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高三历史教学随笔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历史要想学得好,必须得下一番狠功夫。除了自己善思之外,还得弄懂老师的思路。来几篇历史教学随笔,一同学习一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高三历史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高三历史教学随笔篇一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为提高历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研究高中历史课堂的复习教学,2009年1月8——10日,在河南省辉县百泉国家大酒店(原百泉宾馆)举行了历史学科高三复习研讨会。

  9日上午我们听取了华东师大教育科学院课程系聂幼犁教授的专题报告,内容是:《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与高考》。

  聂教授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中学历史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

  二、为什么要把“过程与方法”列为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

  基础教育历史课的宗旨是什么?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是培养史学家,还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问题。

  1、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与方法”的误区和正确方法。

  2、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文本的“过程与方法”。

  3、学生认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教师自己的“过程与方法”。

  4、机械孤立的“三维目标”还是具体融合的“三维目标”。

  三、聂教授带来了一节教学案例——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这一节课内容较多,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一般的教学进度要用两节课,这一节教学讲课的教师仅用了一节课。任课教师能够做到大胆的取舍,以历史故事来说明史实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的积极性。

  9日的下午我们听取了两节高三专题复习的公开课。

  一、新安一高——尹明攀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废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集中,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公社化(1958年)。提高公有化的程度,扩大公有化的规模(即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着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后)。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改革经营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允许土地流转,实行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

  这一节课的特点是以材料的形式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五次变化。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郑州44中——张金超

  欧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基础知识篇

  二、能力提升篇

  这一节课的特点是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英法美三国革命。能提高学生整理、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10日的上午北师大国际关系学,杨宁一教授做了题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文明史观兴起的背景。

  2、文明史观的特点。

  3、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

  二、考试测量的改革

  1、考试内容的改革

  2、教材与考试测量

  3、突出能力的考查。

  两天的教学研讨会紧张的结束,受益颇多,但高三教学如何能够使学生适应高考,如何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何能使素质教育和高考接轨,还有待于教育同仁共同的探讨。

  高三历史教学随笔篇二

  历史相关教学随笔

  教了十几年的历史,课本都能倒背如流。很多人都说历史有啥教的,来回都是时间、事件、人物,只要记得多就一定能教好。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否定了这些传统的观点。学生们非常喜欢上历史课,在我的课堂上,他们感觉很轻松。在我的带领下,他们的思想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那种轻松、欢快、如醉如痴写在一张张求知、探索的脸上。至今回想起往日课堂上那一幕幕情境,仿佛就在眼前。

  记得那一天是二00八年八月卅一日,这是我上课的第一天。备了一上午课,我走进了十三班教室。这是我为十三班上的第一节课。听办公室老师说,十三班是一个火箭班,基本上不需要强调纪律。但学校把这么优秀的学生交给我,在这样一个学好数理化还很盛行的时代,我对学生关于历史的兴趣心里没底。凭着自己多年的积淀,我一定要让他们对历史另眼相看。这节课该怎么上呢?

  我想,可以给大家讲得生动一些。这样也许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正好,这节课上导言,对于政治文明历程的知识我比较有把握,而且带了多年高三,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上课”,我故意提高嗓音,“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的确,从同学们的“老师好”三个字中,我已经听到了他们的倦怠。虽然是老教师但我跟他们毕竟还是一个新面孔,大多数学生还是盯着我看,等着我说话。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问大家初中学过的历史知识,怎么学会的?这时,有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划出来,让我们背过,考试时候抄。”同学们哄堂大笑的时候,我看到几个同学已经半趴在书桌上了。

  “好了,请趴下的同学坐起来,时代在召唤你们”。一句话给大家都逗乐了。趴着的同学也重新坐了起来。正式上课开始了,我问同学知不知道中国有个“黄帝”?此皇帝是不是电视里经常看到的“皇帝”?听着我讲的古代传说,学生们一个个凝神静气,只有我的抑扬的男中音在教室里回荡,没有其它声响也没有人趴下,我从中国的康熙乾隆讲到西方的路易十四彼得一世没有人趴下,我从慈禧光绪讲到威廉玛丽,还是没有人趴下。而且,我发现同学们都瞪着眼睛在听。我知道是我讲的故事吸引了大家。我又从辛亥革命讲到了新中国的成立,讲了孙中山、毛泽东。

  铃铃……,在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下课”,“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明显比上课时大许多。这时,我顺势问学生,同学们愿意学习历史吗?喜欢历史这门课吗?“愿意”“喜欢”伴随着一串串掌声在身后响起。

  走出十三班教室,我感觉特别轻松,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也许这对我来说不是第一次但这次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却是记忆最深刻的,因为在教学中落实“新三维”目标得到学生的认可,更增加了自己顺应课改推动课改的信心和勇气。

  从教十多年,我就觉得历史课应该讲得生动有趣。我一直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历史这一学科正好具备这一特点。可是,我在实践中渐渐发现,上课并不是有趣就可以的,一节课下来,大家如果嘻嘻哈哈的过来了,像听故事一样,而知识点都随着笑声飘走了,那样,历史课是不成功的。但我深知,如果每节课都把知识点翻来覆去的强调,那样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怎样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呢,怎样才能把历史课讲得既有趣又能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呢?我一直在思索着。

  有了,把两者结合起来。首先夯实知识点,但同时在知识点上下功夫。可以适当的讲一些与知识点息息相关的有趣故事,故事是最不容易忘记的,记住了故事也就记住了知识点,而且可以通过故事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问题又出现了,如果讲故事,教师讲的多了,学生讲的必然少了,这又不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怎么办?我试着想,可不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的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听故事。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讲一些故事。这样师生互动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事情是这样了,但讲故事也需要注意许多细节的,同样的故事,有的人能讲得听众捧腹大笑,有的人却适得其反。我想,必须学会设计包袱。听百家讲坛给我一些经验。必须适当的设计包袱,纪连海老师就是设计包袱的行家。只有设计包袱还不够,还要注意语音语调,什么时候大声,什么时候小声,什么时候激情澎湃,什么时候低首轻语,易中天老师是这方面的行家。我觉得还应该加上适当的手势语言,这样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学习一些聋哑人手势语言。

  这样,历史课才可以讲得生动,学生才会对历史感兴趣,才会愿意学习历史。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在十三班试验了一下,感觉还是不错的。最重要是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眼球。只是,要做好这些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备课负担重,同时还要给学生做一些布置和安排。这样,课堂的交流互动才能自然形成,师生的合作才能浑然天成。

  我一直认为,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历史教师在传播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恐怕是情感教育。新课程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把历史课讲得有声有色,这就要求历史老师不仅应扮演演讲者的形象,还应扮演表演者。既当导演又做演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知识过硬,还要拓展自己的知识,看一些关于文学、政治、地理、哲学的书籍,使自己站得更高,内涵更多。要使学生有思想,老师就得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所谓名师出高徒。

  今年,我承担了《历史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教学案例的研究》,加之我校学习宜川中学导学案教学,建设高效课堂。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长期从事高三历史教学,灌输的多,讲得多。现在围绕导学案,主要把该交的内容通过设计方式、角度的变化,转换成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和理解进行建设和架构。我既要做好导演,又要设计表演的剧本。工作难度不断加大,课堂质量和效果也随之提高。由于课题研究还在不断地完善,也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探究活动教学还需要师生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逐渐适应并走上正轨。我们不祈求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但我们坚信自己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快要结题了,我们有些紧张,感觉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完善。

  学贵有涯,而知无涯,学贵有恒,而知无恒。作为一名辛勤耕耘多年的老教师,我的教学故事还将在漫漫的求索中不断的演绎、延续、传承和发展。

  高三历史教学随笔篇三

  历史相关教学随笔

  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备好学生和教材,而且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结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感想,谈谈教师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新教材的特点,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和价值。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结构上确定专题型教学体系,弥补了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之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新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优点,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和选择空间。但是新教材对许多编写者来说,毕竟是第一次,她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跨度大、跳跃性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面对新教材时,少一些抱怨,多一点扬长避短的精神。教材即材料,我们引领学生,去解决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依据;是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养成的借助平台。它的作用是被我们“用”,而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教学。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巧妙整合历史新教材内容。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舍、增。充分发掘各种课程资源,以简驭繁,化难为易

  ,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使用教材,回归课本,立足教材,突出主干,夯实基础,。培养学科素养和能力。

  (一)注意史论结合。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其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二)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题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而能不或尽量少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

  (三)、提炼和概括要点。学习历史必须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执简驭繁。

  (四)、仔细推敲词句阅读中学历史课文,必须对教材重点和难点中的有关词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深刻的理解,进行一番“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这样才能正确、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进而达到培养智能的目的。

高三历史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1.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

2.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3篇

3.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反思

4.初一历史教学随笔

5.初一下历史教学随笔

6.高三回忆随笔

7.高三励志随笔

1154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