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有关历史的话题随笔:历史的凝视(2)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18世纪,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成为了启蒙运动的基础,把正在成长的混混沌沌的人性从包裹它的无所不能的神性中挣脱出来,让个性诞生。理性还包裹在肉体之中,因此我们要弘扬理性,这是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的反动。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宣称理性能够超越神性,能够获得同样的真理,这是启蒙运动的基石。笛卡尔的《方法论》是关于理性主义的重要著作。

  到了这个时期,历史就变成了分析性的世界观。这种来自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分析性世界观强调的是关系性思维(relational thinking),它第一次将长长的的推理链条注入到了历史的编纂当中。

  因此,这时期的历史编纂就追问,哪些事件之间是相连的,哪些事件是不应该相连的。事件之间为什么相连呢?因为它们处在关系的网络里 ,而不是简单线性时间网络里。

  孟德斯鸠的两本书,《波斯人的信札》和《法意》,就是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关系视角的。

  这是一种总体稳定的,但是局部之间动荡的变化的这么一种关系网络,也就是说,无限的因果链是构造整个《波斯人信札》和《法意》的全部视角,孟德斯鸠就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把握不同人的存在实际和本质之间的复杂关系。

  孟德斯鸠来自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关系性世界观,再往前一步,分析性的世界观,就构成了当今史学界背景化世界观的鼻祖。

  现在,任何一个事件都要放在上下文里,放在相关性里,放在文脉里才能理解它的意义,这个历史观就是从这里延伸而来。

  到这里,我们发现时间在历史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越来越简单,相关性的考量变得越来越重要。任何一个事件发生了,如果我们不能把它们放在相对的上下文中,是不能理解真正含义的。

  所以找到上下文,找到什么是背景是优先于找到什么是事件、什么是事实的。背景比发生了什么事件更重要。构造背景就变成19世纪史学家的全部任务,因此19世纪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历史编撰。

  即使着眼点都是古希腊,也出现了不同史学家的大量作品,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寻找的背景不一样。在这个时期,人们认为神性不重要,不能决定事件的发生,而古人只能成为楷模,事件放到上下文的背景中就产生了历史决定论。

  历史学家不仅要找到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还要探讨历史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总结一下从古代到现代,历史视角的演进过程。历史从一个封闭的时间视角,逐渐演变成静态的视角,时间空间化的视角,然后到带着上下文背景的视角,最后到带着目的论的视角。

  2、大历史

  大历史目标是要解释清楚人的历史,它从宇宙历史,到地球的历史,因为地球承载我们的历史,最后才回答人的历史。

  大历史的格局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它的视角是什么?这是我们进入任何一个学科必须要问的。

  大历史是超越国家、地区、种族甚至各个世界历史的全人类的共同历史。它将时间的总体,人的历史以及地球的历史整合成一个关于宇宙创造的叙事。

  大历史对我们现在人性的理解是很有价值:我们是全球的公民(global citizenship),我们是分享的一个人类(shared humanity),我们是一个称之为人类的巨大民族(the huge nation called humanity)。

  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视野上看看历史学家的责任是什么,来回答现在的纷争、现在的不合究竟在哪?这是大历史的着眼点。大历史把历史的起点推到了宇宙诞生的时候。人类的历史,加上地球的历史,加上宇宙的历史,就构成了这门学科的全部视野。

  大历史要回答的是什么将人类在一个单一的全球性的社区里连接起来的。它想发现存在于所有节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interconnectness),最后回答人究竟在宇宙中是什么样的位置。

3936510