而又密集的色彩和特效结合他历来的英雄主义风格,使得电影的战斗戏拍出来的效果很出色。但碍于预算的原因,电影的部分特效显得很粗糙,一些战争戏也有种戛然而止的意思,使得导演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花在他并不擅长的讲故事上。虽然电影的节奏还算平稳但叙事太过传统甚至是保守,再加上时间跨度大视角过多,使得很多情节和人物都像记流水账一样被匆匆带过。

  艾默里奇的大片除惊天危机以外,都是实打实的一分钱一分货,简单点来讲就是他的那些大片是实实在在能让普通观众感受到钱都花在哪了。决战中途岛虽然有着一亿美元的预算,但从成片来看显然并不够。

  电影的一些特效,尤其是近距离的爆炸和火焰效果做得非常粗糙,这点在第一幕的珍珠港大战里尤为明显。除此之外,电影也有一些战斗戏也有些没头没尾,收得很仓促,这些烧钱戏的处理也看得出是他对预算方面的妥协。但在他没有妥协的地方,拍出来的效果依旧是非常精彩的,而这部分就集中在了结尾的中途岛大战上。

  艾默里奇依旧沿用了他那种夸张而又绚丽的色彩与特效风格,再以主角为中心,配合敌方指挥官和全景视角的展现,将整段大战的气氛渲染和代入感都做得非常足。就结尾大战而言,艾默里奇还是达到了他作为一个大场面导演该有的水平。

  但碍于预算和时长方面的原因,艾默里奇不得不在将有限的时间花在他并不擅长的讲故事上。作为一个传统的类型片导演,叙事显然并不是艾默里奇的长处,或者说复杂叙事不是,而本片显然是将这点给放大了。

  虽然电影名字叫中途岛,但它实际上是从偷袭珍珠港一直讲到了中途岛大战,时间跨度较长。电影的剧本选取了飞行员主角,情报长官和山本五十六三个主视角来展开剧情,但这其中也引入了过多的其他角色包括轰炸东京的杜立特等人,使得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群像戏。艾默里奇很显然并不擅长在130分钟时间里去处理如此众多的视角和人物,只好以非常保守甚至是记流水账的形式将很多情节和人物匆匆带过。

  电影中将情报工作比作零散的线索收集拼接而非直接提供证据,而本片在故事方面实际上连如何去收集与拼接线索都没细讲。作为一部带有传记性质的历史题材作品,本片尽管选取了很多视角和人物来推进与展开剧情,但却依旧需要一定的观影门槛,对整个太平洋战争不熟悉的观众其实很难完全看明白这部电影。

  人物方面尽管角色很多,但第一主角还是飞行员小哥。小哥是片中唯一一名拥有完整个人形象和感情描写的角色,而片中这个角色的塑造也是最饱满的,这点至少在本片中很难得。而作为由帕帅扮演的第二主角情报长官,在片中的塑造就稍显不足。

  本片从头尾来看就是情报机构的失职导致珍珠港的失利,最后成功预测敌人行动从而获得中途岛大战胜利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帕帅的角色从剧本上来说是最值得描绘的,但电影中还是给了他更偏向于功能性角色的这么一个定位,对角色的背景和个人塑造都显得有些不足。不管从剧本,还是从战场前后线两个角度而言本片都应该是双男主的定位,但片中给他的戏份却比预期的少,这点很让人感到不解和遗憾。

  但本片令人感到意外的就是对女主的描绘,在这个绝对的男人戏里,戏份很少的女主却贡献了很不错表现。女主在片中的外形美丽端庄而又不艳俗,在外能有自己的主见,在内也能相夫教子,形象很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在这个女权大行其道的时代,片中对女主的塑造真正突出了女性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面,这种角色塑造可以说是真正对女性角色的尊重。

  由之前角色塑造的延伸,就是本片情感表现的处理。和电影传统老派的叙事相同的是,本片不管是战友还是夫妻间的感情戏都是点到即止,包括一些主要角色牺牲时都没有长时间的特写去描绘,感情和煽情戏的表现都处理得比较克制。实际上一直到结局之前,导演都尽量淡化了片中各种情绪的表现,这点和前几年同为太平洋战争题材的血战钢锯岭截然相反。

  另一点比较特别的就是战争戏视角的处理。电影不仅仅给了日本方很多视角来同步推进剧情,而且还在战争戏中采用了对等的叙事视角。片中的海战都是以防守方为主视角来展现,前面美军都是处于守势,而当结尾美军主攻的时候,主视角反而变成了日方,这种视角上的变化很让人惊喜。但从全片来看,日方视角更多还是为了方便梳理剧情而加入的,不管是份量还是作用都显得不够足,一定程度上还拖累了全片整体的叙事。

  最后还是那句话,在有限的时长和预算内艾默里奇已经做到了他该做的,擅长的部分。电影的剧本容量和电影时长显然并不匹配,但本片更让人遗憾的还是预算不足带来的其它问题。至少单从本片来说,如果能有更充足的预算,艾默里奇肯定能表现得更好。

  决战中途岛观后有感

  总体感觉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战争片吧。没有2001版珍珠港那样的狗血发挥。前半个多小时先是简要回顾了一下太平洋战争的前期历史,后一个小时的正题里,基本上把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中途岛战役的各个知识点都覆盖到了。诸如日军密码、抢修约克城号、中途岛陆航机队的冒死攻击、日军航弹换鱼雷的闹剧等等。如果你以前读过中途岛战史,那理解全片应该没什么难度。不过也正是因为导演想覆盖的知识点太多,以至于很多知识点的落墨都很少,比如抢修约克城号,从头到尾也没给两个镜头,有草草了事的感觉。

  海空大战的段子拍得还是很到位的,仅此一项就可值回票价。尤其是俯冲轰炸机瞄准飞龙号加班的日之丸标志投炸弹那段,看着真是解气加过瘾。难得可贵的是影片没把美军拍成刀枪不入的天兵天将,而是忠实再现了实际的损失比。不过整个片子对日方的描写都甚少,仅有的笔墨也只限于将军级别的人物,显得有些苍白了。

  决战中途岛观看心得

  玩过射击类游戏的朋友应该都能体会到那种命中目标时的快感,即便是像《植物大战僵尸》这样的小游戏也不例外。

  而在众多射击类游戏中,航空大战类的游戏最为引人入胜,不管是万里无云亦或是云卷云舒,当敌机隐约出现在远方的天际,瞄准、射击、命中、坠落,一连串的操作令人着迷。

  那么如果这些被打下来的飞机是日军二战时期的战机呢?那种体验绝对是爽上加爽。而这,正是11月8日在中美同步上映的影片《决战中途岛》带给中美两国观众的感受。

  说起日本人在二战的所作所为,每一个受过侵犯的亚洲国家的人民肯定都恨得牙痒痒。但和日军有过节的人可远不止在大洋西岸,在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也曾是二战的参战国,他们和日本人之间同样有着无法被遗忘的血债。

  这也是《决战中途岛》诞生的原因。

  而我之所以说《决战中途岛》让人看了爽,原因可不只是击落几架日军飞机那么简单,更是因为在"中途岛战役"中,日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元气大伤,从而止住了其进一步侵略的步伐。

  中途岛战役的交战,可以说是二战中日军一路高歌猛进过程中最耻辱的日子。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到了二战时期,其海空力量甚至超越了美国,正是这种军事实力,才让日军有了偷袭珍珠港的勇气,并且以此为契机,准备进军太平洋东海岸,成为太平洋真正的霸主。

  好在,它的野心在中途岛折戟沉沙。

  中途岛一战,日军总共派出了4艘航母,其时,美国所能拿来应对的也不过只有3艘航母,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军舰,日军在数量上已经胜过了美军一筹。

  中途岛战役,正是在这种双方处境悬殊的情况下展开。

  但是最终,日军的4艘航母均在这场战役中被击沉,3700多名舰员尸沉大海,而美军只损失了一艘航母。

  比起海上战况的激烈,空中的情况也惨烈无比。在两天时间里,日军总共在中途岛的上空被击落了332架飞机。这场景,任谁看了都得说一句:打飞机一时爽,一直打日本飞机一直爽。

  而这一切惨烈的战况,都被拍进了《决战中途岛》里。

  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子弹如白日流星般划破天际,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响起,天空中的日军战机就如同烟花一般绽放、下坠。

  更刺激的是,导演在拍摄空战镜头时,多次采用了美军飞行员的第一视角,那种感觉,就好像是观众自己在操纵飞机,歼灭敌机,真的是刺激得让人想要尖叫。

  虽然没上过战场,但是影片第一视角所带来的的震撼感,我觉得已经够让人热血沸腾了。

  而《决战中途岛》并不是一味地只讲究"燃"和"爽",它之所以能被称为"2019年最值得看的战争片",还在于它的"细"。

  这里的"细",讲的是细节。

  这部影片之所以让人觉得代入感十足,除了因为影片根据史实改编拍摄,还因为电影中的每一幅影像,从服装到武器,都带着浓浓的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风味。

  而这一切,完全归功于剧组对细节的把控。

  为了最好的还原中途岛战役,美工组在影片开拍前好几个月就不断翻阅资料,目的就是为了还原最真实的中途岛战役。

  最终,影片中有关航母上餐厅的场景是百分百还原的。美国空军的服装根据当时的真实情况,在不同的场景中,海军所穿着的服饰分成了好几个系列。而最让惊喜的是,早已经绝迹的"蹂躏者"式轰炸机,也得到了堪称"博物馆品级"的还原。

  正是因为这些细节,《决战中途岛》才会让人越品越香。

  这样一部精细又豪放的作品,让人一边为战争的残酷捏把汗,一边又忍不住为日军的败退而拍手叫好,观影心路可谓是跌宕起伏,看完电影后还觉得意犹未尽。

  真的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不管你是军事迷,历史迷,抑或只是讨厌日本人在二战中的行为,这都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影片。

  决战中途岛观看感悟

  记忆里所有关于中途岛的碎片都被穿起来了——山本五十六,尼米兹,罗切斯特和AF,淡水厂“出问题”的电报,轰炸东京,中国百姓的援助,换装备耽误的半小时……

  其实应该在杜比影厅看这部电影的。枪炮声,爆炸声,飞机轰鸣声……无比真实。

  演员选得好!和原型人物隐隐神似。影片节奏掌握得也太棒了。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但是——美方、日方、中国方面的切换;前线战士、后方指挥部、情报部门和家属之间的情景切换是真的太绝了:前一秒还沉浸在一片温情中微笑着,下一秒就是血与死扑面而来——来不及转换,那种战争的残酷与真实感是真切的。前线的激烈,后方的忙碌,相得益彰,人物繁多却丝毫不混乱。这个把控能力啊!跪了。

  印象深刻的几个画面:①去执行轰炸东京任务时候,航母的舰长坚持着“再往前开一点,就能为他们省下一点飞回来的燃料!”那批最好的飞行员,明知可能有去无回,仍然义无反顾——他们在狂风里,暴雨里,起飞了,飞走了,消失了,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②中国的土地上,美国的飞行员,一个交换的打火机。一段战争时期的信任,保护与牺牲。那一刻“全世界的人们,都团结起来”了。

  ③被捕的飞行员,到死也不肯说出情报,被绑在锚上,沉入大海——他最后那个眼神,看得人无端地直发毛:似乎,他不会死去,他的灵魂会一直在海中游荡。

  ④那个疯子一样的战地记者,铺天盖地的敌机袭来,他迎着炮火冲了上去——他也是个战士,这是他的战场。

  ⑤日本方面必输无疑。南云忠一说“我与此舰共存亡”。想要一同留下一位的年轻军官被他赶了回去“年轻人回去,这是我最后的命令”。随后,他和副官说“走吧,我们去欣赏月色”。尽管有些不舒服,但确实,这一点感动,是南云混蛋在影片里给我的除憎恶嫌弃之外的唯一感受了。

  ⑥大战结束的那个傍晚,贝克特一直没有回来——所有人都说“他不会回来了”,可只有那个一直和他互损的同窗、战友,执拗地等着,望着天空,向着夕阳,等着——一直等到他终于回来了——然后,整个甲板上的人都向他跑过去,浩浩荡荡轰轰烈烈地迎接一个英雄的归来。老友相见依然是互损“我以为你死了”“彼此彼此”。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落雪的东京,洒满阳光的珍珠港——本该美丽而哀愁,明媚而温暖——结果却只剩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谁知道太平洋的碧波下沉睡着多少英雄的灵魂!

  大海会记得,每一个沐浴着和平的阳光的人会记得。

  决战中途岛心得体会

  午场,零零散散十几个观众,全是宅男。

  天空不止只有浪漫与自由,更有密集的防空炮和高射机枪。了解中途岛的战损比只会认为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但即使从胜利者的视角看战斗,你也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程度,遑论输家。战争片越是真实就越是揭露它的可怕,那么战争的动员基础就会越弱。一场电影看完,感觉踏上了飞机踏板,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棺材。

  不是南云忠一的重大失误,不是军部持续内争,结果未必如此,把敌人摆在对等的位置,不是对方的愚蠢成就我方的机智,而是像尼米兹说的:我们堂堂正正的战胜了他们。

  我击败你的英雄,我方成为英雄。希望我们也可以再认真翻拍一下《上甘岭》,去拍拍长津湖,让世人多看看历史上最坚韧的军队是什么样的,有生之年,希望看到。

  影片整体很零散,很杂乱,不过可以接受,战争本来就是错综复杂的,何况是从1937开始讲起。战争片要么呼吁和平,要么记述历史,我认为基本都做到了。

  The sea remember its own.

  战争不成就英雄,只留下孤儿寡母。就让英雄们永远沉没在亚利桑那号,永远沉没在飞龙号上。

  愿将军们寸功难立,愿长剑100永藏剑鞘。

18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