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品专栏 > 阅读推荐 >

有关放羊的回忆性散文:放羊

时间: 莉莎1168 分享

  学习啦:旧时农村地区的孩子大概都有过放羊的经历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放羊》这篇文章,来看看作者的放羊经历吧!

  农历八月十五,被朋友圈里的一张张图勾住了魂——大锅全羊,控制住舔屏的冲动,看着手机流口水,甚是怀念大锅全羊,尤其九山神牛谷为最,在外面总是有意无意的想起。

  牛寨村听起来应该有很多牛,但与羊比起来真是少的可怜。上小学初中那会儿(九十年代)几乎家家有羊群,多则五六十只少则二三十只,放羊成了每天必须的活计,庄稼地可以不用每天去,但放羊是每天都必须的。我们一家五口都成了羊倌,我们自然而然成了放羊娃。

  夏天,小小的人儿吃过早饭,九点多背着午饭,赶着羊群上山了。沿着被羊群踏出来的羊肠小道,扔着石子招呼着不安心吃草的羊,小心的穿过庄稼地,即使如此沿路的庄稼也免不了被羊祸害。将羊逐渐赶向西山脚下的山谷,十点后会陆续遇见各处赶来的羊群:山谷南和山谷北,山顶和山底,偶尔听见羊倌插诨打科的声音回荡在山谷,没有扩音器,效果依然好。中午一点左右,各处的羊群被赶到山脚,山脚有条因山而生的河,像一条丝蜿蜒在山谷。各自的羊群喝水后,相安无事的盘踞在河沟隆起的石头上,晒着太阳,慢慢的倒嚼着上午吃进的草,享受这安静时光。年长的羊倌聊着家常,我们这放羊娃最不耐烦家长里短,瞄准了周围的庄稼。赶羊来河时,早留意好了哪家的玉米有苞米了,哪家的花生有米了(花生米)。包里干巴巴的煎饼或馒头被抛之脑后,跑去玉米地或花生地弄些玉米和花生来,借来羊倌的火,挖个小坑用石头垒个简单灶台,开始野炊,玉米往往烤的半生不熟就迫不及待的下肚。

  记得在我们经常盘羊的地方,有位老汉(我叫他姥爷),皮肤黝黑,佝偻着背,人瘦小,不善言语,几乎天天在打理庄稼。这儿差不多是他没有房子的第二个家,挨着田边的河边石台上常放着烧水的壶、茶壶茶碗、酒壶酒盅,在石台边是简易灶台。中午了,灶台上烧着水,茶壶里泡着粗茶,酒盅里盛着酒,拿出从家带的盐菜或腌菜及饼,慢慢的听其他人侃大山,看我们折腾。我们常常过去看姥爷吃什么,经常蹭点吃的。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羊群开始有点骚动,有些羊开始在周围觅食,羊倌们领着羊群逐渐离开,下午的放羊时间到了。下午去的地方往往比较远,都是在没有庄稼的山林里。每到这时我会盯着太阳盼日落,太阳一落毫不犹豫的赶羊回家,回家标志不是羊有没有吃好吃饱,而是日落,感觉日落好美!现在想来,我家的羊始终不胖不是没有原因的。晚上下山晚了,在回去的路上会遇见老汉。老汉回家会路过我家,经常见他天有黑影了才回家,到家天黑。有次,天快黑了妈妈让我和弟弟去山上奶奶坟地里摘豆角,我和弟弟哆哆嗦嗦的上山了,谁都不说话,心里毛毛的,仔细的感觉周边动静。

  快到地边时遇见了老汉,老汉问“你俩这么晚了干嘛去?”

  我小声地说“到前面摘豆角”。

  老汉又问,“不害怕吗?”,不等我们回答又说到“你俩快去吧,我在这里等你们。”

  我和弟弟撒腿就跑到地里,薅了豆角就走,就怕姥爷不等我们了。找到老汉,说说笑笑回家了。

  冬天到了,山上没了青草绿叶,但也得天天放羊。白天时间短,羊不用午休,上午十点左右一直到太阳落山,在山上一待一整天。天气冷,风大,没玩的,也没什么吃的。羊群吃的不多跑的到快,在山顶看见山脚绿油油的麦地后俯冲的速度往下跑,等我反应过来早不见羊影,急得我也跟着俯冲到麦地。哎!锻炼了身体,也不知道糟蹋了多少麦子。

  养羊的多了,吃羊肉的机会也就多了,过节时经常几家团分子吃一只羊,一定是大锅全羊。每年农历的六月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三个节日吃的比较多,尤其是六月六和八月十五几乎是家家吃羊肉,见面都会问一句“挖羊肉了没?”。时间久了,八月十五中秋吃羊肉便成了惯例。现在放羊的少了,但到了八月十五大家还是习惯买大锅全羊吃。木柴、大锅、黑山羊,羊肉、羊蹄、羊杂一锅炖。一上午的木柴慢炖,肉嫩汤浓,最爱啃大锅里的羊蹄!神牛谷大锅全羊欢迎您们!

作者:海鸥

  公众号:临朐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5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